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自仁的耐心輔導下,工人們進步很快。一年後,大多數人已能寫簡單的家信。40多歲的老周握著熊自仁的手熱淚縱橫:“熊自仁兄弟呀,我們該怎樣謝你呀。”
當時的團委書記張俊桃曾這樣評價熊自仁:
稟性忠厚而又善於辭令,滿手老繭而又善於書法,工作上進取而又善於團結同誌,人才難得啊!
1962年,盤踞台灣的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政治形勢一時變得緊張複雜。19歲的熊自仁熱血沸騰,毅然報名參軍,肩負起保衛祖國的神聖使命。
部隊開始在珠海鬥門縣的白藤湖圍海造田種糧食,當兵不久就升任副班長的熊自仁,帶領全班戰士在齊腰深的海水中打樁壘石,搬土填海,完全是一副“拚命三郎”的架勢。之後部隊又來到某島搞國防施工,熊自仁不畏艱難,埋頭苦幹。勞動之餘,熊自仁還拿起手中的筆謳歌英雄人物。《白藤湖上說英雄》、《那個手持鋼鑽的人》等新聞稿件,來自生活,真實感人,在報紙上刊出後,給部隊官兵以很大鼓舞。營團首長曾多次表揚熊自仁。
1965年,熊自仁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9年,熊自仁以團職幹部身份率工作組隨前衛團上前線。在打穿插的戰鬥中,身旁不時有戰友中彈犧牲,他的雨衣、水壺都被子彈打落在地,但他衝鋒在前,英勇無畏。
熊自仁帶領的部隊終於勝利完成了穿插任務,全部搶占了製高點。後來他還指揮部隊深入虎穴,巧妙周旋,摸清並繳獲了敵方大量的導彈武器。這一輝煌戰果,為減少傷亡,奠定勝局,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還火線報道英雄事跡。《一級戰鬥英雄蘭延春》,是記衛生員蘭延春在炮火下搶救傷員的動人故事。此文在《解放軍報》刊出。戰場歸來,熊自仁榮立三等戰功。
1983年,熊自仁擔任師副政治委員,進北京政治學院學習一年,任高幹班班長。學習期間,他撰寫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和學習心得。其中有一部分整理成論文,發表在軍內外大小報刊上。
政治學院畢業後,熊自仁調任某軍政治部副主任。任職之餘,他參加了惠州教育學院的函授考試。他認真學習,一絲不苟,門門課考試都在90分以上。他以優異成績獲得大專文憑。
一年後,熊自仁調任某師任政治委員。期間8年,有兩年多該師未配師長,熊自仁一肩雙挑。這是他人生的一段重要時期。他為探索新時期部隊如何開展政治工作,如何練兵習武等,嘔心瀝血,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
新時期開始後,中央軍委做出了重大決策: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即從立足於“早打,大打”的戰略狀態,轉到和平建設時期的軌道上來。
為響應軍委的決策,熊自仁狠抓了三件大事:
一是抓軍營的建設和夥食的改善,簡陋的土木結構的老平房改成了高大寬敞的樓房,清苦的連隊食堂率先實行“斤半加四兩”,使戰士們住的舒適,吃的滿意。
二是抓練兵習武的改革。過去的訓練滿足於摸爬滾打,舞刀弄槍,這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
三是抓豐富戰士們的業餘文化生活。
三件大事抓活了部隊,也抓出了顯著成效。熊自仁任職的師先後被廣州軍區評為“先進訓練師”、“全麵先進單位”,師黨委被評為“廣州軍區先進黨委”。多次受到軍委、總政的表彰,多次召開現場會,很多經驗在全軍推廣。
美國、澳大利亞、孟加拉等35個國家的駐華武官及代表團慕名而來。在觀看了軍事表演後,他們無不口稱OK,豎大拇指。
美國軍事代表團參觀完進攻實彈演習後,代表團長激動地說:“想不到中國軍隊的表演如此精彩。你們的軍隊是全世界最優秀的。”
1992年,熊自仁任廣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第二年5月任政治委員,7月被授予少將軍銜。就在這年,《解放軍報》和《共產黨員》雜誌雙雙登載熊自仁撰寫的《新時期的黨員標準》,並被評為好稿件,獲三等獎。
熊自仁自幼孝順父母,父親去世後,他接母親到身邊頤養天年。母親過生日,他總是和家人一起環繞膝下,為母親拍手高唱《祝你生日快樂》。母親喜飲老家監利程集的糯米酒,他經常托人從老家弄來此酒,老人飯前一小盅酒,其樂融融。
熊自仁時刻牽掛監利的父老鄉親,關注著故鄉的發展變化。1994年,程集小學校慶時,他滿含深情發來長篇賀信,並從自己的積蓄中寄去1000元錢及100本親手簽名的圖書。欣聞故鄉的《監利報》複刊,他又打來電話祝賀,並隨後寄來信函、賀詞及文章。
熊自仁熱愛生活,興趣廣泛。他的書法筆走龍蛇,氣韻生動。盆景作品更是別有洞天。
他製作的“九裏香”大樹盆景曾在嶺南名盆中展出,得到名家讚賞,並被吸納為嶺南盆景協會會員。
此外,熊自仁還會擊太極劍,打太極拳等,是一個有多種愛好的職業軍人。劉鎮武出任駐港部隊司令
1994年3月,駐香港部隊籌備期間,誰是第一任司令員,一直是海內外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當時社會上有許多傳說。
正當人們關注議論時,《人民日報》海外版刊載了長篇報告文學“駐軍香港”的一段文章,介紹了軍人劉鎮武的情況,向世人披露了一些關於這位即將出任駐港部隊司令員的人民解放軍優秀將領鮮為人知的故事。
劉鎮武,湖南省南縣人,1945年8月25日生於益陽縣鄧石橋鄉一個農村篾匠家庭。父親目睹日軍侵犯湖南時燒殺搶掠的罪行,無比義憤,給兒子起名“鎮武”,希望他長大後習武鎮邊。
1947年5月,全家遷到南縣武聖宮鎮,他在洞庭湖濱度過少兒時代。14歲考入株洲有色金屬學校。1961年,盤踞台灣的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不時對東南沿海騷擾破壞。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全,保護老百姓生命財產,心懷壯誌的劉鎮武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應征入伍,走上保衛祖國的戰鬥崗位,成為廣州軍區某團“黃草嶺英雄連”的一名戰士。
經過艱苦磨煉,劉鎮武很快成為尖子兵、神槍手、作風標兵和投彈能手。
從士兵到將軍,他在軍營裏度過了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歲月。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他先後在基層連隊、軍、師、團機關有過任職的經曆。
1963年,全軍推廣郭興福教學法,劉鎮武成為所在部隊郭興福教學班的班長,率領全班從難從嚴刻苦訓練,軍政素質不斷提高。1964年在廣州軍區比武中,他率尖子班奪得冠軍。接著,又在全軍分片比武中奪魁,榮立個人三等功。
以此為起點,劉鎮武在軍旅生涯中走出了一串閃光的腳印。
從“黃草嶺英雄連”到團作訓參謀、作訓股長,從廣州軍區軍訓部參謀到作訓處長、副部長。
1983年任某集團軍參謀長,參加指揮了多次戰役反空襲、抗登陸等軍事演習。
1984年,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代表團成員,劉鎮武赴羅馬尼亞考察。
1987年至1989年,劉鎮武在國防大學基本係學習,答辯論文《抗登陸戰役作戰問題》被評為優秀論文,因學業成績突出,被國防大學評為優等生。
1989年,劉鎮武任某集團軍副軍長,1992年3月任軍長,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1979年,劉鎮武參加邊境自衛戰,在奇窮河邊、在涼山、在高平都留下了他的印記。他不僅驍勇善戰,而且還十分重視部隊思想政治工作。每次下部隊,都與連隊官兵同吃、同住、同訓練、同勞動,經常找幹部戰士談心,做官兵的思想工作。
劉鎮武精通部隊軍事訓練和管理工作。因為他善於獨立思考問題,多年來堅持潛心研究部隊軍事訓練和管理規律。他依據實踐經驗和工作體會撰寫的《應重視改革指揮方式的研究》、《談談戰區作戰的幾個問題》、《試論山嶽叢林地戰術指導思想》、《新時期部隊管理規律》等十多篇論文先後在軍內外獲獎。由他主編的《現代軍隊指揮》全書40萬字,由國防大學出版社出版,成為軍事指揮員的自修課本。
劉鎮武治軍嚴明,處事低調,話語不多,為人謙遜。同時愛好又非常廣泛,對文學、體育、攝影、盆景藝術都有興趣。劉鎮武在談到個人興趣時說,“最大的興趣是學習,每天用兩小時讀報,所訂的10多種報刊要閱讀一遍”。
劉鎮武經常看的書有《戰爭論》、《朱可夫回憶錄》、《毛澤東軍事文集》、《鄧小平文選》、《莎士比亞全集》、《三國演義》、《資治通鑒》等政治、軍事、文學書籍,對哲學、曆史、經濟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麵的書也有涉獵。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運動,愛爬山、遊泳、打乒乓球、羽毛球;靜下來也練書法,偶爾閑暇時,還喜歡自己動手製作盆景。
就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登載關於劉鎮武的報告文學後不久,劉鎮武走上了駐香港部隊司令員這個舉世矚目的重要崗位。他出眾的才華和個人魅力,很快贏得了香港同胞的認同和讚許。
香港輿論一致認為:
劉鎮武是一位具有優秀軍事指揮素質的現代儒將。由這樣的人統領部隊進港,我們放心,我們高興。
與此同時,中英關於駐軍各方麵的細節問題仍然在繼續磋商。
自從英國占據香港以來,駐港英國三軍指揮部一直設在添馬艦基地。起初,駐港英軍總司令由港督兼任。後來,駐港英軍總司令一直出任香港行政局議員,僅次於港督,直接參與香港的行政決策。
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負擔的駐港英軍軍費高達2億美元。1988年,港府與英國國防部達成新的協議,即香港負擔駐港英軍65%的軍費開支,英國則負擔餘下的35%。
後來,隨著駐港英軍的逐步撤離,港府在駐港英軍軍費方麵的支出開始減少。但在1993到1994年度,仍然保持著高額的軍費支出。正是依靠香港納稅人的大量金錢,駐港英軍才得以享受極其優厚的薪俸和福利。
199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之際,中英聯合聲明舉行草簽。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經過長達7年有關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進駐香港後駐軍軍事用地的談判,也終於在1994年6月30日結束的第29輪全體會議上達成全麵協議。中英雙方同意將14幅軍事用地,在1997年7月1日移交給中國駐軍作防務用途,並將25幅軍事用地在駐港英軍毋須使用時交還港府。
港府預計將這25幅總麵積達140公頃的軍事用地轉為民用,估計可興建約15萬個住宅單位。軍事用地協議是自中英聯合聯絡小組成立以來,雙方所達成的眾多協議中最重要和最複雜的協議之一。
英方最終同意在1997年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的14幅軍事用地總麵積達2750公頃,其中2263公頃為青山練靶場,包括地價高昂的威爾斯親王軍營,其他市區用地還有尖沙咀槍會山軍營、九龍塘的澳士本軍營。隆重舉行駐港部隊成立大會
1994年10月25日,這一天注定要寫進中國的編年史,寫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