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部隊領導征求他的意見,問是否願意留隊當骨幹。梁永葆回答得很幹脆:同意留隊超期服役。
有人問梁永葆為什麼選擇了留隊?他說,原因很簡單,是為了在“九七”之後能成為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地區的領土、領海、領空的主權的一員。
1995年7月,經過桂林陸軍學院5個月的培訓回到部隊駐地後,梁永葆又一次要接受新的鍛煉,領導讓他到裝備了國產新型裝甲車的裝甲步兵營一連擔任代理排長。排長要指揮3輛裝甲車,而這種國產新型裝甲車,梁永葆過去連看都沒看到過,更不要說指揮了。為了盡快掌握新型裝備的性能,梁永葆除了靠自己較高的文化素質認真閱讀裝甲車的說明書外,還向技術員陸斌、老排長楊明請教。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梁永葆不僅能夠熟練地駕駛裝甲車,而且還能熟練地使用車上的通訊設備,進行指揮。
1995年12月,上級正式任命他為一連二排排長,授予少尉軍銜。
梁永葆無論是在代理排長期間,還是正式擔任排長之後,他除了帶領戰士們努力掌握現代化裝備外,還視戰士為兄弟,時刻關心他們,經常幫助他們學習文化,找他們談心。
就在梁永葆被正式任命為排長不久,有一次在訓練時,發現班長王業剛駕駛裝甲車離指定地點相差10多米,王業剛在過去訓練中沒出現過這種現象。訓練結束後,梁永葆找王業剛談心。
王業剛說:“梁排長,實不相瞞,我的服役期已滿,家中的老母來信,說很想我,讓我回家看望她。”
王業剛的家在山東省蒙陰縣,雖有哥哥、姐姐,但他們都結婚成家另過,家中隻有老母一人。小王家裏這種情況,梁永葆是了解的,平時在經濟上曾幫助過他。
梁永葆說:“你母親想念你,這是人之常情,我很理解。我的父母也很想念我,我從入伍以來也沒探過家。不是為別的,是為了掌握過硬的軍事技術,‘九七’之後不辱使命……”
梁永葆一席話,說得小王心服口服,把精神又集中到軍事訓練當中。
有人問梁永葆:“‘九七’快到了,你有什麼想法呢?”
他說:“‘九七’時,我將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的一名下級軍官赴香港特別行政區,感到十分自豪……”
駐香港部隊在成立不足千日的時間裏,就達到了“軍事過硬”的水平。廣州軍區對他們抽考10個兵種專業的129個課目,結果110個優秀,18個良好,1個及格,及格率100%,優秀率853%。
部隊中湧現出衝鋒槍百米速射紀錄創造者鍾建民;軍事地形學狀元陳裕軍;“攀登能手”黃海平;手榴彈擲遠紀錄保持者周擁軍;400米障礙和5公裏武裝越野紀錄保持者梁永葆等800多名訓練尖子和業務能手。
1995年底,廣州軍區原副司令員、現廣州軍區司令員陶伯鈞來到部隊檢查工作。
陶伯鈞突然要抽考二營四連的400米障礙。訓練場上,龍騰虎躍。待最後一名戰士衝過終點後,監考官報告:優秀率87%!陶伯鈞點頭微笑。
當聽說戰士們一年訓練下來要穿破七八雙軍鞋,磨破四五身訓練服時,陶伯鈞走到一個戰士麵前,輕輕擼起戰士的左臂,隻見小臂外側結滿了厚厚的硬皮。
陶伯鈞神情肅穆地走到全連官兵麵前,舉起右手向自己的士兵敬軍禮。
駐香港部隊副參謀長陳知庶坦言說:“我太公陳翼懷曾任清朝湘軍管帶,香港是在清軍手裏失去的。我們等了100多年了。今天,我們有充分的信心把駐香港部隊建成世界一流的部隊!”
在駐香港部隊辦公大樓前廳正麵牆壁上,懸掛著一麵黑底紅字的大屏幕“倒計時鍾”,上麵顯示著中國政府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時刻的倒計時。駐香港部隊官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進行著組建工作。短短的時間裏,他們便以威武之師的英姿展示在世人麵前。艦艇大隊創海軍建設紀錄
1996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讓大家親眼目睹了艦艇部隊威武文明之師的軍容艦容。
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是一支有著優良傳統、功勳卓越的海上勁旅。
新造的碼頭、新建的營房、新接的艦艇,這支部隊將以現代化嶄新風貌,去擔負香港特別行政區防務的神聖曆史使命。
一位外國海軍司令來到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新型導彈護衛艇上參觀。他看完戰艇,非常滿意,在留言簿上寫道:
驕傲的艦船,國家的護衛者。
1995年10月,這支部隊的新型導彈護衛艇參加海軍舉行的諸兵種合成演習,接受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的視察和檢閱。擔任海上艦艇編隊指揮艦的新型導彈護衛艇,破浪疾駛,通過江澤民乘坐的檢閱艦時,艇長王繼龍鎮定自若地下達了“發射”命令。
導彈瞬間起飛,拖著橘紅色的火焰,掠海飛行,隨著一聲轟然巨響,準確擊中數海裏外的海上目標。
江澤民滿意地笑了。
這艘新型導彈護衛艇海上演習大展雄風,在組建很短的時間裏,就創造了人民海軍訓練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從接艇離廠、歸建部隊到完成單艇訓練和部分編隊科目訓練,直至參加海上演習,首發導彈直接命中目標,前後僅用了125天,成為海軍新裝備訓練標兵艇。
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組建後在短短的時間內,便在大海上寫下了一篇篇精彩的力作:在複雜氣象條件下成功完成直升機引導艦艇編隊超視距導彈攻擊;多次參與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掃雷艦、獵潛艇等多兵種實兵合同演練;完成電子對抗條件下的紅藍雙方攻擊;數次參加海軍新裝備集訓,發射的數枚導彈均直接命中目標;多次接受外軍將領觀摩,為外艦訪問領航;向數百名中外高級將領演練實操;參加部隊組織的專業比武,在18個項目中奪得10項第一;有兩艘導彈護衛艇分別被南海艦隊和基地樹為基層建設、裝備管理標兵單位,1艘榮立一次集體三等功。
一麵麵錦旗當之無愧地掛在部隊榮譽室。當時,據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政委丁光啟介紹,部隊裏幹部95%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學本科占57%,大多獲得雙學曆文憑,平均年齡27歲;戰士全部是高中以上文化水平
丁光啟本人就曾兩進軍隊高等院校深造。他在潛艇當政委期間,連續4年被海軍和艦隊評為優秀主官,兩次榮立三等功。
艦艇大隊大隊長朱益飛,1996年時年39歲。他不僅兩進軍隊高等院校深造,而且是全訓合格的導彈艇艇長、護衛艦艦長,被水兵們稱為“學者型軍官”。他負責組織和參與撰寫了10多萬字海軍新型艦艇部署表,直接動手和組織編寫的專業訓練大綱、教材、裝備使用保養手冊就有10多種。
朱益飛曾3次擔任海上艦艇編隊指揮員,率領多種型號的新型導彈護衛艇海上編隊參加海軍新裝備演練,組織指揮發射多枚導彈,取得直接命中的優秀成績,每次演練都受到海軍表彰。
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的艇長、部門長,知識麵都覆蓋自動控製、航海學、計算機技術等多門學科,每艘戰艇都有一個“學者群”,艇上每個戰位都有一兩個“特技手”,這支部隊成為海軍技術最密集、人才最密集的部隊之一。
新型護衛艇艇長王繼龍對艇上自動化原理進行的科學闡釋,令研究所的專家為之歎服。他提出的建立“艦艇編隊戰術軟件”構想,被有關部門列入新的科研課題。水兵陳俊軍不僅學會了電腦應用,而且熟悉微機遙控、柴油機原理等專業理論。
王繼龍和主機製造廠技術人員一道,在艦艇試航中分析排除主機遙控裝備故障時,憑著自己熟練的技術和豐富的知識,手到“病”除。1995年,王繼龍被海軍表彰為“百佳優秀士兵標兵”。
被水兵們譽為“技術革新家”的裝備修理處長許小平,能熟練掌握部隊多種艇型的各類裝備性能和故障排除技術。他革新的主機中冷器應急裝置和主機海底門濾柵兩項成果,獲得全軍科技進步四等獎。
官兵們不僅學習和掌握高科技知識,鑽研軍事技術,而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開展“知港、愛港、衛港”知識競賽活動。
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官兵的政治、軍事、文化素質,給前來視察和檢閱的軍委、總部領導留下了深刻印象。稱讚他們半是學者半是兵。
南國炎夏,烈日下的軍艦熱氣逼人。水兵們列隊在滾燙的甲板上,昂首挺立,迎接一位海軍將軍檢閱。將軍登上軍艦,見站坡的水兵潔白的軍服已被汗水浸透,但個個精神飽滿,他目光中閃現出滿意的神情。
治軍嚴明的將軍手戴雪白的手套,從水兵艙室、機艙、炮位、駕駛室到夥房,上下探摸了一遍,手套仍然潔白無瑕。將軍留下了一句令官兵們自豪的話:
你們的軍容艦容嚴整,無愧於駐香港部隊的形象!
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的官兵就是這樣,時時處處都在注意自己的軍容、艦容和港容嚴整。“形象重於生命”的口號,已變成了全體官兵的自覺行動。他們平時不僅僅練就言行舉止外在形象美,更注重內在文明形象的塑造。
一天深夜,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營區附近的民房突然失火。艦艇大隊政委丁光啟聞訊,一聲長哨拉來了100多名水兵。由於街道狹窄,消防車無法開進,而此時,西北風一陣緊似一陣刮過來,緊鄰的服裝廠眼看就要被火魔吞沒。丁光啟大叫一聲:“衝”!
水兵們浸濕衣服,冒著刺鼻的氣味,跳進火海,扶老攜幼,搶運物資。水兵解剛本聽說一間廚房裏還有兩瓶煤氣罐沒搬出來,馬上衝了過去。剛跨進門檻,即被熏倒。
水兵王雲峰見狀,接著衝過去,又倒下了。分隊長廖力山脫下背心,堵住鼻子嘴巴,赤著上身,第三次衝進去。他摸索著找到滾燙的煤氣罐,一手一個拖出來。
看到水兵們把大火撲滅了,兩位老太太激動得連連磕頭:“你們真是‘海神’,保佑百姓平安啊!”
駐地附近的袁炳昌老人一生坎坷,沒有成家,唯一的養女結婚後隨丈夫定居澳大利亞。1995年他過64歲生日的時候,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某艇兩名水兵偶然得知這一消息。第二天一早,10多名水兵就來到老人家,將屋裏屋外收拾得幹幹淨淨。他們捧著生日蛋糕、生日卡片,拿著64支蠟燭,提來水果和菜,圍坐在老人跟前。
在一片祝福聲中,老人吹滅了蠟燭。此後,水兵們對袁老伯的照顧一直沒間斷。煤氣用沒了,水兵們給他換;大米吃完了,水兵們幫他買;木質樓梯壞了,水兵們替他修;身體不舒服,水兵們送他上醫院。老人特地來到部隊,請水兵們和他一起照張相,寄給遠方的女兒。
遠在澳大利亞的女兒來信告訴父親,她已把老人與水兵們的合影照片放大,裝上鏡框掛在客廳裏,讓外國朋友也見識見識咱們中國軍人的形象。
這支曾創造過用木船打軍艦現代海戰奇觀的英雄部隊的新一代,在與時間賽跑中,以驚人的毅力創下了人民海軍建設史上的一項新紀錄:
讓新型裝備在服役當年形成戰鬥力。駐港部隊航空兵邁向現代化
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航空兵團,是一支有著優良傳統、功勳卓著的空中勁旅。
擁有光榮曆程駐香港部隊航空兵團,是在空軍運輸航空兵某師一大隊的基礎上組建的,這是一支為祖國為人民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集體。
在神州大地,哪裏有災難,哪裏人民需要,哪裏就有他們戰鬥的航跡、播灑的真情。邢台地震後,是他們的專機及時送周恩來總理到災區視察、慰問;唐山大地震發生後,在餘震未消的情況下,他們出動8架飛機,為災區人民送醫送藥、運送傷員。這些光輝的航程,使這支英雄部隊聞名空軍。
有一次,他們執行向孟加拉國東北一個偏遠災點運送物資任務,飛機一出達卡機場,發現百裏方圓都是大水,能見度隻有1公裏,雲高隻有100米,孟加拉國向導都沒有信心,認為完成任務是不可能的事。
機組人員準確操縱,克服重重困難,駕駛直升機飛到災區預定降落點的上空,又經過10多分鍾的盤旋尋找,終於把救災物資準確地投送到了救災點。
這次執行援外任務的一大隊3架直升機,共飛了46個飛行日,安全飛行近100小時,航程64萬餘公裏,野外降落194次,空運各種救災物資300多噸,接送政府、軍隊官員244人次。兩個多月的連續飛行無一次誤飛,無危及安全的動作,無任何差錯,均一次落地成功。
當時的孟加拉國總統艾爾沙德兩次接見飛行分隊全體人員,給每一位飛行員都贈送了特製的總統徽章,上麵刻了他對飛行員的贈言“記住你對人類的貢獻!”
在軍委、總部、空軍的直接關懷和領導下,部隊的全麵建設正朝著正規化、現代化邁進。
1996年,這個團已完成《飛行訓練大綱》增編的所有訓練課目,嚴密組織了快速起降、城區巡邏、艦船降落、叢林救護、海上搜索、樓頂平台降落、懸停上下人、掩護跟蹤等高難課目訓練。
組建3年中,全團年年超額完成訓練任務,保證飛行安全,被上級評為訓練安全先進單位。
指戰員們高超的飛行技術和嶄新的精神風貌,在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顯示。
空軍部隊進行超強度的訓練。在短時間內,部隊就圓滿完成了改換裝備及夜航、超低空飛行等高難科目的訓練,被上級正式批準執行戰備值班任務。
1994年7月中旬,肇慶市20多萬災民被洪水圍困。當時氣象條件惡劣,地方航空公司派出的運送援救物資的直升機,因找不到雲遮霧障的航線被迫返航。部隊領導奉命帶領機組緊急升空。他們在兩岸懸崖聳立、機下波濤翻滾的西江上,熟練地超低空飛行,終於把救災物資及時運抵肇慶。“神鷹”的英名從此遍播嶺南。
1995年夏季,廣東、廣西發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澇災害。6月10日20點50分,航空兵團接到飛往湛江執行救災任務的命令。
湛江是有名的多雷雨區域,飛機在雷區飛行,其危險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接受任務後,官兵們個個向團黨委表示:為了災區人民,哪怕條件再差,天氣再惡劣,也要堅決完成任務。在團領導的帶領下,指戰員駕機起飛不久,便遇上了大麵積雷雨,雲低隻有200米,官兵們憑著過硬的飛行技術進行超低空飛行,終於按時到達受災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