5月15日,唐山市委副書記甄貴福帶了15個人增援。在北川災後最關鍵的3天裏,他們救出25名幸存者,挖出遇難者遺體60多具。17日最高峰時,宋誌永的小分隊達到69人,他們來自唐山的各個區縣。
唐山市的搶險救援隊、醫療救護隊、心理治療隊也陸續趕來。唐山市已有20多支救援小分隊400餘人趕赴災區。
三寶,是位憨厚的藏族青年,四川銷售公司岷江銷售分公司聚源加油站經理。5月12日14時28分,突如其來的山搖地動,加油站的圍牆倒了,罩棚裂了,發電房塌了……他來不及多想,一麵向加油員大喊:“地震了,快撤!”一麵按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迅速關閉了所有的閘閥。
聚源加油站緊鄰都江堰市聚源鎮,那天,有兩名加油員和他在崗位上值班。看著遠處轟然倒塌的民房,聽著四周此起彼伏的呼救聲,三寶決定:先讓兩名加油工探尋親人,自己守護在加油站上。
作為誌願者隊伍裏的突擊隊,“鋼七連”吹響了“不拋棄,不放棄”的號角。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的教師楊勝5月13日剛獻完血就加入誌願服務隊伍,他是“鋼七連”的連長。
“鋼七連”主要承擔物資搬運、傷員轉移工作,火車站、貨場、公路邊,什邡、綿竹,隻要需要誌願者,這支隊伍裏的每個成員沒有任何理由立即出發。幹得最苦的時候,他們連續工作22個小時,累得實在搬不動了,躺在地上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起來幹。
因為都是誌願者,在“鋼七連”,人數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最少的時候也有三四十人。有來自新疆的郭峰,有來自山西大同的劉冬,有來自湖南的楊誌宏,德陽市的工人下完夜班就來參加……
“鋼七連”不僅有苦幹精神,還有鐵的紀律,成員必須服從命令,有任務隨時待命。“六一”節那天,因為有搬運任務,本來想去災區看望兒童的劉冬坐不住了。他拿出500元捐給誌願者協會,說是給災區的孩子買禮物。劉冬是自費來參加服務的,他說:“不這樣做心裏不安。”
設在成都高新區的一個救災物資轉運站裏,一支訓練有素的“老兵誌願者突擊隊”24小時待命,隨時裝卸全國支援汶川地震災區的物資。而在這支老兵隊伍裏,有兩名並沒有參過軍的大學生。
這兩位是一對維吾爾族親兄弟。哥哥叫蘇萊滿?克裏木,是西北民族大學的學生,弟弟叫蘇魯旦·克裏木,是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的學生。地震發生時,哥倆正在烏魯木齊的家裏,準備著各自的畢業論文。帶著母親給的家裏僅有的3000元現金,5月21日,這對維吾爾族親兄弟趕到成都。
在誌願者報名現場,工作人員告訴他們,現在災區的搜救隊伍都是專業化的,他倆不適合進入一線。
“當時我們一下子就蒙了,我們就是衝著一線來的。”蘇魯旦告訴記者。兄弟倆被分配到設在雙流機場的救災物資轉運站——他們的任務是搬運救災物資。
盡管如此,兄弟倆在轉運站幹得仍然賣力。每當有一批救災物資準備裝車時,他們總是衝在前麵,裝完車,檢查好每根固定物資的繩索後,他們笑著目送汽車向災區駛去。
一天到晚,兄弟倆的衣服總是被汗水浸得濕漉漉的。在這裏,他們結識了來自西南民族大學的許多誌願者。
“他們有蒙古族、朝鮮族、藏族、彝族、羌族等,看到我們那麼多民族的同胞誌願走到一起,這一刻我們都是四川人,能給受災的同胞搬運物資,我從心底感受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意義。”蘇萊滿說。
5月24日上午,兄弟二人接受安排,坐著一輛誌願者接送車,來到了設在成都高新區保稅物流公司的救災物資轉運站,繼續從事搬運工作。
正是在這裏,兄弟二人遇到了“老兵誌願者突擊隊”,以實際行動通過了這些退伍兵的考核,被接納為正式隊員。
“隊長告訴我們,後勤補給是前方部隊作戰的根本保障,沒有我們搞後勤,前方打不了勝仗。”蘇萊滿說,“這幾天我和弟弟慢慢想明白了,不是衝到一線才算誌願服務。我們堅守住平凡的搬運崗位,就是為災區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5月28日,由16名誌願者組成的吉林省首批青年醫療衛生抗震救災服務隊凱旋。
“不像出征時那樣嘰嘰喳喳、愛開玩笑了。幾天下來,大家像受到了一次深度洗禮,隊員們都長大了。”領隊洪慶感慨說。16名誌願隊員,是吉林省委從上千名報名者中層層篩選出來的,多為“80後”。“困難遠大於預料,收獲遠超出預想。”誌願者、長春市聰慧心理服務中心心理醫生邸娜說。
21日中午時分,誌願隊接到指令:改變原計劃行程,穿越地震斷裂帶、奔赴重災區北川縣桂溪鄉。得知消息,邸娜猶豫了,想到患有冠心病的媽媽,想到自己沒有防疫知識,缺乏自保能力,她希望留在綿陽為受災群眾進行心理危機幹預。
目送隊友們集結出發,隻身留守的邸娜心亂如麻。沒想到,半個小時後,不放心她安危的隊友們又回來了!隊長洪慶掏出紙筆,為邸娜草擬個人安全保證書,沒等寫完,邸娜一個箭步衝上前,把它撕得粉碎。
“每落一筆,都像戳在我心上;每落一筆,我都感覺自己離隊伍越來越遠!”邸娜說,“其實,重新看到隊友們那一刻起,我就已經下定決心:無論前方等待著我的是什麼,我都要和大家一起並肩走!”
這最後的決定,被邸娜喻為她“27年人生歲月中最偉大的堅持”。“從掉隊到歸隊,我感覺自己有一個比較大的成長,那就是:遇到恐懼,不能逃避,大膽麵對、迎頭而上,這樣才能戰勝它。”邸娜說。
5月22日,誌願服務隊抵達桂溪鄉中學安營紮寨,因為已有3天沒洗漱,部分隊員開始用礦泉水洗臉刷牙,甚至打井水擦身。見此情形,隊長洪慶馬上召集大家開會,嚴明用水紀律。
“幾名隊員當即作了自我檢討。此後,盡管白天幾十裏山路爬得一身汗,晚上宿營又被露水打得渾身精濕,隊員們都盡量節約用水,還把礦泉水省下來送給災區群眾。”洪慶說。
深入抗震救災一線的頭兩天,誌願者受到的視覺衝擊特別大,部分隊員帶著相機和DV,不停地照相、拍攝。晚上,隊裏臨時黨支部召開民主生活會,當麵指出問題,一名隊員還進行了自我批評。此後,再沒有人熱衷拍照了,甚至上山時壓根兒不帶相機。
16名誌願者來自不同單位,分屬不同年齡段,臨時組成一個集體,用洪慶的話說:“每個人首先要學會自律,才能形成一個富有戰鬥力的拳頭”。
消防誌願者開展普法
“中國消防誌願者普法行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語言大學禮堂內隆重舉行以來,北京市海澱區各大學校、消防重點單位等單位團體湧現出一派積極參與消防誌願者踴躍報名的景象。
在北京海澱,有許多身穿紅色標誌服,胸佩海澱消防誌願者顯著標誌誌願者,穿梭在大街小巷開展消防安全宣傳。
一名大學生消防誌願者這樣說道:“作為一名光榮的消防誌願者,我承諾自願參加消防公益事業和宣傳消防活動。這點服務算不了什麼,我還要發動身邊的所有同學參與到消防安全宣傳活動中。”
北京語言大學有“小聯合國”之稱,消防誌願者啟動儀式還沒結束,學校師生就行動起來,討論如何開展消防知識宣傳。許多外國學生朋友們也積極參與進來,他們拿著消防知識宣傳單,用並不熟悉的漢語不停地說著:“你好,請您注意消防安全,多學習一點消防安全知識,加強新《消防法》的學習,共建美好家園……”學校先後組織開展了消防誌願者運動會、消防宣傳一周展等活動。
北京農業大學為進一步提高師生的防火意識與逃生自救能力,專門與轄區的海澱消防支隊聯合舉行了學生宿舍消防安全應急疏散演練。演練中,消防誌願者們與消防官兵全力配合,將被困人員一一救出,並現場發放消防宣傳材料,演示滅火器的正確使用方法。
北京林業大學隆重舉行了“全國防災減災誌願服務周”主題活動。啟動儀式上,消防誌願者現場學習自救逃生技能,反複學習掌握消防官兵演示的結繩法,一遍遍親手體會,一遍遍牢記口訣。
北京交通大學專門開展了一次有近5000名學校師生參加的大型滅火救援疏散演練,通過演練使廣大師生親身體驗火場逃生,更好地掌握消防安全知識。
超市、大型購物商場在北京隨處可見,為切實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企業領導重視、員工積極參與,每一個分店都成立了消防誌願者服務大隊,在分店內負責開展消防知識宣傳、火災隱患排查、應急疏散指導、日常防火巡查、消防設施維護保養等工作。
北京攝影器材城結合自身實際,將消防安全常識塑封在照片背後,並舉行了“為消防工作奉獻一點力量”攝影比賽,並免費衝洗了大批消防誌願者服務內容的宣傳照片。
為做好國慶60周年期間的保衛任務,羊坊店地區消防誌願者服務隊定期在轄區內組織開展消防安全知識培訓活動,同時,積極與消防部門取得聯係,成立聯合檢查組排查消防安全隱患。
海澱公園充分依托公共安全館的有利條件,先後組織開展消防安全知識對外開放、消防安全常識培訓、安全生產月消防知識谘詢日等活動。
“建築工地如何預防切割焊接等高溫操作時的消防安全工作”、“油鍋發生火災後怎麼辦”、“學校上課時發生火災,怎樣逃生最快、最安全”、“小區如果發生火災,我們應該按照什麼程序進行處理”,每次宣傳活動中,當一盤盤新《消防法》光盤、一頁頁消防宣傳材料發放到人們手中時,不少人會在學習後提出諸多問題,在得到現場人員講解後,他們的消防知識和能力就得到了一次提升。
誌願者為北京奧運服務
舉辦奧運會,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是中華民族的百年企盼,是全國的一件大事。2008年北京奧運會,既是一次舉世矚目的體育盛事,更是一次普天同慶的文化盛典。
誌願者為大型賽會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已成為大型活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高素質的誌願者隊伍和高水平的誌願服務,是成功舉辦“有特色、高水平”奧運會的基礎和保障。
“170萬名奧運誌願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北京奧組委誌願者部部長劉劍在奧運服務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說。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城市誌願者用熱情、周到、細致的服務,向中外賓客展示著微笑和真誠。
“鳥巢一代”這是一個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流傳開來的新名詞。
國家體育場“鳥巢”是北京奧運會的標誌。“鳥巢一代”是指參加奧運誌願活動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掌握嫻熟的外語,擅長與外國人對話,愛國心強,責任感重,具有奉獻精神,心理素質好,有出色的團隊合作精神。
“能幫我們拍張照片麼?”一對法國遊客正在“鳥巢”內求助。
“沒問題,我們一起說ye!”英語專業碩士、24歲的劉亮,剛剛幫助兩名澳大利亞觀眾找到賽場座位,現在又忙碌在“鳥巢”前的花叢中,逗法國遊客在鏡頭前擺笑臉。
“您看這張照片是否滿意?”此時兩位遊客發現劉亮一直是一隻腳著地,好奇地問起緣由。劉亮用流利的法語開起玩笑:“這叫‘金雞獨立’,也是一種休息了。”
誌願者們每天8時45分簽到,21時簽退,劉亮的腳趾磨出了水泡。腳腫、腿僵、肩酸、胳膊疼,每個奧運誌願者們都經曆了這樣的辛苦。
北京外國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齊瀟穎,曾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陪同翻譯。她說:“這就是誌願者的工作——細小、瑣碎,沒有陪在名人身邊的光環,隻有踏踏實實的埋頭苦幹。”
在奧林匹克公園地鐵附近,一對焦急的意大利老人著急地抹眼淚。“二位遇到什麼麻煩了?”在意大利特蘭多大學讀大三的誌願者趙闖,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語讓兩位老人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