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中央決策

●毛澤東說:“讓近百萬群眾搬出家園,這可是一代人為了國家建設作出的沉重奉獻。”

●鄧小平提議:“一定要妥善安置三峽移民……要有意識地在這個地區多搞些項目。”

●江澤民說:“要有具體的規劃,還要及早製定比較係統的法律規定,在水庫區加強對幹部、農民包括工人群眾的宣傳教育。”

● 中央決策

共和國故事·安民為天

毛澤東說不能虧待移民

1953年12月,毛澤東第一次考察長江,他把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的林一山請進自己的船艙,詳細地詢問了長江流域的治理規劃,探討了治水大計。

傳說大禹在長江治水,雖然哺育了沿江兩岸的世代子孫,但也給中下遊地區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自漢代到清末的兩千多年間,長江洪水平均不到10年泛濫一次。

1860年和1870年,長江洪水接連兩次給富庶的江南帶來了滅頂之災。僅20世紀30年代的兩次大洪水,就吞噬了近30萬人的生命。

1954年,盡管黨領導人民與長江洪水進行了艱苦的搏鬥,但這年還是有3萬人被無情的洪水奪去了生命,京廣鐵路也因洪水而癱瘓百日。

此後,毛澤東決心要把三峽工程推上議事日程,並為此照會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請求派專家來華幫助修建三峽工程。

1956年6月,毛澤東揮筆寫下了《水調歌頭·遊泳》: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這是毛澤東心中三峽建壩的肯定性結論。

1958年3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成都會議之後。毛澤東來到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進行實地考察。

3月29日清晨,毛澤東乘“江峽”號輪船從重慶啟航東下。

下午,輪船停靠萬縣港,在三樓船尾半橢圓形大艙裏,有關領導把當地一位幹部帶進來,引見給毛澤東:“主席!這位是萬縣地委書記。”

毛澤東十分客氣地從沙發上站起來招呼來客。

這位幹部急忙趨步上前,用雙手緊握著毛主席的手,激動地說:“主席,您好!”

毛澤東微笑著讓他坐。

這位幹部遠遠地坐著,十分拘謹。

毛澤東打破沉默問:“你姓什麼?”

來人回答:“姓燕,叫漢民。”

“《百家姓》中‘邊扈燕冀’的‘燕’?”

燕漢民回答:“對!”

毛澤東又風趣地問:“不是少數民族是漢民?”

燕漢民笑著回答:“地地道道的漢民。”

毛澤東接著問:“你為什麼姓‘燕’,知不知道?”

看來,毛澤東給他出了個難題。

燕漢民雖有高中文化程度,但從來都未考證過自家姓氏的來曆,隻好老老實實地回答:“不知道為什麼姓燕。”

毛澤東簡單講了“燕”姓的來曆:“燕”是以國為姓。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燕,便將“咭”姓、“姬”姓都改成姓“燕”。

毛澤東接著說:“你是周王朝的後裔,正統的華夏人氏,絕不是少數民族,的的確確是漢民!”

毛澤東的風趣幽默,使燕漢民完全消除了拘謹,忙從身邊拿出兩樣禮物呈獻給毛澤東。

燕漢民先把一盞空氣電池燈放桌上:“毛主席,這盞空氣電池燈,是我們萬縣電池廠工人鼓幹勁爭上遊的成果,特別托我代他們敬獻給您。”

毛澤東拿起空氣電池燈,高興地詢問它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後對燕漢民說:“工人的幹勁一定要多多鼓勵,創造才能一定要好好珍惜。”

燕漢民又拿出幾聽果醬罐頭,說明這是萬縣罐頭廠工人送給毛主席嚐鮮的。

毛澤東問身邊的人,是否有可以品嚐新產品這個規定?

大家笑著說:“有!”

於是,毛澤東高興地吩咐打開果醬罐頭,請陪同他考察三峽的中共四川、湖北、上海三省市第一書記李井泉、王任重等一起品嚐。

三峽地區由於水土濕潤,日照充足,是馳名全國的水果之鄉,果醬更是鮮美異常。

毛澤東嚐了果醬,說道:“好!”

在座的人們品嚐後,也一致稱讚不錯。

隨後,毛澤東興致勃勃地在駕駛室觀察了三峽的地形和河勢,對身旁的船長李吉成、莫家瑞,大副楊大福及女三副石若儀和18歲的舵工賀理富等說:“假如我學駕駛,一定要學會駛過三峽這段航程。”

毛澤東接著又說:“看來有些航道仍然不好。在三峽修個大水閘,又發電又便利航運,還可以防洪、灌溉,你們讚成不讚成?”

船員們齊聲說:“太讚成了!在三峽東頭修了水閘,航行就更加方便了。”

在船上,毛澤東曾就三峽大壩的事問過四川省副省長任白戈和燕漢民:“你們都是三峽地區的父母官,要在三峽修個大壩,既防洪又發電還養魚,好不好?”

任白戈等都說:“好是好,但要真的把大壩修起來,就是淹沒的土地多了點。”

毛澤東笑著追問一句:“淹了土地,少吃點糧食,多吃一點魚,好不好?”

任白戈說:“多吃魚那當然比多吃糧食好,隻是那麼多的移民隻怕還沒吃到魚就沒糧吃了。”

燕漢民提出:“淹沒了大片土地後,如何大量安置移民,這是個大問題嗬!”

燕漢民在實際工作中,對這一問題有深切體會。幾年前,重慶市長壽縣獅子灘修大水電站,移民到萬縣地區梁平縣,遺留下生產、生活上的種種問題,至今仍未完全解決好。

毛澤東陷入沉思,他似乎對這一問題考慮得很深很遠,然後慢慢地說:“是呀!讓近百萬群眾搬出家園,這可是一代人為了國家建設作出的沉重奉獻。大批的移民得生產,得穿衣吃飯,他們的子女得受教育,這些事,今後總得要妥善安排嘍!”

江峽輪駛過灘多水急的西陵峽中新灘、泄灘和崆嶺灘後,江麵豁然開朗,再往前駛,突然出現一座綠蔭覆蓋的船形小島。

這就是擬選為三峽工程壩址的中堡島。此時已到30日傍晚。輪船調頭減速,平穩地浮在江中……

毛澤東站在船尾甲板上,舉起望遠鏡仔細察看這座神奇的小島。

毛澤東邊看邊對身旁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林一山詼諧地說:“喂!長江王!你能不能找個人替我當國家主席,我給你當助手,幫你修三峽大壩好不好?”

毛澤東一直在提醒陪同前來的專家們,他說:

移民問題要妥善解決,庫區人民做出了犧牲,不要虧待他們。

毛澤東當時心情是相當沉重和複雜的。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他對三峽工程慎之又慎,遲遲不肯決定上馬。

當時,中國除了積極主張工程上馬的林一山之外,水利電力部副部長李銳作為三峽工程反對派的代表人物,在長達數十年的三峽論戰中,始終與林一山針鋒相對。而在諸多分歧中,李銳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移民問題。

1958年的南寧會議上,李銳上書毛澤東說:

如果按壩高200米的方案來修建三峽水庫,估計移民就至少有105萬人,這是一個極其嚴重、極為困難的問題。

建設較大的水利水電工程,在取得相當的水利和電力效益的同時,一般都會有相應的淹、占損失和隨之而來的移民問題。

像三峽這樣舉世無雙的特大型工程更是如此。它有著巨大的綜合效益,但同時也將帶來相應的淹沒損失和艱巨的移民搬遷任務。

三峽移民具有相當大的艱巨性。首先三峽水庫庫區淹沒涉及範圍之廣、移民人數之多,遷建任務之重,都是我國建庫史上所罕見的。

如果考慮到三峽工程從開工到建成期間的人口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及城鎮遷建征地等多種因素,規劃最終需要搬遷安置的人口約為113萬多人。

另外,三峽庫區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僅11畝,水利設施差,抗災能力弱,糧食產量不高,人均糧食產量僅350公斤左右。

該區域又是老、少、山、邊、窮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屬於窮困地區,多數縣靠吃財政補貼。這些也是安置移民的不利因素。

而且,庫區教育不發達,科技知識水平不高,信息閉塞,人才奇缺,這種狀況,更增加了移民安置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