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曹瑋說,除庫房內文物采取了支護措施外,對外開放展示的一、二、三號俑坑並未采取新的加固防護等措施,這是由於在地震發生前,館方已采取了相關防護措施。所以,當前整個兵馬俑對外開放的俑坑外貌與震前沒什麼兩樣。一、二、三號俑坑的展出仍照常進行。

曹瑋介紹說,“秦兵馬俑——保羅·楊森文物保護”基金啟動,也對秦始皇兵馬俑及其他文物的保護工作起到了強大的支撐作用。基金設立的目的把原是文物防黴課題研究拓展到深化曆史文物和遺址保存的科研工作,加強科研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和傳播文物保護知識等多個領域。

曹瑋說,通過設立獎項、獎學金和資格認證可以推動科研事業的發展。

曹瑋說,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在比利時博杜安國王基金會的幫助下,從2008年7月開始,全世界人民都可以通過訪問網址網絡獲取文物保護的相關信息。秦墓彩俑方陣有望出土

2009年6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這一天,備受全國人民關注的“秦兵馬俑一號坑”的再度發掘正式開始。

20世紀70年代,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先後被發掘。3座坑中,秦兵馬俑一號坑氣勢最為宏大和壯觀。一號坑是一個以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麵積達到14260萬平方米,已經出土陶俑1000多件。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介紹說,兵馬俑一號坑曾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第一次是1978年至1984年,考古專家對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發掘,出土了1087件陶俑;第二次發掘是1985年,由於技術設備不完善,隻進行了一年。此次是第三次發掘。

考古專家預計一號坑內共埋葬了兵馬俑6000多件,大部分還埋在地下。

一號坑內除了士兵俑以外,有沒有將軍俑、文官俑?一些困擾考古界多年的謎團,有望隨第三次發掘被破解。

兵馬俑一直沒有完全發掘完畢的主要原因,就是兵馬俑的彩繪保護非常難。

“兵馬俑已出土1000多件,絕大多數彩繪脫落後消失了。”吳永琪認為,彩繪一旦脫落,秦俑的藝術就不完整了。而吳永琪透露,第三次考古發掘工作的背景就是,秦俑博物館不久前取得了國家文物局的考古發掘資質,從能力上來說,具備了對出土文物的保護能力。中國與德國專家聯手,經過十餘年的探索,研發了一套能夠在發掘現場保護彩繪的工藝。

被稱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曾著書對一號坑提出了“一號坑應為軍陣”的觀點。一號坑是什麼樣的軍陣呢,專家又緣何推斷一號坑內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呢?

據介紹,一號俑坑的形製是根據軍陣編列的需要設計的,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麵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

長廊南邊有一排麵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麵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麵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執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

在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洞裏排列著38路麵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執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專家根據每個探方裏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秦兵馬俑博物館專家曾曆時一年多,將2000多年的一件兵器“戟”修複如初,“戟”依然鋒利無比。而在一號坑內,除了戟外,弓弩、青銅劍等兵器數不勝數。熟悉兵馬俑發掘情況的專家說,此次發掘還可能發現其他武器。

在一號坑內,6000多兵馬俑全部皆屬“武”類,居然沒有一個是文職人員,難道偌大的軍陣隻有“武將”而沒有“軍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