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送韋十六評事充同穀防禦判官(1 / 2)

“鶴注”此至德二載作,故詩中有行在鳳翔等句。鮑曰:舊注以為韋宙。宙乃宣宗時人,誤矣。《舊唐書》:成州同穀郡,屬山南西道,秦置隴西郡。天寶元年,改為同穀郡。乾元元年,複為成州。《通鑒》:天寶十四載冬,安祿山反,郡當賊衝者始置防禦使。

昔沒賊中時,潛與予同遊①。今歸行在所,王事有去留②。(從交情聚散敘起。去,指韋留自謂。)

①《莊子》:“莊子與惠子同遊濠梁之上。”

②《詩》:“王事靡盬。”顧歡詩:“達生任去留。”

逼側兵馬間①,主憂急良籌②。子雖軀幹小③,老氣橫九州④。挺身艱難際⑤,張自視寇讎⑥。朝廷壯其節,特詔令參謀⑦。(此言評事忠勇,故朝廷命判邊方。)

①《西京賦》:“駢闐逼側。”《後漢?馮異傳》:“夜勒兵馬。”

②《範睢傳》:“主憂臣辱。”

③《晉?載記》:劉曜討陳安於隴城,安死,人歌曰:“隴上健兒有陳安,軀幹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

④《北山移文》:“霜氣橫秋。”

⑤《杜臆》:挺身張目句,讀之令人發指。《穀永傳》:“挺身晨夜,與群小為隨。”顏注:“挺,引也。”

⑥曹植《冬獵篇》:“張目決皆。”杜修可曰:視寇讎,借用孟子語。

⑦壯其節,令參謀,皆就朝廷言。奉詔二字,當作特詔,語氣方順,且與下文受辭不犯重。

鑾輿駐鳳翔①,同穀為咽喉②。西扼弱水道③,南鎮袍罕陬④。此邦承平日⑤,剽劫吏所羞。況乃胡未滅,控帶莽悠悠⑥(此言同穀重地,故控馭必須得人。)

①《西都賦》:“乘鑾輿。”《晉書》劉暾表:“人想鑾輿之聲。”

②三國楊洪曰:漢中,益州咽喉。

③《禹貢》:“弱水既西。”《寰宇記》:弱水自甘州刪丹縣界,流入張掖縣北。

④《漢書》:金城郡有枹罕縣。《唐書》:河州治枹罕縣。《唐誌》:安昌郡,本枹罕郡,又有枹罕縣,在隴右道,與弱水同道。

⑤《詩》:“此邦之人。”《漢?食貨誌》:“時據承平之世。”

⑥周崔猷書:“控帶京洛。”

府中韋使君①,道足示懷柔②。令侄才俊茂③,二美又何求?(此言幕府同事之賢。韋使君,蓋指防禦使,必評事之叔也。)

①《前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府中,幕府之中也。《前漢?王?傳》:“使君顓生殺之柄。”顏師古注:“為使者故謂之使君。”

②《漢書?段會宗傳》:“總領百蠻,懷柔殊俗。”

③揚雄《蜀都賦》:“宗生族攢,俊茂豐美。”

受詞太白腳①,走馬仇池頭②。古色沙土裂③,積陰雲雪稠④。羌父豪豬靴⑤,羌兒青兕裘⑥。吹角向月窟⑦,蒼山施篩愁⑧。鳥驚出死樹⑨,龍怒拔老揪⑩。古來無人境(11),今代橫戈矛(12)。(此言同穀淒涼之景。上六記風土,下六記屯兵。旌旆愁,謂帶愁慘之容。鳥驚龍怒,兵馬震動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