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的一天,英軍駐港司令鄧守仁少將首次與我駐香港部隊接觸時,提出參觀士兵駐地的要求。
畢業於英國皇家軍事學院的鄧守仁,在駐香港部隊司令員劉鎮武少將的陪同下,來到“大渡河連”。鄧守仁以軍人獨特的視角審視著士兵的一舉一動。
戰士站有站相,走有走相,著裝整潔,舉止端莊。地上沒有一點痰跡,也難找到一片紙屑。站崗的士兵,兩手中指緊貼下裝的中線,挺胸直立,目不斜視,猶如一尊雕像。
“軍姿本身就是文明,我真想到這個連隊當連長。”鄧守仁對劉鎮武說。
英軍司令的讚許並非恭維,他從這些看似小事的表象中,看到了這個連隊的內在素養。“形象重於生命”,這句駐香港部隊的格言,時時規範著“大渡河連”官兵的行為。他們從小事做起,從點滴養成。
1995年12月3日,連隊20多名即將退伍的老兵集體參觀深圳“世界之窗”。細心的遊客注意到,這些兵吃過麵包,喝完礦泉水,都把紙屑、塑料瓶捏在手裏,找到垃圾箱才扔掉。
文明必然要站在知識的肩膀上。1993年到1993年,“大渡河連”有168人參加法律、寫作、電腦、經濟管理等各類函授學習,人人參加了部隊組織的“軍地兩用人才”的培訓。
“大渡河連”是戰士成才的搖籃,湧現出許多“小專家”、“小明星”、“小秀才”。
1993年從山東沂水縣入伍的戰士於永河,勤奮鑽研書法藝術,先後獲得“北京杯”中華硬筆書法賽優秀獎、湖南“嶽陽樓杯”全國書法賽二等獎。
劉奕良,連隊的“小作家”,曾出版過兩本詩集和報告文學集。
戰士丁洪宏,連隊的“演講家”,兩次在上級組織的演講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在籃球場的一角,戰士們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學習英語、交流粵語,久而久之,球場角成了“英語角”、“粵語角”。
駐香港部隊公開亮相後,“大渡河連”先後接待數千名香港同胞和記者參觀。
一次,一名香港女記者來到“大渡河連”采訪。她問炊事員王普旭:“聽說你們的津貼還不到駐港英軍士兵的零頭,請問是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
王普旭放下菜刀,很有禮貌的回答:“金錢不能衡量人的價值,也不能說明社會製度的好壞,作為一個中國公民,能為自己的祖國盡點義務,我感到十分欣慰。”
女記者對戰士的回答頻頻點頭,“想不到,戰士的心比金子更寶貴!”
來自廣東博羅縣的陳小平,是連隊器械訓練的“尖子”。1996年春節探家,巧遇在香港當老板的舅舅回老家物色經理。他見外甥精明強幹,很有素養,許以30萬港幣的年薪,要他提前退伍,到香港協助經商。
但陳小平鄭重地對舅舅說:“經商機遇隨時存在,可進駐香港履行神聖使命卻千載難逢!”
舅舅帶著遺憾走了,陳小平提前歸隊了。他努力學習、刻苦訓練,在駐香港部隊組織的器械競賽中,雖左腿負傷,仍摘取了銀牌。
艱苦奮鬥作為一種精神,始終是“大渡河連”永不褪色的旗幟。連隊的生活條件比過去有了很大改善,但官兵們艱苦奮鬥的本色沒有丟。衣服破了自己補,工具壞了自己修。
戰士杜來德家住廣東東莞市,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富商。一次,父親給他寄來一筆數目不小的錢。當天,他就花3000元買了一套西裝。
晚上,班裏開班務會,批評教育了小杜。小杜第二天就把西裝和剩餘的錢寄回家裏。戰士徐海峰入伍時,父親給他買了支“英雄”鋼筆。不料,他到深圳花高價將“英雄”換成了“派克”。指導員與他談心,幫助小徐克服攀比心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從此,小徐不與他人比花錢,而是比工作、比學習、比成才,很快加入了團組織。
連隊榮譽室懸掛著一幅17勇士與船工一起冒著敵人槍林彈雨搶渡大渡河的油畫。站在油畫前,官兵們深深懂得“人民是靠山”的道理。
野外訓練,官兵們寧願多走幾公裏,也不從老百姓的蔬菜地穿過;執勤途中,經過老百姓的荔枝園,荔枝伸手可得,沒有一人去摘;部隊搞營建,軍車拉泥土,撒落了一些在大街上,戰士們一一清掃幹淨。
1994年7月,深圳連降暴雨,洪水猛漲,“大渡河連”駐地的排水渠兩處決口,威脅數千群眾的安全。接到搶險命令,官兵們跑步趕到決口處,指導員蔣謨華和12名共產黨員率先跳入水中,手拉手組成人牆。
戰士們趁機投沙包,打木樁,奮戰3個小時,堵住了缺口。一個香港企業的老板目睹了搶險現場,感慨地說:“解放軍進駐香港,我們有安全感!”劉華清視察駐港部隊營區
199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來到駐香港部隊某部營區,檢閱了三軍儀仗隊,觀看部隊官兵射擊、攀登、刺殺、拳術等軍事課目彙報表演。
劉華清還來到連隊宿舍、食堂,仔細詢問官兵們訓練、學習、生活情況。在考察中,劉華清指出:
駐香港部隊組建三年來,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部隊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駐香港部隊要發揚我軍優良傳統,永葆人民軍隊本色,把文明、威武之師的形象樹立在香港和世界人民麵前。
劉華清還抽查了戰士們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學習掌握情況。
當劉華清問官兵們對完成好任務有沒有信心時,大家齊聲回答:“有!”
最後,劉華清高興地為駐香港部隊題詞:
發揚紅軍優良傳統,永葆人民軍隊本色。
11月12日上午,劉華清聽取駐香港部隊工作彙報,並發表重要講話。他說:
駐香港部隊進駐香港,既是執行軍事任務,又是執行政治任務,任務光榮而艱巨。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是為了保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這是完成黨的任務、國家的任務,也是實現鄧小平同誌“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實踐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香港順利回歸祖國,並更加繁榮、穩定,有巨大的戰略意義和政治意義。
劉華清指出:
解放軍要為保證香港順利回歸及祖國和平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駐香港部隊官兵要高標準要求自己,除了執行好進駐任務外,還要善於與香港市民融洽相處,樹立人民解放軍威武、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不辜負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全國人民的重托。
劉華清接著說:
目前駐香港部隊準備工作做得不錯,但明年7月1日開始才是真正登台亮相。進駐香港後,部隊可能會遇到很多預想不到的問題。因此,全體官兵必須增強緊迫感,刻苦訓練,提高技能,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軍事上都打下紮實的功底,進一步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
中央領導的關懷,時刻激勵著駐港部隊官兵。他們的汗水不僅灑在訓練場上,也灑在了支援地方經濟建設的工地和搶險救災的現場。
深圳市區的福田河年久失修。市政府發起治河,駐香港部隊一馬當先。一連幾天,戰士們泡在齊腰深的泥水中苦幹,感動得市民為他們捧上一杯杯白酒驅寒。
工程完工後,部隊認真檢查群眾紀律,發現施工中損壞了兩根竹竿,馬上賠償40元,並交納野炊所用水電費125元。清澈的河水注入大海,把人民軍隊為民造福的美名流傳到香港同胞中間。
曆史凝聚著我們的壯舉,歲月流傳著我們的美名……肩負重托,不辱使命!
這首《駐香港部隊軍歌》伴隨著這支英雄勁旅奔向輝煌的明天。民政部慰問駐香港部隊
1997年1月22日上午,民政部和廣東省委、省政府春節擁軍優屬慰問團,在深圳市舉行大會,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民政部、廣東省、深圳市黨政軍有關方麵負責人和部隊官兵共700多人出席大會。
慰問團團長、民政部部長多吉才讓在慰問大會上講話。他首先代表民政部對駐香港部隊全體官兵表示慰問,同時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暨武警部隊全體官兵,向全國烈軍屬、革命傷殘軍人、複員退伍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致以誠摯的問候。
他在講話中讚揚駐香港部隊十分重視擁政愛民工作,在部隊組建時間不長的情況下,同駐地政府和人民群眾廣泛開展雙擁活動,積極支援駐地經濟建設,贏得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擁戴。
多吉才讓強調說:
要從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全局來看待軍政軍民團結,從講政治的高度切實把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抓緊抓好。
慰問團副團長、廣東省省長盧瑞華,慰問團副團長、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廣州軍區政委史玉孝,駐港部隊司令劉鎮武等也在大會上講話。
會上,慰問團向駐香港部隊贈送了“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匾和慰問品。
1月29日,《人民日報》報道:
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為適應進駐香港後履行防務的需要,公開亮相一年來不斷激發廣大官兵的練兵熱情,努力實現軍事過硬,軍事素質又有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