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誌願者參加抗洪救災

1994年和1998年,長江、嫩江、鬆花江流域先後發生了特大洪澇災害。災情就是命令,災情呼喚著青年誌願者,廣大青年誌願者積極投身氣壯山河的抗洪鬥爭中,譜寫了一曲曲抗洪壯歌。

在幾次大的洪澇災害中,上千萬名青年誌願者在滄海橫流中表現出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為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發揮了突擊隊的作用。

1994年6月,廣西、廣東、河南、江西等省區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這些地方的團組織立即打出青年誌願者的旗幟,通過招募等方式,組織青年誌願者迅速投入搶險救災之中。

洪災到來時,廣西受災嚴重的柳州市,短短兩天之內就招募青年誌願者2000多人。廣西全區共組建青年誌願者突擊隊2000多支,10萬多青年誌願者投入到抗洪救災工作中,搶救危險地段1000多處,搶運物資近千噸,幫助疏散受災群眾1萬多人。僅柳州市青年誌願者就解救3000多名群眾,搶救物資價值上千萬元。

同年7月中旬,吉林省長嶺縣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的襲擊,一晝夜降雨量就達到206毫米。在受災最嚴重的牧場村,98家農戶中有76戶的房屋被徹底衝毀了。

為了解救受災的父老鄉親,吉林省青年誌願者協會實施了聲勢浩大的“溫暖工程”。2萬多名青年誌願者經過66個晝夜的苦戰,平整土方75立方米,搬運土方10萬立方米,新建房屋60棟,新修公路5200米,植樹8500棵,捐款38萬元。

同年汛期,廣東湛江嚴重受災。抗洪救災中,270多支青年突擊隊衝鋒在前,13萬多人直接參與抗洪搶險,救出受困群眾3000多人。

湛江市青年企業家蔡源不顧個人安危,連續奮戰在第一線,並騰出自己企業的辦公室、廠房安置受災群眾3000多人。

韶關市供電局青年誌願者冒雨維修高壓電纜,架設線路,及時保證了全市的供電。

化州縣林尖鎮山角村青年誌願者顏逸,為了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在搶險鬥爭中,終因疲勞過度而被洪水衝走,光榮犧牲。

在湖南省株洲市受災最重的南陽橋鄉南岸村,600多戶農民被水圍困,無家可歸,隻得暫避船上,由於洪水來得太急太猛,村民們連口糧都未來得及攜帶。

正當一籌莫展時,共青團株洲市委的青年誌願者送來價值5000元的大米,解了災民的燃眉之急。100多支青年誌願者突擊隊分為醫療分隊、維護交通秩序分隊、搶險急救分隊、後勤分隊、宣傳分隊等,奔走在抗洪搶險的第一線。

幾天之內,他們共搶運物資價值1000多萬元,疏散群眾3000多人。當地的電台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播一次青年誌願者指揮部的電話,有誰需要救援,撥一個電話,青年誌願者就會飛速趕到。

福建省也是這次受災的重災區,僅三明市,兩月內就3次遭到洪水襲擊,50萬畝糧食作物受淹,4500多家工礦企業停產,全市154個鄉鎮,1507個行政村,有19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719億元。

以翠江鎮團委書記為首的青年誌願者突擊隊,在洪流中用木排一趟又一趟地忙著轉移受困群眾和搶運倉庫財產。當4個倉庫的財產和12名群眾全部脫險時,這位團委書記以及其他10餘名突擊隊員的親人還浸在水中,家中財產被淹沒。

在受災地區,青年誌願者的無私奉獻像一道道堅固的堤壩,擋住了滔滔的洪水,像一支強心劑,使受災地區人民鼓起信心和勇氣,實現生產自救,重建家園。

1994年6月21日,團中央向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級團組織發出傳真電報,號召受災地區的各級團組織和廣大團員青年,迅速行動起來,站在抗洪救災鬥爭的第一線,充分發揮突擊隊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做到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團組織,哪裏有險情,哪裏就有青年誌願者。

在抗洪搶險的危急關頭,青年誌願者們全力投入艱苦的抗洪救災、重建家園鬥爭中,浪尖上飄揚著鮮紅的青年誌願者的旗幟。

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洪水泛濫。入汛以來,在武漢250公裏的堤防上,有16萬人與洪水進行英勇搏鬥,其相持時間之長,防守之艱苦,為曆史少有。

在抗洪鬥爭進入決戰階段的關鍵時刻,武漢團市委、市青年誌願者協會決定招募青年誌願者,給日夜堅守在防汛抗洪第一線的人員和災區群眾提供醫療、理發、縫補衣裳等多種服務。

青年的心是滾燙的。在誌願報名者中,有市政府工作人員、大中專學生、醫生、教師、下崗職工和外地來的務工者,一些途經武漢的遊客也紛紛打來電話要求加人,並出現了夫妻雙雙報名、父母為子女報名、同學結伴報名、單位團委集體報名的感人景象。

一位名叫張明果的同學,當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學。他臨時有事外出,聽到招募消息後,特意打電話回家讓母親替他報了個名。

福建打工妹沈叢莉為了一心一意當好抗洪青年誌願者,竟把工作辭去了。

武漢大學一次就送來了81個誌願者的名單,有人甚至給當時的團市委書記黃楚平直接打尋呼機,申請加入誌願者隊伍。

青年誌願者很快成為武漢抗洪鬥爭中的一支生力軍。8月13日中午,青年誌願服務者總隊接到市民政局求援電話,急需20名誌願者前去幫助裝卸防汛救災物資。工作人員馬上從上午招募的誌願者中挑選出20名小夥子。

因交通不便,得到電話通知的誌願者們,有的騎著摩托、有的打的士,還有的坐三輪車,在一個小時內全部趕到預定地點,及時將1000多箱物資轉送完畢。

8月16日是個星期天,58名誌願者放棄休息,乘車前往武漢江夏區範湖鄉,為安排在此的受災群眾和護堤的軍民服務。他們在南岸小學操場上擺開了醫療服務點、理發服務點、電器及農機修理服務點等等。這一天,他們共服務800多人次。

1998年7月,長江汛情頻頻告急,災情迅速擴大。麵對入夏以來的嚴峻形勢,共青團安徽省委把防汛抗洪作為全省共青團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來抓,動員組織廣大團員青年緊急行動起來,全力以赴地投入防洪抗洪保衛戰。

全省迅速成立了200多個青年誌願者突擊隊,開赴防汛第一線,同廣大幹部、武警官兵並肩作戰,固堤排險,轉移人員和物資。

青年誌願者們勇於承擔急難險重的任務,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保衛長江大堤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7月29日,正在安徽沿江檢查工作的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防汛總指揮的溫家寶在安徽省有關領導的陪同下,深入安慶市夾廂圩抗洪搶險第一線,親切慰問了正在抗洪搶險的青年誌願者突擊隊員。

溫家寶代表江澤民總書記、朱鎔基總理,向青年誌願者突擊隊員和奮戰在抗洪第一線的安徽人民表示親切慰問,對安徽的防汛抗洪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溫家寶勉勵大家再接再厲,以更加高昂的鬥誌迎戰長江大洪水,嚴防死守,水漲堤高,人在堤在,確保長江大堤萬無一失。

這極大地鼓舞了青年誌願者突擊隊員們,他們表示一定不辜負領導的希望,誓與洪魔決戰到底,用生命和汗水保衛自己的家園。

在湖南,青年誌願者也不停地與洪魔鬥爭,始終奮戰在抗洪救災前線。

7月30日上午,26歲的下崗職工丁靜來到湖南有線電視台,他找到值班編輯說:“我是下崗工人,看到災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很著急,卻沒錢可捐,但我有力氣,我想到抗洪救災一線去,請你們幫我想辦法。”

當晚,時任湖南省省長的楊正午在看了電視新聞後,當即打電話給原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劉蓮玉:“要把這一批青年的熱血和激情充分調動起來,投入抗洪救災鬥爭。丁靜和他的夥伴可以組成小分隊,就由他當隊長。”

23時,由團省委、團省直工委、團長沙市委機關幹部和丁靜及他的兩個夥伴組成的青年誌願者突擊隊,連夜奔赴長沙開福區雙湖烷撈刀河大堤搶險。

就是這天,湖南省成立了“省會青年誌願者抗洪救災服務總隊”,劉蓮玉任總隊指揮長,麵向社會公開招募青年誌願者。團省委兩次發出《關於動員全省團員青年投身抗洪救災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團組織迅速組建青年誌願者突擊隊、搶險隊、服務隊。

招募辦公室電話鈴聲不斷,各界青年紛紛請纓,要求到抗洪戰場一顯身手。短短幾天時間裏,就有600多人報名加入誌願者行列。

剛參加完高考的19歲女生伍曉月來了;下崗工人李浩波來了,他5次請戰,言辭切切,“隻要災區人民需要,叫我幹什麼都行”;回長沙辦理婚事的南海艦隊某部軍官劉翔來了,8月7日,團長沙市委在大堤上為他和妻子舉行了一個特別的婚禮:麵對滔滔江水,一束鮮花加上誌願者們真誠的祝福。

誌願者在汶川抗震救災

2008年5月13日,團中央青年誌願者工作部與中國青年誌願者協會秘書處聯合發布《關於迅速動員組織廣大青年誌願者投入抗震救災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指出: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阿壩自治州汶川縣發生78級特別重大地震災害,給災區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為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按照團中央書記處的統一部署,充分發揮誌願服務在抗震救災中的積極作用,動員廣大青年以及社會公眾投入抗震救災工作,現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迅速動員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各級團組織、誌願者組織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抗震救災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迅速行動起來,動員和組織廣大青年以及社會公眾以誌願服務形式投身抗震救災工作。

二、認真準備,紮實服務

四川等受災地區的團組織、誌願者組織要在當地黨政的統一領導下,迅速建立抗震救災誌願服務工作協調聯絡機製;要廣泛動員青年誌願者開展自救互救、醫療衛生、後勤保障等誌願服務。有西部計劃、研究生支教團誌願者服務的受災地區,要迅速準確地了解上報誌願者的安全情況,對有需要的誌願者及時提供救助。

……

通知一發出,全國各地立即行動起來。

德國的《新德意誌報》這樣說:“北京和上海的步行街上到處都是身穿紅白色T恤衫的年輕人,手舉國旗和標語,拿著捐款箱。他們團結一心,不是因為國家下了命令,而是他們想幫忙,想為國家承擔責任。”

白色的帳篷裏掛著醒目的團徽,幾個工作人員忙碌地處理著各種信息,電話鈴聲不時響起。

“不親眼看到,你想象不出誌願者報名的那種場麵。”德陽市委副書記王超說。5月12日地震當天下午,德陽市的各大醫院開始接收傷員,誌願者協會就開始派出以前登記的誌願者參加服務。

第二天,誌願者指揮中心成立,通過電台、短信發布誌願者招募信息。這時指揮中心設在市委大院的帳篷裏,與市裏其他部門的帳篷辦公室聯合辦公,但是誌願者一下子來得太多了,把市委大院門裏門外擠得水泄不通。

汶川發生大地震後,出現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5月12日得知汶川發生大地震後,唐山農民宋誌永獨自踏上抗災之路。在抗擊南方雪災中,宋誌永等13名農民自發奔赴湖南郴州抗災,被評價為“13個人感動13億人”。

宋誌永當晚從唐山打車到北京,飛機票買不到,就坐火車到鄭州,又花1600元租車趕到西安,再轉車到綿陽。聽說北川災情最重,他又搭乘一輛摩的,14日早晨趕到北川縣城,成為最早進入北川的誌願者之一。

這名35歲的農民,在唐山大地震時才3歲。母親告訴他,地震發生後,是上海的醫療隊在他高燒不退時挽救了他的生命,還治好了母親身上的毒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