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中央決策
●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明確指出:“五院的建院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利用其他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
●王錚強調:“製定規劃要突出一個特點,就是要把上海搞成一個中間性的試製基地,上一個綜合性的科研、試製和小批量生產的基地。”
●趙世愚得到肖卡的通知說:“劉少奇主席和陳毅副總理路過上海,他們很關心上海新技術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情況。”
● 中央決策
共和國故事·尖兵利器
中央決定研製導彈
1956年10月,中央成立了專門的導彈研究機構,即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明確指出:
五院的建院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利用其他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
1957年9月,聶榮臻帶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到蘇聯談判,要求蘇聯對中國的導彈事業提供援助。
10月15日雙方簽定了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在1961年前,向我國提供4種導彈。其中包括一種岸艦飛航式導彈。
同年10月15日,我國又派出蘇振華率領的海軍代表團赴蘇談判提供飛航式導彈。
1958年2月4日,中蘇雙方簽定了協定,協定包括蘇聯向我國提供542型岸艦導彈,544型艦艦導彈,1060潛地導彈。
在簽訂提供導彈技術的同時,還簽定了蘇方向我國提供629型艇、205型艇和183P艇的協定。
這就是當年所謂的“三彈三艇”協定。當時的蘇聯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也希望我國形成強大的海防體係,解除來自其遠東地區南翼的威脅。
在當時,在我國漫長的海岸線上,隻有一些要塞地域部署有早期海岸炮。麵對西方陣營海軍艦艇射程達30公裏以上的艦炮,這些射程隻有10多公裏的早期海岸炮顯得力量非常單薄。
例如,1944年,美國和英國海軍配合諾曼底登陸時,他們的戰列艦、重巡洋艦多數在距海岸20公裏左右,對德軍進行炮擊,使德軍大量部署在大西洋壁壘的海岸炮幾乎沒有還手餘力。
作為岸防導彈,射程要比艦艇導彈遠才能使敵方艦艇不能接近海岸,從而保護海岸要塞或臨海城市等要地。
這種遠程導彈完成部署後,不僅能依靠海岸火力將大型水麵艦艇拒於其火炮射程外,還能采用攜帶導彈的小艇出到岸艦導彈的射程極限附近,攻擊遠離海岸的對方艦艇編隊。
因此,要想真正建立強大的岸防體係,尋求有效的海防武器成了我海軍岸防部隊當務之急。
“三彈三艇”協定簽訂後,1959年中期開始,蘇聯向我國先後運送了導彈和相關技術資料圖紙等。
542型導彈前鼻錐內裝的雷達其實是米格戰鬥機上雷達的測距接收機的改進型號。這種接收機對於引導飛行員對向搜索的精度十分高,而作為半主動製導的雷達接收機卻精度不足。
由於彈上雷達接收機和機電式控製係統精度不足,542型導彈的命中率曆來很低。
盡管試驗結果不滿意,但是,我國科研人員認為能夠將導彈的精度進一步提高。因此,仿製工作就展開了。
當時的國防部五院負責設計資料的整理、消化和仿製設計,還派出工作隊下廠參加仿製工作。
1960年8月,由於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專家組被陸續全撤回。此前不久,542型岸艦導彈專家組的工作已經出現停滯。
這對我國反艦導彈的發展打擊很大,所有仿製工作都陷入了停頓之中。
1961年7月,中央在北戴河召開了國防工業會議。麵對當時國家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困難局麵,會議確定並提出“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
按照這一方針,中央軍委決定,停止仿製性能不佳的542型岸艦導彈,集中力量仿製544型艦艦導彈,從中掌握技術,積累經驗,培養鍛煉技術人才,為飛航式反艦導彈的發展積蓄力量。
由於當時國防工業全麵調整收縮,國家要生產和研製能夠迅速形成戰鬥力的導彈,以應對邊境和台灣海峽的嚴峻局勢。
在反艦導彈作用還不被世界完全認可的時代,544型導彈仿製不是重點,所以進展緩慢。在這種情況下,1963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544型導彈專門會議,研究解決544型導彈仿製中存在的問題。
9月,國防科委頒發了《關於544型導彈係統技術責任分工的規定》,明確了國防科委所屬各院、所在544項目中的分工和責任。此後,這一項目終於加快了進度。
1966年5月至7月,仿製成功的544型導彈,進行了陸上和海上飛行試驗。
這些試驗彈的控製係統設備采用蘇聯產品,其他為國產,所以稱為混合彈,有人調侃簡稱“混彈”。此時的544導彈型號已經被定為“上遊1號”。
1966年底,“上遊1號”進行了海上定型試驗,試驗結果是9發8中,終於通過了定型進入批量生產,裝備同步研製的6621型和6623型導彈艇。
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進入了導彈時代,我國終於有了第一種自己生產的飛航式艦艦導彈。完成了艦艦導彈的研製,岸艦導彈的出現也就指日可待了。
自從1961年仿製542型岸艦導彈下馬造成空白後,重要臨海城市和港口依舊要部署大量的岸防炮兵。而且,在修建大型骨幹基地的同時,還要在遠距離建立臨時基地。一些魚雷艇和炮艇也配置在附近的基地,以便及時出動提高巡邏效率。
當時大型艦艇少,續航能力差,對於不斷地襲擾,有些疲憊。早在1963年,我海軍攔截入侵的美軍驅逐艦時,雙方對峙達7天時間,超過了我國艦艇最大續航時間。當時,為減少淡水消耗,官兵們隻好用海水做飯。
麵對嚴峻的海防形勢,在“上遊1號”仿製成功後,我國獲得了導彈生產和裝備使用的經驗,同時也消化了導彈技術,為研製岸艦導彈打下了基礎。不久,國家就下達了研製岸艦導彈的任務,並命名為“海鷹1號”。
1965年4月23日,國防工辦在北京召開了“海鷹1號岸艦導彈武器係統方案審定”會議。
飛航式導彈研究院和三二〇廠共同提出了以544導彈為基礎,進行改型設計,增大射程的方案。
由於“上遊1號”導彈還是蘇聯544型導彈仿製產品,在射程上並沒有提高,不能滿足岸防作戰需要,因此對其進行改進,增加射程轉為岸基發射,這在技術上是風險很小和最便捷的方案。
因此,“海鷹1號”岸艦導彈武器係統審定方案很快就獲得通過。方案包括加大推進劑箱容量、延長發動機工作時間、研製地麵發射控製係統。
國防科工委辦公室決定,由飛航導彈研究院擔任武器技術和總體負責,由三二〇廠負責試製生產。
會議後不久,三二〇廠在仿製544型導彈的工藝生產流程基礎上,迅速製定了技術方案和研製進度。
改型對於設計的任務不重,但是不斷有新問題需要解決,因此以生產廠為主,研究院進行技術負責的辦法,能夠很快且很直觀地處理相關問題。
不到半年時間,三二〇廠就拿出了模樣彈,主要體現彈內設備安裝和燃料容量,摸索重量和重心變化的情況。
1966年3月,“海鷹1號”生產出了遙測彈,並在當年11月運送到了試驗基地。
遙測彈是沒有安裝戰鬥部分,加裝了測試記錄儀器。在整個飛行中記錄導彈的飛行狀態及彈上雷達、控製係統等的信號情況。
1966年12月26日,“海鷹1號”在遼寧錦西海岸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
試驗由國防科委第二十三基地組織實施。導彈要飛完最大動力航程,目標是命中該航程上的靶船。導彈試驗取得初步成功。隨後,加強了彈體強度,並進行了局部修改。
從1966年首射到1970年定型,“海鷹1號”導彈總共試射了25發彈。
1970年9月,導彈定型。1971年開始批量生產。從此,中國海岸有了岸艦導彈,並且能在100公裏範圍內形成有效威懾。
首建海軍試驗基地
1957年10月15日,我國和蘇聯兩國政府議定,從蘇聯為我國陸、海、空三軍引進4枚導彈,並由蘇聯協助組建科研試驗靶場和培訓首批戰鬥使用部隊。
根據協定,為海軍引進542型岸艦導彈武器係統,並從1958年底起分批交貨。
培訓戰鬥使用部隊的蘇聯官兵隨第一批裝備同時來華。這樣,組建海軍導彈試驗靶場就成為當時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1958年1月底,楊國宇奉海軍和二十兵團首長之命,會同科爾金等蘇聯專家,在我國沿海地區進行選點勘察。
2月,楊國宇和科爾金向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副司令員周希漢彙報勘察結果,建議在遼寧某地建場。肖勁光司令員表示同意。
3月的一天晚上,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找到時任海軍航空兵部部長的史子才,談關於組建海軍靶場的事情。
羅舜初對史子才說:“海軍要組建導彈試驗基地,確定由你去做政治工作。”導彈試驗基地,俗稱靶場。
羅舜初還講了靶場的使用、任務以及建場的背景、意義和可能遇到的困難,並對組建工作提出要求。
受命之後,史子才先在海軍航空兵係統選調了一些幹部,於4月即去北京報到。最先報到的有楊國宇、孫亮平和機關幹部共10多人。
當時,仿照蘇軍的體製,海軍靶場作為國家中心靶場,即導彈試驗總場的一個分場,受海軍和總場雙重領導。總場以二十兵團的機關為基礎,海上分場則由海軍選調幹部組建。
當時,靶場籌委會在北京借住炮兵司令部大院,與總場的部分人員一起辦公。史子才他們報到之後,就投入了緊張而繁重的籌建工作。
3月上旬至4月上旬,楊國宇、孫亮平,科爾金等一行25人,再次對建場地區及其附近海域進得了戰術技術勘察。
在勘察過程中,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周希漢,二十兵團司令員孫繼先,總參作戰部部長王尚榮,蘇聯勘察專家組總組長蓋耶可夫等,都親臨現場勘察。
總參謀長黃克誠在聽取彙報後,說服蘇聯專家放棄了遷走場區島上1700多居民的要求。
工程兵司令部以勘察委員會名義,向中央軍委和國防部呈送《關於選擇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試驗靶場海上部分的報告》,確定建場地區。
4月底,參加籌建的工作人員在蘇聯專家協助下,由楊國宇、孫亮平和史子才主持,編寫並審定了在建場地區進行戰術技術勘察的詳細報告。
報告初步確定了以試驗岸艦導彈武器係統為主的場地布局,以及光測、遙測的配置方案。
根據上級的安排,編擬靶場設計任務書的工作由蘇聯專家承擔,工程設計由工程兵設計院和海軍工程部承擔,施工部隊則由總參謀部在全軍範圍內調度。
基地組建時,沒有現成的機構,各類幹部都要從海軍各單位抽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