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20世紀80年代,《羊城晚報》率先開辟了“分類廣告”業務,使原來隻能刊登一兩則廣告的版麵,容納下幾十條,甚至上百條小廣告。廣告專版“金頁”,在客戶中引起強烈反響。

進軍廣播電視行業

進軍廣播電視行業,是王選的又一個夢想。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王選針對廣播電視行業向數字化發展的世界發展趨勢做出決策:運用在文字、圖形、圖像處理領域積累的獨有技術和經驗,啟動數字媒體技術的研發,開拓媒體應用新領域。

他率領科研集體先後研製出多媒體製作軟件和動畫製作軟件,以及基於硬盤視頻服務器的數字播控係統、互聯網視音頻製作、新聞業務管理、非線性編輯、虛擬布景等技術和產品,在中央電視台、香港亞洲電視台等廣電領域投入使用。

20世紀80年代前,電視節目采用傳統錄像機與手工操作方式播出,謂之第一代播控技術。此技術操作繁瑣、複雜,安全性差,勞動強度大。

20世紀90年代初,第二代技術逐漸采用計算機控製錄像機等傳統設備來進行播出,此環節雖減輕了勞動強度,但是係統穩定性和安全性問題依然突出。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計算機技術進一步發展,視頻服務器應運而生,在這種技術背景下,方正人開始了代即數字播控技術研究。

王選提出向廣電進軍的決策,但進軍廣電行業的具體工作主要是由王選的學生們負責完成的。

1997年,方正集團成功地為香港亞洲電視建立了廣告插播係統,但國內的市場卻遲遲未見反應。

“廣播電視是黨和國家的宣傳大計,必須要做到萬無一失,當時計算機技術的穩定性跟現在比還是有差距的,所以國內市場沒有啟動。就像那時的人買電視機多是要到王府井這樣的百貨大樓,而且要開機驗一下,確保沒有問題再購買一樣,而現在大部分人到國美、蘇寧去買就不用驗機了,因為現在的電視質量很少出問題。”王選的學生郭宗明後來說到。

此時,所有人都認為數字化是必然方向,但對新生技術穩定性的擔心使他們仍在觀望。在王選的帶領下,方正人不急不躁,一直在不斷完善技術,等待著時機的成熟。

終於,1999年底,湖南經視率先引進基於MPEG2的數字播控係統,此後方正係統步步為營,逐漸入駐全國各地電視台,96家電視台、305個頻道,省級及以上電視台占有率超過70%的驕人戰績,令國內外眾多知名同類廠商無法望其項背。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方正集團數字媒體事業部技術總監郭宗明,作為該項目負責人,見證了整個項目的多次飛躍。

從數字播控或者數字音視頻控製技術來講,北大方正仍然是直接走的第三代技術路線,這跟王選當初做激光照排有類似之處,因為王選也是直接跳過了模擬控製,直接做激光照排。

郭宗明說,是恩師王選高瞻遠矚為他們指明了研究方向,在這項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背後有方正人持續創新的精神,更有廣大群眾對於電視節目數量、質量不斷提升的要求。

經過11年的努力,他們項目組共申請了20多項發明專利,其中已經有14項專利通過了國家專利局的實質性審查。

郭宗明對其中每項技術突破創新點都如數家珍:

把GPS時鍾、電視信號場逆程內的時鍾信息等外部時鍾和計算機高精度的時鍾相結合,實現了一個全新的時鍾模型,這樣既保證了時間的穩定和精確,又實現了時鍾自動校準、指令任務預測等一係列輔助功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時鍾體係,使數字播控係統真正實現了零幀精確控製。

提出了視頻服務器操作性能評價方法,創建了一套視頻設備控製協議,對通用的VDCP做出了重要改進,既保持向下兼容VDCP,又克服了VDCP協議不能有效保障執行時間的缺陷,徹底解決了視頻服務器的兼容性問題,確保了播出的精確性和穩定性。

提出了一個軟件錯誤自動診斷追蹤體係和一套容錯方案,通過全局錯誤信息彙報、智能事故現場信息記錄、係統自檢和糾錯處理等手段,保證了係統的高可靠性和實時容錯、糾錯能力。

提出了節目單協同編輯方法,做到了統一規劃電視播出節目單的編輯處理流程,實現了分布式協同編輯,大幅提高節目單編輯的效率和自動化程度。

通過智能監控在線播出任務,預測在線任務的修改變化,實現了對任務的實時修改和控製,在麵對突發的變化時反應更加及時有效,同時顯著地提高了係統的應急處理能力,從而徹底提高了安全性。

提出設備鏈路的智能分析方法,對視頻信號、播出軟件和整個播控係統中的各個設備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在係統發生異常時快速分析、通報故障內容和故障點,並在智能分析的基礎上自動進行故障應急處理……

郭宗明最後總結了方正數字音視頻播控係統的精髓是“穩定、精確、安全”。

從1996年至2006年底,該項目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達到16億元,為國家貢獻利稅2500多萬元,每年為用戶帶來的經濟效益大約1億多元;既保障了國家廣電和宣傳事業的穩步發展,又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娛樂生活,並依靠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有效的服務保障等綜合優勢把國外數字播總控係統擋在國門以外,為國家節省經費2億多元,北大方正的數字播控係統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