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地下世界其實在模仿現實的秦朝社會組織結構”,兵馬俑考古隊隊長陝西考古研究所的段清波說道,“人們一般認為,秦始皇死後把軍隊帶進了墳墓,其實他把整個政治體係都帶到了地下”。
四、研究規劃
●博物館負責人說:“博物館的建築非常結實,隻有少量兵馬俑受到了損壞。”
●博物館副館長曹瑋說:“通過設立獎項、獎學金和資格認證可以推動科研事業的發展。”
●考古執行隊長許衛紅說:“像這次發現的圓形木環很少見。”
● 研究規劃秦兵馬俑二號坑閉館維修
從2007年11月1日起,前往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遊客,隻能在博物館的精品展示廳裏一睹二號坑跪射俑等文物的相關圖片了。
由於屋頂多處漏雨,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決定從1日起封閉二號坑,對兵馬俑二號坑的屋頂進行翻新,將原來的屋頂揭掉,重新鋪設。此項修複工作到2008年“五一”黃金周之前全部結束,並恢複向海內外遊客開放。
“一號坑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博物館基建科的工作人員說,封閉維修的主要原因是現在的二號坑屋頂有一些地方漏雨,為了及時遏止漏雨點的進一步擴散,博物館方麵遂決定進行全封閉維修。
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展廳的主體及網架工程1990年完工,建築總麵積17934平方米,為網架結構,屋頂鋪設了輕型屋麵板,上麵還加鋪了一層防水卷材。長期以來,由於防水卷材在複合板的搭接處被重複拉裂導致雨水滲入,防水卷材有老化現象,個別複合板已塌陷變形,且發現屋麵卷材與粘接的複合板已出現剝離現象。
“2005年夏秋暴雨時漏雨比較嚴重,較嚴重的區域分布在建築南北兩側和東南部。博物館曾多次聘請專家對漏雨的地方進行檢測和修補,但效果不是特別理想。”這位工作人員把二號坑屋頂與一號坑屋頂進行了比較,“一號坑展廳的屋頂坡度很大,是尖頂建築,而二號廳屋頂就較為平緩,客觀上造成雨季容易積水。”因此,在經過多方研究之後,博物館決定將原來的屋頂揭掉,重新鋪設。
二號坑展廳維修期間采取全封閉方案,以保證在工程進行時,遺址坑裏的文物不會被粉塵所損壞。
博物館采取4條措施來協調維修和展覽的需要。
“首先是全覆蓋和封閉式的施工方式,這期間二號坑的一切遊覽和考古活動都完全停止。第二,為了防止不知情的遊客誤闖,博物館已經在外圍設置了隔離帶,確保不會發生意外。第三,二號坑附近設立了醒目的導向牌和警示標誌,提醒遊客此處正在進行施工。最後,跪射俑、將軍俑等馳名中外的著名文物,博物館已經在入口處的精品展示廳裏安排了專題展區,保證慕名而來的遊客不會失望而歸。”
該工作人員表示,選擇在11月開始維修,也是考慮到冬季少雨,方便工程施工。
此次二號坑遺址的新屋頂將采取新型鋼結構材料,並進行嚴格的防腐、防火和防水處理,還配合使用新型屋麵材料、地板和保溫材料,為二號坑裏已度過數千年歲月的文物建造一個科學合理的“新家”,這一工程的中標價達1600多萬元。保護受地震損毀的兵馬俑
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時,位於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到波及。
陝西省文物局辦公室賈主任說,總的來看,秦始皇兵馬俑受到的影響並不大。由於大部分兵馬俑為陶製品,屬於可移動文物,會出現移位、脫膠、裂縫、斷裂等情況。其中,秦俑博物館一號坑兩件陶俑俑頭偏斜,二號坑中的中級軍吏俑向右傾斜約5度,三號坑中,一件陶俑腳踏板、一件陶俑右披膊、一匹馬頭部及下額部有輕度裂縫,一匹馬右前腿從原修複處開裂。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在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遺址上,位於陝西省臨潼縣東75公裏的驪山北麓。
博物館負責人說,正是靠著驪山的一大片平原,所以汶川地震時隻是感覺晃了一下,博物館的建築非常結實,隻有少量兵馬俑受到了損壞。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兵馬俑體現了秦始皇時期的連接技術,每個兵馬俑的身體是整體製作的,而頭和手是後期拚接的,所以地震後,兵馬俑的“頭歪了”,部分地方出現了裂紋。
地震發生後,陝西省文物局在第一時間采取緊急措施,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啟動應急預案,要求全省文物係統及時開展抗震救災工作,並緊急抽調了文物保護、建築規劃、結構力學等方麵的專家組成文物防震救災專家組,現場評估災害損失情況。
陝西省文物局辦公室羅主任介紹,文物保護一定要謹慎處理,要求和專家對災情勘察的結果,下一步將對已損文物分類排隊,逐項評估,製定近期與長期修複計劃,采取有效措施對受損文物進行搶險維修。
他說:“對險情較重的建築暫停對外開放,防止雨水對室內木構架、彩畫、壁畫、塑像等造成損害。”
對建築牆體裂縫,地基開裂、下陷的文物,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用儀器觀測,為下一步搶險維修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另外,對重要的、受損嚴重的文物,通過專家評估,確定危險程度,再上報國家文物局列入搶修計劃,安排落實搶險經費。被歎為“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寶貴財富”的兵馬俑,一直受國外遊客的青睞,但地震發生後,偶爾才發現幾個金發遊客。
一個的士司機說:“這正是旅遊旺季,以前這個季節都是頭挨頭,地震後遊客起碼少了六成。”
參觀出口停車場的工作人員也說:以前車來了都沒地方停,現在車位空置率都在一半以上。在街頭接客人的車輛生意不好做,常常是一個客人出來,所有車都去搶。旅遊局的導遊張小姐還說,以前每月都賺得盆滿缽滿的,現在生意差了許多。按計劃建造秦陵遺址公園
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正在實施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建造工程能否繼續進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2008年6月3日,針對人們的疑問,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曹瑋在北京說:“此次汶川地震對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造成的影響並未如先前媒體所描述的那樣嚴重,醞釀已久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項目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覆蓋於黃土之下的各種陪葬坑將有望實施進一步的勘探與發掘。”
曹瑋是借強生公司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全球文物保護基金平台啟動儀式舉行之際發表的上述講話。他說,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的工作重點不會置於偶發的更高級別的防震措施上。
秦始皇陵遺址公園項目於2003年啟動,正在進行麵積近3平方公裏的征地拆遷工作,以後這部分區域連同已有的兵馬俑陪葬坑和秦始皇陵區將連接成片,構成更大規模的遺址公園,實施“一院多館”的一體化全麵文物保護體係和遺址展示群,而相應的遺址內城的文物勘探工作也會進一步展開。
從1974年兵馬俑發現,迄今為止在秦始皇陵附近已經勘探發現各種陪葬坑禮製建築遺址600餘座。如何對如此龐大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科學的保護規劃將是一項重大的課題。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技術總工程師周鐵介紹說,根據陝西地震局提供的消息,近期在陝西境內不會發生較大級別的餘震,故而,館方並未將工作重點置於偶發的更高級別的防震應急措施上。當前,保護工作仍是建立主遺址的整套保護方案,包括實時常態的環境監測等一係列保護內容。這將是一項經過全麵科學規劃、確保保護細致徹底的方案。
但對於整個規劃方案設計中,遺址公園究竟能抵抗多少級地震,周鐵沒有明確解釋。
“汶川地震以後,民眾對於兵馬俑的狀況十分關心,但事實上,文物受損情況並未像部分媒體描述的那樣嚴重,原本陶俑就是身首分開的,因而震動讓武士的頭部出現輕微的傾斜。一駕銅車馬原本開啟的門因為震動而關閉,有若幹陶俑出現了細微裂縫,這當中有部分就屬於原本的修複處,整個遺址在此次地震中出現類似的狀況共有9處。有些受損情況是專家經過檢測才發現,普通人用肉眼察覺不出這類損傷。”
曹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兵馬俑博物館當前因地震所遭受的影響做了如上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