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各界人士呼籲統一、交流見解、討論問題的園地,在海內外公開發行。該刊既發表黨中央領導人對“和平統一”、“一國兩製”方針政策的精辟論述;也發表台灣知名人士關於實現統一的論文、談話、建議和資料;還發表海外華人有關中國統一問題的評論。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於1988年9月創立,是由8個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無黨派愛國人士和13個全國性民間團體共同發起組建的民間團體。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宗旨是:
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團結一切擁護中國和平統一的海內外同胞,推動台灣海峽兩岸的民間交流與往來,反對製造“台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分裂中國的活動,促進早日實現中國和平統一。
它的主要任務是:
1、廣泛聯係祖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和海外各界人士及相關團體,共同探索中國統一的途徑,反對“台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分裂活動,促進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和平統一進程。
2、促進海峽兩岸民間經貿、文化、教育、科技、學術、新聞出版、體育、藝術、旅遊等方麵的交流和交往,增進兩岸同胞的了解和情誼。
3、加強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和海外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聯係,更好地發揮港澳台和海外各界代表人士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中的作用。
4、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工作,出版《統一論壇》雜誌,擴大影響,增進共識。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成立,在當時有著特殊的意義,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早在1979年1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呼籲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表示在實現國家統一時,一定“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進一步闡明解決台灣問題的方針政策。表示“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建議由兩岸執政的國共兩黨舉行對等談判。
1982年1月11日,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葉劍英的上述談話指出: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製度”,在國家實現統一的大前提下,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製度,台灣實行資本主義製度。
鄧小平“一國兩製”的提出,受到華夏兒女的歡迎。
1984年9月26日,在紐約出版的幾家中文報紙都用大字標題和幾個版麵報道中英兩國政府草簽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消息和刊登有關文件。
《美洲華僑日報》、《北美日報》和《中報》分別發表社論,歡迎聯合聲明的發表。它們都認為這是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件,任何具有民族意識的中國人,都會為這件曆史性的大事而感到驕傲和歡欣鼓舞。
紐約唐人街的華僑和美籍華人特別關心香港的前途,許多人湧向報攤搶購剛剛出版的中文報紙。
紐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梁博文說:“有人擔心,中國恢複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後將會改變政策。這種擔心是多餘的。隻要政策對頭,又符合人民利益,誰也改變不了”。
梁博文強調說:
一個國家,兩種製度,在世界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的範例,為台灣回歸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榜樣。
前國民黨高級將領宋希濂說:
我已是耄耋之年。對國事還存有兩個心願:祖國的統一和香港的收回。現在第二個心願基本上實現了,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一些外國朋友也認為,中國政府用“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原則來解決香港問題,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
1985年9月30日,在葉劍英提出和平統一祖國9條方針4年後,在中國政府用“一國兩製”構想順利解決香港問題之後,台灣同胞和海外華人要求實現台灣與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的呼聲更高,對台灣當局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僵硬政策也更加不滿。
當時,要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在海內外已形成廣泛的社會輿論。香港《天天日報》2月19日的社論指出,“中共選擇‘一國兩製’乃是避免戰爭,致力和平,這種異中求同,分中求統的精神,總是可取的,至少我們作為老百姓願見如此解決。”
當年年初,台灣《薪火周刊》發表文章指出,“6年來,中共領導人不斷發出和談的呼籲,不但充分體現中共和談的誠意,而且減少了台灣海峽的緊張氣氛,深受國際間的好評。假如國民黨當局能夠采取配合行動,相信台灣海峽今天必有一番新的形勢。”
台灣當局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僵硬政策,受到台灣各界人士和海外華人輿論的激烈批評。
台灣政治大學一位教授3月底發表文章談到中國統一和“一國兩製”問題時說,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協議在中國曆史上“應該是令人驕傲、興奮,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但令人失望的是台灣當局“除維持過去的‘三不’政策外,又加上不承認主義、不相信主義”。台灣當局“所說的‘三不’理由,不但無一成立,而且對台灣有百害”。
台灣同胞更迫切要求當局開放台灣與大陸間的民間交往,盡快實現通郵、通商、通航。
1985年4月到6月,台灣各界人士針對當局搖擺不定的轉口貿易政策進行大討論。一些“立法委員”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會議上指出,“轉口貿易是存在的事實”,“扼殺轉口貿易形同阻礙台灣外貿發展”。
台灣棉紡公會一再向當局提出:準許購買大陸的棉花,以緩解台灣紡織業的困境。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泰英還多次建議海峽兩岸進行“工商聯營”、“能源合作”。
《中華雜誌》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說,“先由兩岸人民互相訪問開始,由民意之集中,促進中國之和平統一”,“這不僅是為了國家的前途,也是為了國民黨的前途”。
台灣東吳大學、逢甲大學等校的教授也著文呼籲:
應恢複與大陸同胞的實質關係,逐步容許台灣人民公開到大陸去探親、觀光、講學或者參加學術會議,甚至可主動派員到大陸去,亦可以接受大陸派員到台灣來。
在當年台灣第一次召開的“大陸經濟改革與台灣經濟發展策略”研討會上,與會海外華人又一再要求國民黨當局改變“三不”政策,與大陸實行和平競爭,逐漸建立起兩岸間的互信,使統一問題收到水到渠成之效。
1988年9月22日,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發表宣言,宣言指出:
中國是所有中國人的中國。民族振興,國家統一,是所有中國人共同關心的大事。
中華民族正邁向曆史發展的新時期。海峽兩岸關係業已屆臨轉折關頭。我們呼籲所有中華兒女齊心協力,盡早結束兩岸分裂現狀,迎接中華民族的光輝未來。
中國自上世紀中葉以來,積弱百有餘年。93年前,祖國遭到巨大屈辱,台灣同胞承受了50年淪亡痛苦。這段曆史災難和割心之痛,所有中國人從未忘懷。
台灣光複不久,海峽兩岸重遭阻絕,兩岸同胞均受其苦,多少人生離死別,抱恨終天。
經過40年的艱苦奮鬥,海峽兩岸都取得重大成就,中華民族已昂首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民族興旺發達的征兆。時代在前進。大陸正在進行曆史性經濟政治改革。台灣也處於民主革新的進程中。這是國家統一的新動力。
宣言指出:
我們要向前看、再認識。兩岸人民之間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某些差異,對豐富民族智慧、發展民族文化,大有裨益。兩岸社會經濟製度和生活方式雖殊,然興邦之心則一。隻要發揚“有容乃大”之民族傳統,求同存異,兩岸必能互補互益、共同繁榮。
當時,旅居美國的華人還舉辦多次探討中國和平統一的座談會,邀請海峽兩岸的學者參加,為海峽兩岸人民麵對麵交流意見提供機會。
香港《中報》發表社論指出:
如何同台灣人民展開有意義的實質交流溝通,包括在海外擴大同台灣人士的接觸,其範圍不僅涉及商業貿易,也包含政治層麵……將有助於減少彼此的猜忌和誤解,隨著時間的演進,如果民心歸向於統一,何愁國民黨當局拒絕和談,台灣問題定能解決。
在兩岸人民迫切的呼聲中,中共中央適時提出新的兩岸政策措施,造福兩岸同胞。江澤民親切會見台灣同胞
1993年10月7日下午,人民大會堂一樓東大廳響起陣陣掌聲和歡笑聲,江澤民在這裏親切會見前來參加海峽兩岸婦女事業與發展交流會的1500多位台灣同胞姐妹,並同她們合影留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參加會見。參加會見的還有錢其琛、溫家寶、陳慕華、王兆國、朱光亞等。
在會見時,江澤民引述中國《易經》中的一句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江澤民說:
兩岸的文化是一致的,我們的心也是連在一起的。
江澤民說:
中秋節剛過,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你們在此期間來大陸是很有意義的。中國人不論到哪裏,都會把中國文化帶到那裏,中華民族文化的淵源是隔不斷的。
江澤民接著說:
實現國家和平統一,振興中華,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希望兩岸婦女今後多加強交流,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他最後表示相信中華民族是大有希望的。
1993年10月23日上午,江澤民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以許勝發為團長的台灣工業總會大陸考察團一行29人,賓主進行親切的交談。
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主任王兆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鄭鴻業等參加這次會見。
江澤民歡迎許勝發先生和台灣工商界人士來大陸考察訪問。他說:
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民間交往日益增多。通過兩岸人員的往來,促進了各個領域的交流,尤其是兩岸經濟交往和合作出現了良好的勢頭。
江澤民說:
我們十分重視兩岸經貿交流和合作。大陸和台灣經濟上各有優勢,通過雙方經貿合作,可以互惠互補。我們歡迎台灣工商界人士來大陸投資,為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出力,共同振興中華。
許勝發先生向江澤民介紹台灣工業總會的情況。他表示讚成兩岸進行經濟交流和合作。
1994年1月3日,為紀念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發表15周年,程思遠副委員長通過海峽之聲電台發表談話。
程思遠在講話中表示,《告台灣同胞書》為海峽兩岸關係帶來了和緩局麵,在新的一年裏兩岸應進一步加強接觸交流,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程思遠回顧《告台灣同胞書》發表15年來兩岸關係發生的變化後說:
當前兩岸的交流和人員往來盡管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同時也麵臨著不小的困難。一方麵,這種交流和往來還是間接的,往來的人員要繞道香港或別的國家,發展經貿也要經第三地,費時誤事,勞民傷財。另一方麵,台灣當局對各種交流和人員往來作了許多限製,設置了不少障礙。希望台灣當局設身處地為兩岸民眾的切身利益考慮,采取切實的措施,消除人為的障礙,盡早實現直接“三通”。
程思遠說:
除加快交流和往來外,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毫不動搖地遏製“台獨”,反對以各種麵目出現的“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等分裂國家主權的行為。這個工作做不好,會給兩岸關係蒙上陰影,影響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