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覽室位於大英博物館的中心,通風和采光條件良好,為兵馬俑文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自從舉辦過圖坦卡蒙法老展之後,這是大英博物館迎來的最重要的展覽。

走進閱覽室,隻見這個30多米高的空間搭建了一層臨時展區。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半跪著的兵馬俑。周圍有展櫃存放小件文物,展板詳細解說秦代曆史、秦始皇生平事跡,展廳牆上也有大屏幕用幻燈片循環播放相關內容。

進到展廳中央,可看到由士兵、軍官、戰車、馬匹等兵馬俑以及小號銅車馬組成的編隊,在昏暗的燈光、圓形穹頂的籠罩下,這些秦始皇的衛士們看起來仍然雄風不減,表情栩栩如生。

據館員介紹,展廳的燈光布置就是要達到一種讓人置身於陵墓中的效果。

大英博物館館長麥克格瑞格早前在兵馬俑展覽新聞發布會上說:

這個展覽是關於一個改變世界的人的,2000多年前這個人改變了曆史,他首創了“中國”這個概念,建立了世界現存的最古老的政治實體。現在的中國仍然看得到很多秦始皇時代的特點。

麥克格瑞格認為,極為重要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當今的中國,最好讓他們了解這段曆史。

兵馬俑展作為第一個在閱覽大廳展出的展覽將被大英博物館寫入史冊。

2009年,秦始皇兵馬俑遠渡重洋前往美國展出。在美國休斯敦自然科學博物館參觀券上,印著這樣幾句話:

用320萬磅黏土製成!經2000度(華氏)高溫燒成!花了2000年才找到!你一生隻有一次機會看到!

在美國休斯敦和華盛頓的展出,是迄今為止秦始皇兵馬俑在中國以外地區最大規模的巡回展出。從這句煞費苦心的廣告語中,足以感受到博物館為這次展覽所做的近半年努力。

西安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田靜介紹說,其實,兵馬俑與美國人民的交流早在兵馬俑博物館建立前就已經開始了,並一直在中美之間扮演著文化使者的角色。

秦兵馬俑於1974年破土而出,兩年後——當時兵馬俑博物館還未建成——兵馬俑就跟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進行了首次展出。

“當時僅去了一件陶俑。”田靜說,“1976年的這次展覽第一次讓外國人見到了如此高大的秦俑。當時的輿論都覺得,中國的藝術品真是了不起。”

後來,在秦兵馬俑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一個西方記者於1978年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刊發了他在秦俑坑現場的所見所聞,詳細描述了秦兵馬俑發現的壯觀場麵,並配發了大量鮮活圖片。由此,更多的西方民眾知道了兵馬俑的存在。

2009年是西安兵馬俑博物館建成30周年。在這30年中,兵馬俑的挖掘、研究和保護工作一直在不間斷地進行。如今,已經挖掘出土、並修複完成的兵馬俑約2000件。在2000件左右的珍品中,被“派送”出國的陶俑是根據什麼原則選出的呢?

“我們會根據國外展覽的主題進行不同組合。”田靜透露,每次到外國展覽的兵馬俑並非是同一批秦俑。細分起來,級別上,有高級將軍俑、中級軍官俑和普通士兵俑;兵種上,有步兵俑、騎兵俑、車兵俑等。由於每次展覽的需求都不同,所選用的陶俑也不同。

田靜特別提到,即使是同一批陶俑,在各個不同博物館展出時的陳列方式、設計方案也有區別。

“在亞特蘭大看過展覽後,再到休斯敦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位美國觀眾所說:“看兵馬俑展覽一千次都不算多,每一次都能發現新的東西。”

田靜說,非常好的視覺效果是秦兵馬俑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相比其它體積較小的漢陶俑和婀娜多姿的唐俑,高大的秦俑很容易引起人們心靈的震撼。很多外國人在當地看完展覽後,都親自前往兵馬俑的故鄉,感覺更加宏偉的秦俑現場。

此外,很多人留意到,在一些高級別的展覽中,有時會用製作精良的高仿品替代真品展出。兵馬俑在國外的展覽有時也會有這樣的情況,並進行明確標注。

田靜說,在美國展出的銅車馬即是複製品,因為西安兵馬俑博物館也隻有一套銅車馬。不過,“大多數都是真品,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還是會把最原始的文物展現給觀眾。”

每次兵馬俑赴海外展出,兵馬俑博物館都會派出文物保護人員進行全程跟蹤。無論是包裝、運輸、裝卸,還是布展、展出,所有環節都要考慮周全。

一旦確定展出哪些陶俑,在包裝之前,文物專家會對其進行加固。“因為陶俑都是修複起來的,加固措施是為了確保文物能夠堅固一些。”之後,專家會根據兵馬俑尺寸特製泡沫塑料,並在裝箱過程中填充輔助防震材料,同時要求由專門從事文物展品包裝工作的單位或專人負責包裝。

以陶馬為例,一個獨立陶馬重達200公斤,加上集裝箱和填充材料就有400公斤。對於如此高大沉重的文物,工作人員首先把兵馬俑放在木頭底座上,然後套上依據尺寸特製的泡沫塑料,再用海綿填塞其頭部、背部和箱子之間的空隙。最後,用特製繩索牢牢捆住兵馬俑的上半身和膝蓋。由於起運時必須平緩,因此要使用機器而非人工起運。

運輸程序上也有嚴格要求。文物在運送過程中最怕震動,因此,要求貨車時速不超過每小時60公裏。運送車輛要使用最為先進的文物專用運輸車,不但有防震、恒溫功能,車廂周圍還裝有安全係統圍板。運輸中,也會有安保人員全程保衛。

此外,國外展出多是長途跋涉,坐飛機是免不了的。但在飛機著陸的一瞬間,文物極易造成損傷。所以,包裝時對這種抗震性也會考慮進去。

針對不同借展國家和展出環境,西安兵馬俑博物館方麵也提出了精確要求:展出燈光必須為冷光源;運輸中直至回歸,特殊文物保持恒溫恒濕的條件;中方技術人員定期對展出地進行監控。

秦始皇兵馬俑舉世聞名,想邀請其前去各國博物館當然也為數不少。如何對這些博物館進行選擇,排好兵馬俑國外展覽檔期,也是兵馬俑博物館慎重考慮的問題。

由於要確保文物出國後的安全,對於國外博物館選擇的首要條件是正規、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例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或者英國大英博物館。普通博物館則需要由該國相關的主管政府部門進行擔保,確保一旦發生意外,文物也能夠安全返回。例如,某個國家如果發生動亂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擔保單位應該督促並協調辦理文物安全返回。

此外,“文物很多時候會在國外待上一年半載,難免會有一些不可預見的因素出現。”所以對博物館自身的安保條件要求十分嚴格,確保展出過程中不會發生丟失現象。中方人員還會每隔一兩個月就奔赴展出現場,以監測文物是否安全。

最後,中方還要在展出過程中找保險公司給予擔保。例如,2007年兵馬俑赴大英博物館展出時,英國政府就提供了全部的財務損壞保險,其中一件跪射俑的保險金額達到了320萬美元。

對於那些不能遠赴西安的人來說,從出土文物中挑選出來的精品展,可以讓他們大飽眼福。由大英博物館組織的名為“始皇帝”的展覽,在倫敦展出之後會轉移到亞特蘭大高等藝術博物館,第二場名為“兵馬俑”的展覽,在加利福尼亞聖安娜市的寶爾博物館拉開帷幕後,又在休斯頓自然博物館展出,一直到10月18日,隨後將轉移到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地理學會博物館,在那裏從11月19日一直展出到2010年的3月31日。

據《史密森》雜誌2009年第七期介紹,此次展覽除了展出了最新的考古發現之外,很多精品還是首次出國,比如戰壕中的一組9名陶俑像,其中有全副武裝的軍官、步兵、直立和屈膝的射手,旁邊還有一匹馬。

另一個亮點是一對10英尺長做工精湛的4匹馬拉青銅戰車,由於原件太過精細,不易長途運輸,故以複製品代替。這些藝術品得以吸引世界各地遊客前往西安一睹出土寶藏風采,原出土地埋藏在地下7000餘件武士俑中1900多件已經挖掘出土。當時出土文物顯示,除了陶製士兵,秦始皇“地下王國”還居住著銅質水禽和演奏樂曲的陶製樂師,可謂是他生前宮廷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