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最後鄭重地說:
我相信,香港人有能力管好香港。中國人不是低能的。
鄧小平的講話,通過新聞媒體,在海內外廣為傳播,使“一國兩製”構想更加深入人心。駐港部隊三軍組建完畢
1993年3月24日,中央軍委下達組建駐港部隊命令,被挑選的部隊從各個省區迅速集結到深圳。3月28日,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後方基地組建完畢。
按照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為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地區領土、領海、領空的主權,駐香港部隊由陸海空三軍部隊組成。這是我軍曆史上首次采用陸、海、空三軍合成編製,主要編成有步兵旅、海軍艦艇大隊和航空兵團,總兵力根據香港地區防務的需要,確定為不超過當年駐港英軍的規模。
駐港部隊是由戰功卓著的、有光榮傳統的英雄集體所組成。
3月31日,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航空兵團在廣西某地組建完畢。
在當時,劉煜雲在他的日記裏這樣寫道:
英語過不了關就上不了天,更談不上履行空中防務,一定要勇闖語言關飛進控製區。
劉煜雲是駐港部隊航空兵團參謀長,一位擁有堅定飛行事業心、刻苦鑽研學習精神的駐港部隊飛行員。
1993年,劉煜雲剛從飛行學院畢業,就很幸運地被選調到籌建中的駐港部隊航空兵某團。由於在香港飛行不但麵臨陌生的地理環境,複雜的政治環境,還要麵對特殊的語言環境,航空兵某團飛行人員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技術不過硬是“瘸子”,英語不過關是“啞巴”。
當時,劉煜雲與戰友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把大量的空餘時間用在學習英語上。平時大家遇到不懂的英語單詞便查閱辭典,有時還相互有英語對話,一時,部隊裏學習英語的熱情高漲。
在後來的1998年初,劉煜雲執行一次飛行任務。他飛航行科目進入香港西貢上空,這個空域民用飛機活動頻繁,他駕駛的飛機在150米的高度由南向北飛行,這時耳機裏傳來香港飛行管製中心的英語通報:一架黑鷹直升機由西向東通過你所在的空域,高度600米。
當時,劉煜雲頭腦反應跟不上,調度人員的講話速度,隻知道大概意思,沒有聽清對方飛機的運動方向。正當機組人員四處觀察時,一架民用直升機在他們上方呼嘯而過,機組所有人員都驚出一身冷汗,如果當時和對方飛機在同一個高度,就很可能機毀人亡。
這件事給了劉煜雲很大的震動,使他認識到,在大學通過的四級英語考試是遠遠不夠的,他發誓一定要攻克語言關。
就是憑著這股勁頭,劉煜雲後來終於成為了同批飛行員中第一個克服語言障礙的飛行員,進入香港空中的控製區。
駐港部隊航空兵團,是以人民空軍某飛行師一個大隊為基礎組建起來的。這是一個屢建戰功的英雄集體。他們參加過西沙群島保衛戰等重大軍事行動,多次完成保障導彈發射、衛星回收、軍事科研等飛行任務,多次擔負過周恩來、鄧小平、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專機飛行任務,多次參加國內外的重大搶險救災任務。
1993年4月5日,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艦艇大隊在廣東某基地組建完畢。
駐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的前身是海軍某部的一個大隊,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海軍所經曆的6次主要海戰,其中的4次都有他們建立的不朽功勳。
在解放萬山群島戰役、“八六”海戰和西沙海戰中,湧現出“海上先鋒艇”、“海上英雄艇”、戰鬥英雄麥賢得等英雄集體和個人。
麥賢得,廣東省饒平縣人,生於1945年,在學校讀書期間曾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入伍前連續兩年被評為“五好”民兵。
1964年3月,麥賢得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任海軍某艇機電兵。1965年8月6日淩晨,麥賢得所在的“海上英雄艇”和兄弟艦艇一起警惕地巡邏在海麵,擔任護漁任務。
當時,台灣“劍門”號和“章江”號闖進了東山島附近的漁場。水兵們怒火萬丈。隨著指揮員下達作戰命令,麥賢得拉動操縱杆,炮艇昂首破浪向前衝去。戰鬥中,敵艦“章江”號燃起了熊熊烈火。正在這時,一塊彈片打進麥賢得的右前額,插到左側靠近太陽穴的額葉裏。他頓時失去知覺,跌倒在機艙裏。
副指導員替麥賢得包紮好傷口時,他蘇醒過來。他嘴裏已發不出聲音。他焦急地用右手推開副指導員,左手指著機器。當副指導員剛剛離開機艙,他就掙紮著站了起來。這時額上的鮮血粘住了眼角和睫毛,阻礙了視線。但是,他憑著平時練就的一手“夜老虎”硬功夫,頑強地堅守著戰鬥崗位。在劇烈搖擺的機艙裏,他穿來穿去摸索著檢查一台台機器、一根根管路、一個個閥門、一顆顆螺絲釘。並頑強地用扳手擰緊,保證了機器的正常運轉。麥賢得忍受劇痛堅持戰鬥了3個小時,直至殲滅美製蔣艦“章江”號和“劍門”號。
戰鬥勝利結束後,麥賢得被送進醫院。麵對傷痛,他始終如一地保持著頑強不屈的精神。為了使右手能擺脫完全麻痹的狀態,他艱難地順著橫杆一格一格地往上爬,即使累得汗珠滾滾,仍然咬著牙堅持鍛煉。後來,他終於出院了。
麥賢得所在的這支海軍還多次圓滿完成南沙、西沙、北部灣戰備執勤以及海上重大演習任務。
駐港部隊步兵旅的前身是著名的“紅一團”。該旅享有的榮譽稱號有“攻堅英雄營”、“大渡河連”、“密雲尖刀連”、“牛角峰英雄連”、“抗擊英雄連”等。
這支部隊先後湧現出舉世聞名的強渡大渡河“十七勇士”、擊斃日寇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的“功臣炮連”以及“狼牙山五壯士”等。羅榮桓、粟裕、楊得誌等142名共和國將帥,曾在這支部隊中戰鬥和工作過。駐港部隊陸軍部隊中,還有一部分官兵是從著名的“塔山英雄團”等團隊中抽調的。
對於數以百萬計的人民解放軍整體說來,駐香港部隊僅是其中的一支小部隊。但是,它所要擔負的卻是特殊的使命。進駐香港,我們的軍隊究竟需要一些什麼樣的條件,我們的官兵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素質?這是從總部到基層部隊都沒有遇到過的問題。
為此,領導機關組織專人到部隊搞調查,赴香港考察,然後根據駐香港部隊的任務和需要,對幹部的調配、管理、選拔、任免、工資、福利、家屬等諸多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
在當時,領導機關認為:駐港部隊幹部配備的首要原則是政治合格、道德純潔。根據這一決定從全軍範圍內擇優配備的帶兵人,彙聚到這支擔負嶄新戍守任務的光榮部隊。例如,為了組建優秀的駐港部隊航空兵團,人民空軍把自己的一批直升機飛行尖子都調集到這支特殊的部隊。
文明素質的高低取決於文化水平的高低。組建後的駐港部隊,幹部有大專以上學曆的占84%,研究生、博士生占83%,被稱為“學者型軍官”;戰士全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每個營都有圖書館,藏書七、八千冊。著書立說的官兵有70多人。
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香港駐軍,是在“一國兩製”條件下執行防衛任務的,既要遵守軍隊的條令條例,又要遵守全國性的法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有關法律。香港回歸祖國後,原有的社會製度和生活方式不變。
因此,駐港部隊把學法、懂法、遵法當作一項特殊任務來完成。部隊從成立之日起,就設立了法律處,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法學博士、學士。
他們組織部隊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學習《香港法律讀本》、《香港現行法律選編》等法律書籍,經常請專家講授法律知識,組織法律知識競賽,提高了官兵的法律素質。熊自仁出任駐港部隊政委
1994年2月,熊自仁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政治委員,一舉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人物。
駐香港部隊要在資本主義製度和生活環境中履行社會主義國家軍隊的使命,實踐鄧小平“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這在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軍隊中是絕無僅有的。部隊官兵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關係著黨和國家、軍隊的聲譽和形象,熊自仁肩負擔子的分量可想而知。
熊自仁1943年出生於湖北省監利縣程集鎮。父親熊福德是一位淳樸、勤儉的小生意人,母親田祥貴是一位開朗、善良的家庭主婦。
少年熊自仁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父母時時告誡兒子:“為人要正直,待人要真誠,做事、讀書要勤奮。”在程集小學就讀時,自仁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人緣極好。他曾在班上擔任組長、副班長等職。這些雖然是微不足道的娃娃官,但少年熊自仁卻恪盡職守,做得有板有眼。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自一年級起一直被評為班上的三好學生。
熊自仁上小學五年級時,一學期的學雜費和書本費才24元。但他家卻因家境困難,加之父親患病,連這點學費也無從籌措。班上同學在朱一貴、李啟祿的帶動下,自願“湊份子”,幫助他把學費出了。熊自仁非常感動。為答謝同學的情誼,他特地從田壟上剝來一把黃豆,用小鐵盒放在火缽上炸熟了,分給同學們品嚐。
一年後,3個小弟弟也到了讀書花錢的年齡。父親仍在病中,家裏拿不出錢讓自仁去縣城參加升學考試了,父母望子成龍,又不願誌向遠大的兒子輟學。母親同父親商量,想把老三自禮送給一位親戚撫養,以減輕家中負擔。自仁聽到了,搖著母親的肩膀大叫:“媽媽,不要把三弟給人家我不讀書了,幫家裏幹活。”母親一把摟住懂事的兒子,淚如雨下。
自此,熊自仁走上艱難的謀生之路。幫助媽媽開荒地、挖野菜、砍柴禾,絞把子,奮力地支撐著6口之家。熊自仁白天在店勤勤懇懇幹活,晚上回家還幫母親做一些刷碗、絞把子之類的家務活。左鄰右舍都誇“熊家大兒子真爭氣。”
1958年,全國興起大辦工業的熱潮,熊自仁和兩位小學同學一起報名參加鐵道部大橋局的招工。背著簡單的行囊,踏著程集鎮那古老的青石板路,熊自仁開始了嶄新的人生之旅。
熊自仁來到了設在廣州鐵道部大橋局,招工處的人員為熊自仁做體檢,發現他的身高不夠。當時招工條件上要求男工在15米以上,而熊自仁隻有147米。眼看當工人的理想就要“泡湯”,熊自仁急了,他對招工處的負責同誌說:“有誌不在年高,能幹不在身高,您看我的臂膀多麼結實。”
招工的人哈哈大笑。有人說,他現在身材不夠,以後隨著年齡增長還可以長高的,於是讓他寫幾個字看看,那時工人中的文盲太多。熊自仁信心十足,揮筆寫下了毛澤東的詩句: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字跡工整,筆力遒勁。招工人員當即決定,破例錄用熊自仁。
後來,熊自仁參加了廣州珠江大橋的建設,當上了大橋處的一名電焊工人。第二年,為讓熊自仁的技工水平有更大提高,局領導推薦他讀了一年技校。從技校回來後,熊自仁為人更加謙虛謹慎,工作更加積極努力,在後來的東北太子河大橋、湖南湘江大橋等施工建設中,他處處爭先,髒活累活搶著幹,又連續兩年被評為青年標兵。這期間,他分別擔任了團支部書記、團總支委員、代理團委書記等職。
熊自仁稟性厚道和氣,工人一有空就找他聊天,談家事,當然更多的是求他寫家信。他不厭其煩,每月代筆寫出的家信數十件。他想,把這些不識字的工人組織起來,學習文件,讓他們自己也能寫信問候家人平安,不是更有意義嗎?他的想法得到了大橋處領導的支持。於是熊自仁當起了業餘掃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