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戰員顧不得征程飛行的疲勞,連續飛行30多個架次,空運救災物資20多噸,為搶救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贏得了時間。
6月24日,廣西梧州地區告急,所屬藤縣榻州島5000多名群眾被洪水圍困,島上5天5夜斷糧缺水,情況十分危急。他們接到命令後,立即派出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符慕章出航。由於梧州地區沒有任何飛行資料,特別是榻州島從來沒有飛機飛過,地理、氣象等相關資料全是空白。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排除險情達20多次,硬是找到了航圖上找不到的榻州島,順利完成了空投任務,開創了首航榻州島的紀錄。
在抗洪搶險救災中,指戰員們不分晝夜,頑強拚搏,先後出動飛機142架次,飛行近200個小時,運送人員210人次,物資80多噸。災區人民在贈送給他們的錦旗上繡著“藍天雄鷹情係人民,抗洪救災再立新功!”
這支將再創輝煌的駐香港部隊航空兵團不少同誌,都是從空軍直升機部隊精心選來的。特級飛行員、團長李國喜是飛行員們公認的藍天排頭兵。他運用統籌學、控製論等現代科學理論指導部隊飛行訓練,使部隊當年改裝新機種,當年形成戰鬥力。
特級飛行員、副團長丁文義,是空軍直升機部隊有名的技術尖子。他先後100多次執行重要飛行任務,次次圓滿完成。他參與撰寫的《空軍直升機訓練大綱》等受到空軍領導機關和部隊的肯定。
這個團無論是各級領導層,還是飛行員、後勤保障人員,他們中間都有一個“學者群”,有幾個行業“狀元”,是空軍部隊技術人才最密集的部隊之一。他們近半數具有大學本科學曆的飛行員,平均年齡隻有25歲。他們正朝氣蓬勃地為部隊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和智慧。
1996年滿32歲的團政治處主任宋壯信,原是廣州軍區空軍“安心部隊建功立業”的典型,曾因成績突出,被破格提升。
1995年9月,選調到駐香港部隊航空兵團任政治處主任後,宋壯信潛心研究新時期部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撰寫了《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建威武文明之師、塑最可愛人形象》、《部隊創一流、幹部站排頭》等10萬字的思想理論教育文章,並以此為教材,在官兵中大力開展了一係列生動活潑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他們在駐守香港的神聖職責中,忠實地履行祖國人民賦予的重任。
人們相信,有這些有知識、有文化、有朝氣的一代天驕在現代化的征程上奮勇搏擊,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各界知名人士參觀駐港部隊
1996年5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再度敞開營門,迎接香港地區廣東省人大代表和香港地區各省市自治區政協委員以及香港區事顧問等1200多位各界知名人士前來參觀。
在部隊領導陪同下,嘉賓們懷著濃厚的興趣觀看軍事彙報表演,參觀步兵旅旅史館、閱覽室和連隊,並和官兵們一起座談、娛樂,他們對這支文明之師有了更深的了解。
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官兵個個懂禮貌,有教養,解放軍進駐香港我們放心。
這是此次前來參觀的香港各界人士的一致看法。
看完精彩的軍事彙報表演,香港區事顧問柯利德先生,激動地伸出兩個大拇指,說道:“好也,好也。”他說:
我到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觀過美國、英國、日本、瑞士等國的軍營,也觀看過他們的軍事訓練和軍事表演。我覺得,駐香港部隊的素質是一流的。
當劉愛珍女士乘車來到駐香港部隊營區時,立即被那井然有序、一片清新的環境所陶醉:“哎呀,多美呀!軍營像公園,空氣真新鮮!”她說:
駐香港部隊營區優美幹淨,見不到一點痰跡,找不到一點紙屑。官兵軍容整齊,舉止端莊,站有站相,走有走相,既有陽剛之氣,又有文明之美。
禮堂門前的哨位上,兩位頭戴鋼盔、腰紮皮帶的年輕士兵正在站崗。哨兵威武挺立,目不斜視,猶如雕像,吸引香港貴賓紛紛留影。
香港雲南省政協委員吳體賢是來賓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參觀時,他走到哪裏,戰士們總會關切地上前攙扶,熱情地端水遞茶、搬凳讓座。
吳體賢感動地說:
這些官兵那麼年輕,很有愛心,1997年7月1日,駐港部隊正式進駐香港,我要拄著拐杖去歡迎。
貴賓們了解到,駐香港部隊軍官絕大多數具有大專以上學曆,士兵具有高中畢業文化。閱覽室中展出的數十幅書法、繪畫、攝影、剪紙等獲獎作品,都是出自官兵之手。
在香港理工大學執教的王金殿博士說:
駐香港部隊官兵有很高的文化素質,我看到許多士兵的床頭櫃裏,都擺滿了書籍。有世界名著、科技知識、英語讀本、法律常識。他們知識麵廣,了解香港的曆史,知道世界大事,有的還會用英語會話,真了不起!
在“大渡河連”,著名歌星張明敏和官兵一起合唱《我的中國心》: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深情的歌聲在軍營回蕩。
張明敏感慨地說:“戰士們唱得多好哇!”
在參觀中,香港貴賓很關心官兵們學法、知法、守法的情況。部隊領導介紹說,駐香港部隊組建後,在組織官兵學習全國性法律和部隊條令條例的同時,特別認真抓好香港基本法和香港現行法律的學習,製訂了《香港駐軍軍人道德行為規範》,規定文明用語,要求官兵熟記、理解、會用,並自覺遵守。
什麼是打劫罪?什麼是非禮罪?乘坐公共汽車需要注意哪些事項?香港駐軍人員需要遵守哪些法律?當貴賓們提出這些問題時,官兵們對答如流。
在兩天的參觀訪問中,1200多位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對駐香港部隊“九七”後履行神聖使命充滿信心,紛紛題詞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心願:“祖國長城,香港衛士”、“守法模範,文明標兵”、“盼望雄軍進香港,安定繁榮有保障”,寫得最多的是“文明之師,名不虛傳”。
在駐香港部隊營院內有3棵古榕。100多年前,兵刃血火在古榕身上刻下了累累傷痕。部隊在進行營房建設時,特意將榕樹保留下來。它們是中國近代一段落後挨打曆史的見證。官兵深情地給古榕分別取了名字:“陸軍榕”、“海軍榕”、“空軍榕”。部隊戰士積極了解香港
1997年3月,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與司法部聯合舉辦的駐軍幹部法律培訓班,在深圳結束。
舉辦培訓班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駐香港部隊全體官兵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對香港的了解,進一步增強法製觀念和依法履行職責的能力,確保部隊進駐香港時知法守法,成為依法履行神聖使命的威武之師和文明之師,為香港的順利回歸及長期繁榮穩定做出貢獻。
從1993年部隊組建開始,戰士們便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學習香港有關知識的高潮。
1983年入伍的蔡任超,畢業於沈陽炮兵學院。1993年,他從機關炮兵參謀調任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步兵旅某連指導員,以帶兵育人的出色工作被駐港部隊樹為“模範指導員”。
1994年底,從城市入伍的範曉光來到駐港部隊,心裏樂滋滋的。可是沒多久,他就對部隊緊張的生活、嚴格的訓練覺得吃不消。
一天晚上,範曉光待大家熟睡後,便偷偷地溜出了宿舍。當蔡任超集合全連戰士在營區外的破草房裏找到範曉光時,他沮喪著臉說:“指導員,你咋處理都行,反正我不幹了。”
蔡任超什麼也沒說,把小範帶回連隊,為他打洗腳水,還吩咐炊事班做了碗熱麵條。
“範曉光,香港是什麼地方啊?”
“是祖國的領土。”
“咱們駐港部隊是幹什麼的?”
“1997年7月1日進駐香港,擔負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防務。”
“是呀,蒙受100多年民族恥辱的香港,即將回歸祖國,‘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將在我們這一代實現。參加駐港部隊,是多麼的光榮啊!”
接著,蔡任超啟發說,咱們駐港部隊的官兵都是百裏挑一的,全國人民期望著我們,不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拿什麼去完成曆史使命啊。
範曉光抬起頭,眼含熱淚,“指導員,我懂了,你看行動吧。”
從此,範曉光摸爬滾打,樣樣走在前。半年後他就成了連隊標兵,兩次受到嘉獎。
在連隊,戰士們一進飯堂,就會聽到小廣播的特別節目:“今天是幾月幾日,距我部進駐香港還有多少天”。每當這時,戰士們就會肅靜下來,心頭不由得產生一種崇高的責任感。
這個小廣播的特別節目,是蔡任超1994策劃開辦的。為了激發戰士的使命感,他把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駐港部隊的題詞彙編在一起,讓戰士抄在筆記本上。他還組織戰士參觀虎門銷煙遺址、沙頭角抗英遺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肩負重任,不辱使命。”蔡任超所在連官兵以駐港部隊為榮,團結奮進,先後被上級評為先進連隊、標兵連隊,在多次比武中奪得第一名。
為了培養戰士良好的文明素質,蔡任超在抓好連隊全國性法律和條令條例學習的同時,開設講座,學習《香港法律讀本》、《香港現行法律選編》、《基本法100問》,引導戰士從點滴做起,增強法律意識和紀律觀念。
到1996年,一到連隊,便會覺得文明新風迎麵而來。戰士軍容整潔,舉止端莊。
駐港部隊的士兵應該是有知識、有文化的新一代。蔡任超覺得應當想辦法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戰士當兵三年,受益一生。
炊事班戰士郭偉華喜歡文學創作。蔡任超便安排他出黑板報,寫廣播稿,並買來《短文精華》、《作品與構思》等書供他學習參考,還請來部隊采訪的創作員、新聞幹事給他輔導。後來,郭偉華有好幾篇文章在報刊上發表了。
五班戰士王慶剛原本性格內向,寡言少語。交談中,蔡任超發現他講故事形象、逼真。他決心利用這個特點增強他的自信心。開故事會那天,他對王慶剛說“上台講個故事怎麼樣?我相信你能行!”
蔡任超帶頭鼓掌。望著指導員那雙殷切的眼睛,小王娓娓講起了故事。從此,小王膽子大了,勁兒足了,訓練成績直線上升,不僅成為連隊的訓練尖子,還被評為“優秀士兵”。
蔡任超給戰士家庭和地方政府寫信300多封,把得來的信息編成“戰士特點愛好”“家鄉發展狀況”“人才需求信息”,然後根據戰士不同類型引導戰士成材。
到1996年5月,連隊75%的戰士參加了各類函授學習,其中45人獲得了結業證書。先後為上級機關和兄弟單位輸送有一技之長的戰士16人,14人被部隊樹為學雷鋒標兵和優秀黨員。
部隊進駐香港,就必須了解香港、熟悉香港。自己是指導員,就要比戰士懂得多一些。於是,蔡任超經常留心香港的情況。
在幾年時間理,他收集整理了香港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人文等各種資料和卡片50多萬字,成了旅裏小有名氣的“香港通”。
1997年2月,在部隊組織的模擬香港道路駕駛培訓班學習一個月,20歲的劉洋已對香港的交通法規、道路特點了然於胸。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這位年輕的汽車兵自信地說:“如果現在就讓我到香港開車,我保證能完成任務!”
在組建完成一年多,還有4個多月就要正式進駐香港的駐港部隊,上至司令員、政委,下到劉洋這樣的普通戰士,每位官兵都清楚地意識到:進駐香港,是黨和國家交給的一項神聖而特殊的使命;抓緊時間了解香港、熟悉香港,做好各方麵的準備,是勝利完成任務的重要保證。
當時,部隊裏處處充滿了“香港氣息”:戰士的書櫃裏,放的是香港基本法、《香港概論》、《香港廉政》等書;圖書館裏最受歡迎、總是有人等著借閱的是《過渡期的香港》、《香港法律18講》一類的書籍;連隊軍政訓練中的“香港法律知識”一項,每個排的成績都在95分以上;基本法、駐軍法的學習心得寫進了戰士們的筆記本,登上了牆報;戰士見麵時說兩句常用的粵語、英語,閑下來時書寫上一幅“一國兩製,港人治港”的條幅;汽車連的營房牆上掛著全套香港交通標誌。
這是一支與香港關係密切的“特殊部隊”。當年53歲的駐港部隊司令員劉鎮武說得好:
在香港駐軍,是“一國兩製”方針的具體體現。駐港部隊的每個人都要熟悉、適應香港社會的實際情況。
為了做到這一點,駐港部隊的各種準備工作做得很多、很細。部隊剛剛開始組建時,就開始培訓汽車兵學習右舵車的駕駛,以適應香港車靠左行、習慣右舵的現實需要。營地還專門修建一個香港道路模擬訓練場,讓戰士們按照香港的交通規則練習駕車。經過一批一批的輪訓,到1997年初,70%的汽車兵已學會了右舵駕駛,熟練掌握了香港的交通規則。
駐港部隊每周都安排基本法、駐軍法的學習、講座。他們請來法律專家和研究香港問題的學者講解那些意義非常的法律條文及香港政治社會情況,認真學習並深切體味自己未來光榮而又特殊的任務。
“為進港做好各方麵的準備”,已成為駐港部隊官兵的共同心聲。1996年底,部隊已開始按照進港後的實際需要,進行模擬生活供應;裝備技術部門檢修軍事裝備器材,做好進駐前的裝備保障;儀仗隊的戰士一次次地反複練習站姿、托槍、端槍、正步,膠鞋、皮鞋磨破了一雙又一雙,他們將向每一位香港同胞展示我軍威武、文明之師的形象。
我們是驕傲的步兵旅,美麗香江向我們招手致意……
雄壯的歌聲在軍營裏回蕩。營區正門前,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199771米的旗杆,提示著香港回歸祖國神聖日子的日益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