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考古學家、半坡遺址發掘主持人石興邦說,發掘區域應該是考古專家們已經探測好的,應該會有兵馬俑出現,也可能會出現“文官俑”,人們期待著多姿多彩的兵馬俑。

在2003年初,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考古隊在秦兵馬俑博物館門前約500米處,清理一處為秦始皇陵燒製磚瓦的窯址時發現了一座墓葬,埋藏有121具人的骨架。專家們在對骨架做DNA鑒定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具有“歐亞西部特征”的個體。

專家推測,在漢代“絲綢之路”之前秦始皇在位時,東亞人群和歐亞西部人群間就可能已經有了較為頻繁的聯係,既然有“洋勞工”,那麼在秦始皇的“軍陣”中,也不排除有外國人麵孔的可能。

在已經發現的幾千個兵馬俑中,其中“綠臉俑”備受矚目。與其他陶俑呈粉色或肉色的臉孔不同的是,該俑至今臉呈綠色,有人戲稱是工匠們的“惡作劇”,那麼,此次發掘會不會有更多“綠臉俑”、“藍臉俑”出現呢?兵馬俑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人們在期待著,期待著此次發掘能帶來更多驚喜!

6月13日,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如期進行。考古工作者正在細致地用鏟子、毛刷等進行清理發掘,有的在仔細繪圖,有的在噴水保持土壤濕度。秦俑考古隊隊長劉占成在現場邊清理一輛戰車,邊不時地指揮著整個工地的考古進度。

秦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曹瑋說:“根據目前的最新發掘情況,最重要的是在一號坑內發現了兩輛四馬戰車‘親密無間’,這種情況在兵馬俑考古史上還是首次發現。”

14時許,考古人員發現一個破損嚴重的彩繪俑。17時,考古人員又發現一尊完整彩繪俑,發髻清晰可見,麵容祥和,還留著八字胡。

考古人員在清理該武士俑的臉部時,發現其半邊臉上存有大麵積彩繪,讓人十分驚喜。隨著進一步發掘,陶俑身上出現彩繪的可能性比較大。

考古人員說,這是一尊鎧甲武士俑,保存狀況很好,是已發現的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連頭發絲都清晰可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說,這兩個彩俑的發現預示著一號坑可能存在大規模的彩俑軍陣。

在現場一處隔梁上,執行隊長許衛紅發現一個巨大的圓形漆木環,上麵殘存著紅色和綠色彩繪,色彩依然亮麗。

“沒想到能發現彩繪。”許衛紅說,木環呈圓形,直徑60厘米。看到彩繪後,考古人員給圓環塗上保護液,將彩繪加固,以確保色彩不會遇到空氣而消失。許衛紅說,“在以前發掘出土的戰車上也發現過木環,但大多是橢圓形的,像這次發現的圓形木環很少見。”許衛紅推測,這可能是木製戰車上的一個物件。

在木環附近,一支長10厘米左右的箭頭格外紮眼,許衛紅說,這是當時士兵射箭用的青銅箭鏃。人們發現青銅箭鏃依然顯得鋒利無比。

當天發掘出來的鏃為三棱形,表麵布滿銅鏽,主要用在弓弩等遠射程兵器上。考古人員說,戰國晚期的銅鏃主要是這種三棱形的。鏃的刃部比較尖,殺傷力比較強,造型接近於現在的子彈,是流線型的造型,飛行起來比較平穩。而且秦國的鏃含錫多,硬度大,殺傷力更強。但這枚箭頭為何在隔梁上,不得而知。

專家分析,一號坑所發現的兵器有萬餘件,有柳葉刀、箭、劍、戟等各種兵器,青銅箭鏃的發現,預示著該區域將有更多的兵器出現。

許衛紅說:“從當天發掘的情況看,遺跡、遺物保存情況比預想的好,譬如彩繪漆木環和大麵積彩繪等,給了我們很大信心。”

截止16日,在200平方米的探方內已發現近百件陶俑的殘體,破碎程度不一,有的破碎成數十塊,有的破碎成一百多塊,缺頭少腿、比比皆是。

據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部主任劉占成推測,本次發掘將出土陶俑150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