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這次展覽得到中日兩國政府和很多日本民間組織的大力支持。中國文化部長朱穆之、中國駐日本大使宋之光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文化廳長官鈴木勳分別為這次展覽題了詞。

中國領導人在題詞中說,秦始皇兵馬俑在日本展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必將進一步增進中日兩國和人民之間的了解、友誼和合作”。

中曾根題詞說,在日本第一次舉辦如此大規模中國兵馬俑展覽,表明了日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關係之深。

11月20日,秦始皇兵馬俑展覽在大阪閉幕後,又前往東京、福岡和靜岡繼續展出。

2006年6月14日,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在位於莫斯科紅場的俄羅斯國家曆史博物館隆重開幕。俄羅斯文化和大眾傳媒部副部長布瑟金、中國駐俄羅斯公使程國平、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俄中友好協會名譽主席齊赫文斯基院士、俄國家曆史博物館館長什庫爾科以及來自俄中文化、教育、學術、媒體等各界代表共200餘人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展覽。

俄羅斯文化和大眾傳媒部副部長布瑟金熱烈祝賀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在俄羅斯開幕。

他說,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文明燦爛的國家,俄羅斯人民對中國曆史文明懷有濃厚興趣。秦始皇兵馬俑展係40年來首次在俄舉行,是一件難得和珍貴的大事。

他相信,此次展覽將為俄羅斯人民了解中國古老文明打開一扇新的窗戶,並為進一步促進中俄人文交流與合作,深化兩國人民友誼做出獨特的貢獻。

程國平公使受劉古昌大使委托在開幕式上發言。他說,中俄兩國都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同時又是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在兩國元首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友誼在新的曆史時期得到不斷發展,這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化和人文交流是人民間精神與心靈溝通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希望中俄在該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發展,以使兩國友誼代代相傳。

程公使指出,中國秦兵馬俑在俄展出正值中國“俄羅斯年”之際,相信中俄“國家年”活動必將全方位、多角度地增進兩國人民的彼此了解,並為進一步深化與加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奠定更加牢固的社會基礎。

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應邀在開幕式上致辭。他向來賓們簡要介紹了秦兵馬俑曆史、文化背景,表示願與俄方繼續努力,為進一步加強中俄文化交流做出新貢獻。

此次秦始皇兵馬俑展由俄羅斯文化和大眾傳媒署、俄文化和電影署、俄國家曆史博物館、中國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聯合主辦。

2007年3月3日,“中國秦兵馬俑展”在馬耳他共和國首都瓦萊塔的馬耳他國家考古博物館隆重開幕。

馬耳他總理勞倫斯·岡奇、旅遊文化部長弗朗西斯·迪麥克、中國駐馬耳他大使劉正修和馬耳他駐中國大使雪瑞布出席了開幕式。岡奇總理、迪麥克部長和劉正修大使在開幕式上致詞。陝西省文物局代表團一行五人專程赴瓦萊塔參加開幕式。

岡奇總理在致詞中積極評價中馬兩國的友好關係,感謝中國對馬耳他的支持與幫助,他說,中馬雙方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各領域的關係持續、穩定發展。岡奇總理表示很高興能夠在馬耳他看到兵馬俑展,他說,這個展覽使馬耳他民眾有機會親眼看到兵馬俑、親身體驗悠久燦爛的中國曆史與文化。

“中國秦兵馬俑展”由陝西省文物局與馬耳他遺產委員會聯合舉辦,展期5個月。此次展覽的參展文物共有80件(組),其中一級品14件。展品來自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首的陝西省內眾多知名博物館,彙集了陝西省境內出土的以秦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漢時代的文物精品。這些展品不僅代表著秦漢時代中華文明的最高水平,同時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奇葩。

“中國秦兵馬俑展”是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馬耳他共和國建交35周年為契機,首次在馬耳他舉辦的中國秦漢文物珍品展。

“中國秦兵馬俑展”在馬耳他共和國的首次展出,使得古代長安的秦漢文明與地中海的古代文明在曆史名城瓦萊塔彙合與碰撞,兩種文明交相輝映,各領風騷,堪稱是中馬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

2007年9月13日,隨著英國首相布朗為一隻繡獅“點睛”,英國人期待已久的文化大展——大英博物館主辦的“秦始皇:中國兵馬俑”展在倫敦正式對公眾開放,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率領”他的士兵、文官、樂師們,在大英博物館與觀眾作長達半年的“親密接觸”。

布朗首相在致辭說:

圍繞兩千多年前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的展覽將成為中國和英國文化交流日益加強的又一個見證,而今天對英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日子。

英國首相布朗在被命名為“第一個皇帝和中國的兵馬俑”的展覽的開幕式上的一席話引起了一片掌聲。

布朗說,2000多年前中國這個偉大皇帝首次統一了中國,統一了中國貨幣、度量衡,建立了完整的文官體係,他留給我們的偉大遺產之一就是氣勢磅礴的兵馬俑。

這位英國首相說,秦始皇兵馬俑展覽將和明年在英國進行的“時代中國”大型中國文化交流活動,及北京和倫敦先後在2008年和2012年主辦奧運會的事實一起,將兩國文化交流推向高潮。

此次赴英的展品除20件兵馬俑之外,還有其它100種文物,包括唱俑、雜技俑、兵器、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向觀眾全方位展示中國秦朝時期的軍事、文化、科技以及社會生活。雖然展覽將持續到2008年4月6日,但英國觀眾還是早早地預購門票,10萬張預售票輕易打破了大英博物館的紀錄。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文物保管部主任趙昆表示:“這是在中國之外舉行的規模最大的兵馬俑展。”

為了保證安全,包裝這120件展品共花了10天,8月21日,經過遠涉重洋,秦始皇兵馬俑中的射手、武士、馬匹抵達大英博物館,並進行拆箱。

英國人期待已久的“中國第一位皇帝的軍隊”被小心翼翼地從黑暗的運輸木箱中取出,“走向”大英博物館閱覽大廳——這是2000年來他們二度從黑暗中再見天日。在拆箱的那一刻,兵馬俑仿佛都具有生命,臉部表情似乎還流露出長途顛簸的疲憊,身體被狹小空間束縛後,終於開始舒展,透出英武之氣。

“開箱過程讓人心驚膽戰,好在‘士兵’都很配合。”現場目擊者如是描述。

為了讓英國觀眾能看到最具代表性的兵馬俑,大英博物館經過細心挑選,最終,這支龐然大軍中脫穎而出的“精兵強將”,被裝了整整四大集裝箱,從西安浩蕩出發。除了軍隊、戰車,還有特別挑選的青銅飛鳥。

由於“整個秦始皇兵馬俑可以覆蓋一座英國劍橋大學”,大英博物館為此斥資1億英鎊裝修閱覽室作為展廳,主要是考慮到它圓形的天頂和中國傳統的墓塚有幾分相似。為了展示這支重量級的“軍隊”,博物館還特別加固了閱覽室地板。

展覽還沒有開幕時,就在英國引起不小的轟動。大英博物館內外提前張貼許多海報,售出5萬多張預售門票,突破大英博物館預售門票的紀錄。

博物館發言人表示:“這個現象絕對令人驚訝,人們對它發燒了。”

此後,6個月的展出迎來了40萬參觀者,每個小時就有400人進入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參觀的全票是12英鎊,不過16歲以下的孩子將免費,當時有1萬所學校讓學生參觀了“世界八大奇跡”。

事實上,“發燒”的不僅僅是英國公眾,大英博物館也當了一次“發燒友”。

博物館的圖書閱覽大廳久負盛名,是許多19世紀著名思想家經常光顧的地方。卡爾·馬克思就曾經在此寫作巨著《資本論》。大英博物館建館200多年來,閱覽大廳的崇高地位使它一直被刻意保護,從未被改建過,更沒有被作為展廳使用過。

但是此次閱覽室被改成了臨時展廳,迎接中國第一個皇帝留下的財富的到來。這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閱覽室甚至為此次展覽專門搭建了一個舞台,展覽過後再拆除。另外,該館還在大廳加裝了空調設備及安全保護設備,改建工程大約花費了200萬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