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選調的幹部,籌建委員會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查。技術幹部的選調更困難,按照蘇聯專家的要求必須是工程師、大學生,而當時的海軍部隊不用說工程師,就是大學生也很少。
0
所以,選調工作從實際出發,挑選具有高中或中專學曆、經過了幾年學習培養和教學鍛煉的院校優秀教員,作為靶場初期的技術幹部。
就這樣,史子才他們先後從各單位抽調61名幹部到北京參加籌建工作。籌建工作的保密要求十分嚴格,無論是對老上級、老戰友還是對父母妻兒,都必須守口如瓶,不能說自己和單位是幹什麼工作的。
對調來的幹部,史子才等領導都要親自談話,了解幹部的情況,向幹部說明這個單位的性質、任務、當時情況和保密等具體要求,告訴幹部要有吃苦和克服各種困難的思想準備。這樣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調入的幹部都有一種光榮感和責任感,從而增強了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信心和勇氣。
在北京籌建工作期間,史子才他們除進行必要的政治教育外,主要是組織大家學習專業知識。
從5月份起,先後派出22名軍事和技術幹部,參加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組織的導彈技術學習班。
同年8月,楊國宇和史子才專程去沈陽,分別向沈陽軍區首長和遼寧省委領導彙報建場的有關情況。
省委第一書記黃火青在聽取彙報後即給基地所在市委寫了信,要求大力支援基地的建設。
10月20日,國防部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訓練基地”番號,直屬海軍建製領導。11月,楊國宇他們和在京搞籌建工作的大部分人員進駐建場地點。
12月26日,海軍傳來國防部部長彭德懷10月11日的命令:
任命基地領導幹部鄭國仲為司令員,王大華為政委,楊國宇、孫亮平為副司令員,史子才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自此,海軍試驗基地的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決定組建上海航天局
1961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導彈工業發展的需要,決定組建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即後來的上海航天局。
11月下旬,二分院科技部副部長孫立中從北京打長途電話,傳達五院領導指示,要在成都七一九廠工作的蔣通立即回北京接受任務,讓他準備去上海第二機電工業局工作。
此前,蔣通作為543型導彈上無線電係統主任設計師,在成都七一九廠工作。同時,因工作需要,他還兼任七一九廠的副總工程師。
蔣通從成都回北京以後,12月初的一個晚上,二分院副院長錢文極找到蔣通和吳中英開會。
錢文極說:“上級決定由我負責帶領五院的一個專家組,包括一、二分院的有關技術人員一共30多人,赴上海幫助他們把規劃做好。我想讓你們兩人作為我的主要助手,隨同前往。”
過了兩天,五院副院長王錚召集專題會議,具體布置去上海的任務。
參加會議的一共5個人,除了二分院的錢文極、吳中英和蔣通以外,還有一分院的副院長屠守鍔和七室主任姚桐斌。
會上,王錚向大家們傳達了國防科委的指示,並交待了這次五院派專家組去上海的目的,要求錢文極他們到上海去,幫助二機電工業局把工作規劃做好。
王錚還強調:
製定規劃要突出一個特點,就是要把上海搞成一個中間性的試製基地,上一個綜合性的科研、試製和小批量生產的基地。
試製基地各廠的工裝係數不需要像批量生產那麼高,但技術力量要比較強,要靈活,工作效率要高。
所謂中間性的試製基地,通俗地說就是在導彈型號首批次試驗成功後,交由中間性的試製基地負責定型試驗和改進,直到該型號定型為止。
那麼,上海有沒有條件做到這一點呢?對此,王錚作了詳細的分析。
他說:
我把上海的特點歸納為5個字:一是“老”,上海是個老工業基地,基礎和實力比較雄厚;二是“高”,上海的工業水平在全國來說相對比較高;三是“全”,上海的工藝行當、技術工種比較全,協作非常方便;四是“集”,上海整個地區不大,工廠比較集中,便於管理;五是“愛”,上海市的領導對發展新技術和導彈事業比較熱心,非常喜愛。
王錚接著說:
上海的5個特點,實際上是5個優點,這些優點十分有利於發展技術要求高、工藝比較複雜的尖端工業。因此,在上海開辟新的導彈研製基地是大有前途的。
聽了副院長王錚的講話,大家都深受鼓舞。隨後,錢文極他們就打點好行裝,向上海進發。
12月初到上海的時候,二局正在搭班子,一切都在規劃籌建之中。
在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後,錢文極他們進行了反複地討論、研究。當時,按大家的初步設想,上海基地隻規劃搞導彈,地麵設備和製導站沒有列入規劃。
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後,錢文極圍繞上述幾個廠的基礎條件,參照上海同誌的意見,對上海基地的導彈研製規劃、工廠設置、任務分工、關鍵工藝、重點設備等各方麵,提供了一係列建議和設想。
最後,由錢文極代表專家組,將規劃情況向上海市委作了彙報。
1962年春節前,錢文極他們完成任務回到北京。不久,王錚又帶領一部分同誌前往上海導彈基地。
王錚同誌這次去上海,口袋裏裝著1000萬元,聶榮臻、國防科委授權給他對上海基地進行投資。
這是五院對上海基地的第一次投資,以後五院又陸續對上海投資。光是對新江廠的建設,五院前後就投資約3000萬元。其他如新華、上有、上儀等廠也都有五院的投資。
這些投資,使得上海基地很快建設發展起來。
1962年4月底,五院又派出了以五院副院長周維為首的大型代表團去上海基地。
周維他們到上海基地後,正式與上海達成協定:
取消原來各廠搞導彈的設計科,由五院向上海基地各廠派出技術幹部組成駐廠工作組,並與原來各廠設計科的同誌共同組成各廠設計師室。
設計師室的負責幹部由五院和廠裏各出一名。同時,為了更好地進行全麵指導和協調,在二局設立了副總設計師室,五院二分院派出黃啟珍、劉寶棠兩位同誌負責。
就這樣,在上海基地的初創時期,五院從型號規劃、基建投資、技術指導等各個方麵,都對上海基地做出了有力的支持。
從此,上海基地在型號研製上,逐步納入了五院的建製。
1963年7月,成都七一九廠承擔的導彈試製任務已經完成,蔣通於8月初正式回到北京工作。
當時,由於上海基地的仿製工作已全麵鋪開,原先五院派到上海的有關同誌對型號工作有些不適應,困難較多。因此,五院領導決定派蔣通作為五院的技術總代表和型號總設計師。錢文極的總代表駐上海,又將黃啟珍同誌調回北京。
蔣通原本是主管導彈上無線電係統的,對彈體、發動機、自動駕駛儀等專業並不熟悉。
為此,院領導安排他於10月下旬,先去沈陽的3家對口廠討教,用一個月的時間對幾個產品的情況作個概略的了解,以取得初步發言權,然後前往上海,接手工作。
1963年12月底,蔣通完成調研,從沈陽回到了上海。為此,北京五院錢文極先期到上海基地出麵銜接。
隨後,錢文極介紹蔣通和當時二局的領導肖卡、張煜等同誌見了麵,並就蔣通在上海的具體工作和住處等問題做了安排。
由於當時的局總工程師印均田生病長期住院,蔣通實際代他負責二局有關型號設計方麵的工作,同時還兼任新江廠的副總工程師職務。
蔣通在二局副總設計師室的主要工作,一是抓各廠的技術協調,二是作為設計方總代表,負責對圖紙做出解釋。
所謂解釋圖紙,就是在遇到各廠的設計師室與生產部門對圖紙的理解不一致時,作為上級做出仲裁,以及為局長做技術上的參謀。
在這一段時間內,蔣通他們經常深入基層,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特別是新江廠,由於蔣通還在那兒兼了職務,因此他每月都要去兩三次,每次在那裏住兩三天。
因為他們經常深入基層,所以能夠及時地發現技術問題,及時解決。比如在1965年初,新江廠把導彈上主要的艙,即第四艙的窗孔部位開錯了。
蔣通發現這個情況後,當即向正在新江廠蹲點的肖卡局長作了彙報,連夜又把張煜副局長找來開會,研究處理的措施。
就這樣,在二局工作的這段時間裏,各個廠的設計師室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平均人數都有40人左右。這些人中間大約有一半是五院派出的。實際上,當時各廠的設計師室也都納入了五院的建製。
為了加強和健全領導,五院還向各廠設計師室專門派了政工幹部。
1964年底,上海試製的先鋒批樣導彈已基本完成。1965年初,二局總工程師印均田同誌也病愈上班。在這種情況下,北京五院把蔣通調回了北京,讓他負責組建中國電子科技第二十四研究所。
1965年5月25日,國防五院召開“525會師編隊”會議,把原先納入五院建製的上海基地正式劃入二院的建製。
這次會議決定:
二局局長肖卡同誌兼任二院副院長,二局黨委書記艾丁同誌兼任二院黨委副書記,二局總工程師印均田同誌兼任二院二部副主任。
同時,為了加強上海基地的設計研製力量,五院又把5個研究所遷來上海。
從此以後,上海和北京的紐帶連得更緊了。
劉少奇陳毅參觀基地
1965年8月的一天,上海新江機器廠總工程師趙世愚接到機電二局局長肖卡的通知說:
劉少奇主席和陳毅副總理路過上海,他們很關心上海新技術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情況。
但又因二位領導在上海的時間很短,沒時間來新江廠視察,我希望你能準備一個簡單小型的實物展覽會,向兩位中央領導同誌彙報工作。
趙世愚迅速將該導彈的技術攻關項目,如艙體、油箱和操縱係統等主要部件以及一些圖片布置了一個展覽會,準備供中央領導參觀。展覽會地點放在錦江賓館的俱樂部內。
當天14時左右,趙世愚和肖卡事先已等在那裏,迎接劉少奇和陳毅。
不一會兒,門外響起了腳步聲。人還未到,趙世愚他們就聽見陳毅那爽朗的笑聲。
劉少奇和陳毅在上海市委書記陳丕顯的陪同下走了進來。劉少奇身材高大,穿一件短袖白襯衫。陳毅身材魁梧,一派老帥風度。
他們謙和而又熱情地分別與趙世愚和肖卡握手並相互問候。
當趙世愚和陳毅握手時,他叫了一聲“陳副總理”,陳毅說:“不要叫我副總理,我不喜歡別人叫我官銜,就叫我陳老總,隨便點嘛。”
這時大家都笑了,氣氛也開始活躍起來。
言談中,陳老總一聽趙世愚是四川口音,就風趣地說:“咱們是老鄉囉。”
接著陳毅問趙世愚是四川哪裏人,以前學的是什麼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