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有一點,三峽移民還有個心理因素。由於過去有些水庫移民沒有安置好,給社會上一些人造成“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恐懼心理,一提到移民就顧慮重重,感到是個無底洞。

他們對過去給移民留下的後遺症的原因,缺乏具體分析,對三峽的有利條件和其他水庫的許多不同點,不了解情況。這種心理狀況,也給三峽移民帶一定障礙。

1958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意見》。

毛澤東在這份意見稿上批了8個字:

積極準備,充分可靠。

在會議結束的第二天,毛澤東就不遠千裏親自到三峽工程壩區進行考察。

當時,在“江峽”輪上的毛澤東,久久地從望遠鏡中觀察著中堡島。

毛澤東看到,中堡島成船形,麵積約15萬平方米,將洶湧澎湃的長江一分為二:小江在南寬約200米,大江在北寬約1000米。離南岸約1公裏遠有茅坪、三鬥坪兩個小鎮,位於中堡島的上下兩方。

林一山向毛澤東彙報說:“將來三峽大壩的中軸線,就從這座小島橫穿而過。這神奇的島上,將聳立起一座巨型水利樞紐。”

毛澤東滿麵笑容,又傾聽身邊其他專家繼續介紹:“中堡島三峽大壩,是執行我們提出的美人沱築壩方案,這是對1944年美國專家薩凡奇提出,前不久又經蘇聯專家認可的南津關築壩方案的修訂。周總理親自考察過南津關,肯定了我國專家的意見,那裏是喀斯特石灰岩地區,要建大水壩是犯了大忌,而三鬥坪地區卻是花崗石,正好建大水壩。”

毛澤東頻頻點頭,稱讚中國專家有誌氣。

林一山接著說:“在中堡島建大水壩有其特有的天然優勢,可利用大江、小江的有利地理條件,分兩期施工,大江截流也不必另辟溢洪道。”

毛澤東越聽越高興。

毛澤東這次考察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和優美動人的傳說,已使他心曠神怡,現在又親自考察了中堡島得天獨厚的地質地貌條件,更增添了他對修建三峽大壩的信心。

毛澤東握起拳頭,在船舷欄杆上重重地捶了一下:決心下定了。

“江峽”輪繼續東下,從開闊的三鬥坪寬穀駛入水急江窄的西陵峽東段。

不一會兒,輪船駛出三峽出口南津關,江麵由300多米展寬到2000多米,視線豁然開朗,眼前左岸就是宜昌城。

輪船駛經江中一座小島“葛洲壩”,這裏就是三峽工程梯級開發的附壩壩址。

毛澤東在宜昌港作短暫停留後,31日,接見宜昌地市委負責人後,繼續東下,結束了三峽之行。

0

鄧小平說妥善安置移民

1980年7月,鄧小平視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並向技術人員了解長江三峽工程論證情況。

鄧小平從朝天門碼頭登上了長江“東方紅32號”輪。一路上,從防洪到長江流域的生態問題,從航運到三峽庫區移民的安置困難,從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到三峽工程的社會影響,鄧小平都無不關心備至。

11日晚,輪船停泊萬縣。鄧小平問起鄂西資源情況。

國務院長江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魏廷錚說:“鄂西鐵礦儲量很大,分布在宜昌、恩施兩個地區,經冶金部門長期研究,準備開采。但也存在幾個問題,一是地下開采難度大,二是礦石含磷較多,三是交通運輸比較困難。”

鄧小平問:“礦石的品位如何?開采和選礦技術能不能解決?”

魏廷錚說:“含鐵量約為30%至40%。地下開采和選礦問題,采用先進技術可以解決。”

鄧小平接著問:“那麼運輸問題呢?川漢鐵路選了哪幾條線?”

魏廷錚詳細彙報了川漢鐵路選線的南、中、北3個方案。

講的過程中,魏廷錚一步步把話題引到三峽工程上來:“現在長江沿岸大型鋼鐵企業從國外進口鐵礦,從長遠看是不合理的,應當積極建設鄂西鐵礦基地。另外,川東巫山、鄂西北鄖陽也有大型或較大型鐵礦……”

魏廷錚見小平同誌聽得很感興趣,索性放開來講:“三峽及其以上長江河穀地區,500米高程以下適於種植柑桔。鄂西地區最為豐富的是長江水利資源,開發長江水利資源可以興利除害。”

鄧小平馬上聽出了魏廷錚的弦外之音,他一語道破了問題的實質:“你的意思,是要修建三峽大壩。”

湖北是產棉區,挺進大別山時已經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鄧小平談到這裏,主動把話題引到三峽問題上。

鄧小平說:“反對建三峽大壩的人有一條很重要的理由,說是建了大壩以後水就變冷了,下遊地區水稻和棉花都不長了,還有魚也少了。有沒有這回事兒?”

魏廷錚答道:“不會有這樣的影響。第一,三峽水庫按200米正常蓄水位計算,比原來河道水麵隻增加1000多平方公裏,對氣候影響不大,不會有明顯改變。第二,水庫水溫呈垂直分布,長江流量大,可以調節。最重要的論據是丹江口水庫。丹江口水庫修起來以後,漢江中下遊解除了水患,糧食、棉花連年豐收,漢江的魚產量也並沒有減少。如果說影響,就是水庫蓄水之後,上遊衝下來的餌料相對減少了一點。”

鄧小平說:“噢,是這麼回事啊!”

魏廷錚接著說:“三峽的水量比丹江口大十幾倍,庫容量隻比丹江口大一倍多。因此,對環境問題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鄧小平點點頭,他認為魏廷錚說的有道理。

船走到江流湍急處,鄧小平抬頭觀察船行情況,看到灘多流急,航行困難。

鄧小平對魏廷錚說:“1920年出川,去法國留學,船行到中途壞了,隻好改變行程,起早,走陸路出川,交通真是艱難啊!”

船過奉節,入夔門,進入瞿塘峽。

鄧小平到船尾看瞿塘峽進口。他說:“詩中說‘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蒼蒼兩岩間,闊狹容一葦。’瞿塘峽,是長江三峽的第一峽,峽口雄冠天下,有川東咽喉之稱。”

峽道全長8公裏,在三峽中最短、最狹,而氣勢和景色最為雄奇壯觀。

鄧小平問:“在這裏選過壩址沒有?”

魏廷錚回答:“這裏在三峽上口,水深流急,地質條件不好,而且整個三峽河段是水能比較集中的,如不加以利用,隻在上口建壩,要得到同等防洪發電效果,則對四川會造成更大的淹沒損失。”

魏廷錚又介紹了當時壩址的地質情況。

鄧小平問:“你們不是有兩個比較壩址嗎?”

魏廷錚答道:“現在剩下太平溪和三鬥坪兩個比較壩址,相距7公裏,都在宜昌縣境內,壩址條件都很好,適於建高壩。”

鄧小平對三峽的興趣越來越濃。午休以後剛到14時,他就讓鄧楠將魏廷錚找去,單獨談。

鄧小平接著上午的話題,詳細詢問兩個壩址的情況。

魏廷錚說:“兩個壩址都是好壩址,各有優缺點。選擇哪一個都可以。太平溪壩址在上遊,河穀相對較窄,土石方開挖較多,混凝土工程量較少;三鬥坪壩址混凝土工程量較大,但在施工導流方麵簡便一些。”

鄧小平又詳細詢問了投資、工期、發電、航運等問題。

鄧小平問:“100萬千瓦的機組,國內能不能製造?”

魏廷錚答:“美國愛利斯·查謨公司董事長給您寫的那封信,轉給了我們。他們表示願意承製三峽100萬千瓦的機組。一機部沈鴻副部長表示,100萬機組可以造,也可以和美國人合作,共同設計,在我們工廠造。”

鄧小平肯定說:“這是個好辦法,這個辦法可行。”

鄧小平又問:“圍堰發電六年半開始受益,是否1981年開工,1987年即可以發電?”

魏廷錚回答:“是這樣的。全部建成16年,就到了1996年,年發電量1100億度,接近今年上半年全國發電總量。以每度六分計,可收入66億元,這是一筆很大的數字。”

鄧小平說:“利益很大,要進一步好好討論。”

船過三鬥坪壩址,鄧小平站在江輪甲板上,舉起望遠鏡久久地凝望著這座船形的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