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發射試驗中,這發導彈直接命中目標。當時,所有參試人員無不歡欣鼓舞,大家歡呼、鼓掌跳躍、握手擁抱,相互祝賀,興奮喜悅的心情難以言表。
混裝彈飛行試驗和一發國產彈飛行試驗的成功,為“上遊1號”艦對艦導彈定型試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標誌著,我國第一枚國產“上遊1號”艦對艦遙測彈試驗成功了!
所謂定型飛行試驗,是為全麵檢驗國產導彈性能是否符合戰術技術要求而進行的。這是裝備部隊前的一次關鍵性試驗。
按照定型大綱的要求,導彈在進靶場做定型飛行試驗前,必需抽一定比例的全彈和成件進行運輸試驗,其目的是檢驗產品在各種運輸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1966年夏,“上遊1號”開始做運輸試驗。這次試驗包括鐵路、公路和海上運輸試驗,由生產廠組織,部隊配合。
這次試驗的押運人員非常勞累辛苦,而鐵路運輸試驗尤甚。這是因為導彈專列必須趁炎熱的夏天去南方,趁嚴寒的冬天去北方,以檢驗嚴酷的氣候變化對導彈產品的影響。
當時,試驗車皮一般為平板車,大都同貨車掛在一起。因為是特運列車,強調保密,要避人耳目,途中調車隻能停在貨車站或偏僻小站,還得遠離站台。
押運人員不能離開試驗產品,停車時還要對產品進行檢查。因此,押運人員在酷夏時,頂著灼人的太陽,渾身像火烤。
在嚴冬時,他們頂風披雪,戴皮帽,穿皮大衣、毛皮鞋還打寒顫。餓了啃凍幹糧,渴了喝涼水或吃冰雪,有時還要忍饑受渴。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默默無聞地工作,完成了運輸試驗任務。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與此同時,二十三基地從混裝彈飛行試驗結束後,即轉入了定型飛行試驗準備工作。
10月中旬,導彈發射艇和觀察照像的直升機進駐試驗靶場,接收試驗彈。隨即,開始了發射前緊張的準備工作。
在技術準備期間,各級領導深入第一線,基地司令員鄭國仲、副司令員楊國宇和參試單位的領導,幾乎每天都在現場研究解決問題。技術陣地上4發導彈同時展開檢測。
11月9日14時,晴空萬裏,能見度25公裏,風速小,正是飛行試驗的好時機,第一發“上遊1號”導彈準時發射。
從觀察和測量結果看,導彈在靶船後上方通過,理論命中。首發命中,堅定了參試人員的必勝信心。
後來又發射7發,還進行了兩發戰鬥彈齊射。當最後一發導彈騰空而起的時候,它的巨大衝力掀起的氣浪,衝破了導彈快艇厚厚的有機玻璃舷窗,濃煙灌進駕駛室,輪機兵頭部負傷,標圖員被震昏迷。
試驗基地在艇上的負責人員立即提出:暫止發射。
岸上觀戰的部分人員一時懷疑齊射能否繼續進行。
艇長薛家祥考慮到:如果不發射,齊射任務就不能完成。而齊射第二發導彈在艇另一舷,發射不會影響安全。
隨後,薛家祥果斷下達了齊射命令。兩發齊射時間間隔隻有幾秒,導彈瞬時飛向海空,全部命中目標。
至此,定型飛試驗全部結束。導彈快艇圓滿完成了發射任務。
齊射結束後,張毅民陪同海軍參謀長張學思和國防科委、工業部門的領導登艇出海觀察命中情況。
快艇到達彈著點,巡邏幾圈,確認靶船已沉。返航時,西北風逐漸增大,快艇頂風破浪,顛簸厲害,有的人員暈船嘔吐,下至艇艙已動彈不得。
有的人員站在甲板上,海浪打著艇身,海水濺在艇麵,不斷潑灑在他們身上,大家的衣服上都結一層薄冰。
艇靠岸時,夜幕降臨,人們穿著結冰的大衣,在燈光下閃閃發亮。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由得哈哈大笑。上岸後,互相之間才把身上的冰打落。
隨後,二十三基地對整個定型飛行試驗的觀察、測量和試驗結果分析報告。
報告說:
“上遊1號”艦對艦導彈設計方案是正確的,仿製生產質量是好的,基地技術陣地發射艇準備細致周到,各種測量和時統設備工作良好,組織指揮嚴密,各參試單位團結協作,密切配合,所以取得了9發8中的優異成績。
同年12月,海軍定型委員會發出通知,批準“上遊1號”艦對艦導彈二類產品定型。
所謂二類產品,即導彈成件。所謂一類產品,即導彈全彈。
對一類產品定型工作,各有關單位也抓緊準備,最後,由三機部彙總寫出“上遊1號”艦對艦導彈仿製生產情況報告,二十三基地提出定型飛行試驗結果分析報告,海軍裝備技術部作了仿製定型情況報告。
1967年6月28日,召開“上遊1號”艦對艦導彈定型會議,會議由科工委主任、海軍副司令員趙啟民主持,科工委副主任錢學森、鄭國仲江、來光祖、黃誌才和全體委員參加了會議。
與會代表聽取了“上遊1號”艦對艦導彈仿製生產和飛行試驗以及一、二類產品定型情況的報告,充分肯定“上遊1號”艦對艦導彈仿製生產和飛行試驗的成績。同時,也指出了應解決的問題。
會議複議通過了“上遊1號”艦對艦導彈生產定型申請報告。隨後,上報國務院特種武器定型委員會審批。
“上遊1號”導彈定型後,即轉入批量生產,裝備海軍導彈快艇部隊。
1968年至1974年,海軍又對在役的護衛艦和驅逐艦加裝“上遊1號”艦對艦導彈武器係統。
至此,我國第一代艦對艦導彈已成為海軍的主要攻擊武器,為建設有戰鬥能力的海軍向前跨進了一步。
初步研製上遊二號
1958年9月的一天,五院副院長劉秉彥在專家食堂主持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
會上,他對與會的專家們說:“經五院領導研究決定,為了控製沿海各島嶼之間航道,我國海軍需要一種射程40至45公裏的導彈。”
會議決定:由徐蘭如負責此項研製工作,各研究室派人參加。
徐蘭如當即提出:請李乃暨、謝光選一同工作,因為他們曾經一同在七二四廠研製過反坦克火箭彈和炮兵火箭彈。
隨後,二室派劉海濤、張忠仁,四室派邢球痕、吳一正、金宏猷、周太昌、張萬鍾等人先後向徐蘭如報到。
在一營門旁分院機關辦公的四合院中,五院領導給了徐蘭如他們一間房作為設計組的辦公室。
“這個彈叫什麼名字?”徐蘭如請示副院長劉秉彥,
劉秉彥說:“前些日子搞過‘上遊1號’,這個就叫‘上遊2號’吧。”
就這樣,徐蘭如他們開始了“上遊2號”火箭彈的設計工作。
一室的龔雅芳、郭紹賢在謝光選指導下設計發射架。七室的謝永輝試製耐高溫塗層,傅林祥管設計小組的技術保障。
幾天後,“上遊2號”火箭彈的初步設計方案完成了。隨後,徐蘭如他們向院長錢學森及其他院、室領導彙報。
彙報後的第三天,錢學森來設計組詢問進展情況,並作具體指示。
全彈在試製,設計組人員下廠配合製造、裝配。二一一廠的廠長是馬清藻,一車間主任是康章河、二車間主任是王本蘭、十三車間主任是王德,他們對生產的質量與進度都很關心。
發射藥在二四五廠定製,李乃暨同誌兩次去該廠商談,才取得合格的藥柱。藥柱運到二一一廠時,發動機的各零部件已製成。
固體發動機可以試車了!之前,在長辛店後山建了一個混凝土方墩,作為火箭彈試車台。試車台有內徑15米的混凝土下水道管作為測試掩體。
第一個發動機的燃燒室未加耐高溫防護,點火噴射近3秒時,燃燒室破裂;第二次試車,燃燒室內壁加了耐高溫塗層,噴射3秒,燃燒正常,發動機完好。試車成功。
全彈試射的靶場選在蘭州部隊炮兵射擊場,發射陣地在蘭州北喜集水站。
試驗由徐蘭如領隊,隊員有邢球痕、吳一正、金宏猷、張萬鍾、周太昌、郭紹賢、吳躍華、劉海濤、張忠仁、傅林祥等。
萬賢揚代表李乃暨參加。院機關派吳波管政治、保衛工作,對外稱為試驗政委,閔生主管試驗期間的生活。
二一一廠派了兩個裝配工人,由設計人員配合,在發射陣地傍的山上搭建的帳篷裏,將發射藥裝入發動機,裝成全彈。
試驗過程中的警戒、通信、運輸、交通全由蘭州軍區司令部派部隊擔任。試射之日,軍區張副參謀長、炮兵主任均來陣地觀看。
8時許,“上遊2號”火箭彈第一發試射開始。火箭彈點火後飛行正常。
不久,前線觀測所電話報告,火箭彈擊中目標區,射程40公裏。大家都非常高興。
稍作休息後,徐蘭如他們進行了第二發試射。但火箭彈點火後,在發射架上爆炸。
清理爆炸碎片後,徐蘭如、邢球痕、吳一正、萬賢揚4人去彈著區查看了第一發落點情況,隨後,試驗隊撤離靶場。
回北京後,徐蘭如向林爽副院長彙報。
林爽說:“現在要集中力量搞1059,‘上遊2號’的工作先放一放吧。你們設計組進行總結後,人員各先自回原單位工作。”
仿製中高空防空導彈
1959年,正當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之際,在防空導彈研製生產方麵卻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即開始全麵仿製543型導彈。
這是蘇聯20世紀50年代裝備部隊的一種能攔截超音速飛機的中程中高空防空導彈。
當時,中央花了很大力氣來組織543型導彈的仿製生產。並指派一一二、七八六等廠負責仿製生產任務。
嚴南根作為研究員之一,參加了這次仿製任務。
國防五院各有關單位作為總設計師代表下到各廠,對產品的技術文件及工藝條件進行解釋,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
仿製生產一開始就遇到了困難。首先是嚴南根他們對地空導彈這一綜合性技術,缺乏生產組織和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