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華文化始終是維係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
7、台灣同胞不論是台灣省籍,還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國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護台灣同胞一切正當權益。黨和政府各有關部門,包括駐外機構,要加強與台灣同胞的聯係,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關心、照顧他們的利益,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我們歡迎台灣各黨派、各界人士,同我們交換有關兩岸關係與和平統一的意見,也歡迎他們前來參觀、訪問。
8、我們歡迎台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願意接受台灣方麵的邀請前往台灣。可以共商國是,也可以先就某些問題交換意見。中國人的事我們自己辦,不需要借助任何國際場合。
江澤民的講話最後還指出:
我們呼籲所有中國人團結起來,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堅持統一,反對分裂,全力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
0江澤民這一重要講話,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團結兩岸同胞,共同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決心和誠意,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對發展兩岸關係、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汪辜會談”使兩岸關係邁出了曆史性的重要一步,推動了兩岸協商,也帶動了兩岸交流的蓬勃發展。
江澤民的講話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是大陸表明立場、釋放善意的更加明確的言論。
但是,這樣的大好局麵卻遭到了台灣李登輝當局的蓄意破壞。
自李登輝“主政”台灣以來,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形勢便逐步發生逆轉。
李登輝自恃當時台灣擁有的經濟和軍事的實力,自恃有洋人撐腰,挾洋自重。他把大陸中央政府的克製、忍讓,看成是軟弱可欺,以為大陸有求於台灣甚於台灣對大陸的依賴,甚至臆想自己憑借“台灣經濟”這一籌碼,已完全套牢了大陸,在兩岸關係中,他已占了主動,他可以大力推行其“台獨”路線了。
在政治上,李登輝推行所謂的“民主化”,為兩岸的永久分裂製造法理依據;在經濟上,他推行所謂“國際化”,極力遏製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
在軍事上,李登輝大力整軍備戰,企圖為台灣“獨立”積累資本。
在國際上,李登輝推行所謂“拓展國際生存空間”活動,企圖促成台灣事實上的獨立。
在文化上,李登輝推行“文化本土化”,企圖割斷兩岸關係的臍帶。李登輝的倒行逆施,暴露了他假統真獨的真麵目。
1995年,李登輝以私人訪美為借口,在國際上進行“台獨”分裂活動,使兩岸關係陷入了危機。
1995年5月2日,美國眾議院以396票對0票,5月9日參議院又以97票對1票的優勢,通過李登輝訪美決議案。
雖然這是對美國政府沒有約束力的決議案,但到5月20日晚,台灣當局從美國得來消息:
克林頓政府迫於國會壓力,改弦更張,改變當初不允許李登輝訪美的承諾,允許李登輝訪問美國。
5月22日,此前幾天還信誓旦旦不允許李登輝訪美的美國政府正式對外宣布:美國允許李登輝6月到美國進行“私人訪問”。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錢其琛,在其後來著的《外交十記》中寫道:
1995年6月7日,克裏斯托弗致信給我,在信中稱,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以絕對多數通過了要求允許李登輝訪美的議案,在此情形下,“總統的考慮是采取先發製人的行動,以防止通過可能會使美台關係看起來具有官方性質的有約束力的立法”。
這當然隻是強辯之辭。美國國會通過的所謂“決議”隻是意向性的,而給不給入境簽證是行政當局的權力。克裏斯托弗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有了兩種說法,隻能解釋為美方言而無信。
當年,李登輝正在為競選台灣第一屆所謂“直選總統”而造勢,不惜重金聘請美國卡西迪公關公司為其遊說美國國會議員,以期博得美國對其政治上的支持。
支持台灣當局,推行“以台製華”,本來就是美國曆屆政府的既定政策,隻不過會在不同曆史背景下表現出形式和力度上的不同。
從國際大背景來看,冷戰結束後,西方學術界就有人認為,中美間的戰略紐帶因蘇聯東歐集團的瓦解而不複存在。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將取代蘇聯,成為美國的對手,因此主張盡早對中國進行戰略遏製。
著名的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有一位叫西格爾的研究員,即以炮製“中國威脅論”而聞名。他在1995年初發表文章,明確提出了“以台灣牽製中國”的主張,說什麼“人權”問題、最惠國待遇問題都不能有效地牽製中國,唯獨台灣問題“最能刺痛中國的神經”。
在國際上反華勢力的推動下,美政府此時也想測試一下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
當然,台灣的金錢攻勢也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據美國報刊透露,台每年都要在美國公關公司身上花費數以百萬計的美元。1994年,台灣就曾與美國卡西迪公關公司簽訂了為期3年、費用高達450萬美元的合同,專門為促成李登輝訪美進行公關遊說。
同時,台灣不惜巨資,經常邀請美各級政府官員、國會議員和議員助手赴台訪問,又不斷向美有影響的智囊機構、大學和研究機構提供巨額資助,以影響美國的輿論和上層決策。1994年,台灣方麵又以李登輝的名義,分兩次向康奈爾大學捐款450萬美元。
台灣大把花的,實際上都是“買路錢”,目的就是讓李登輝訪美能夠成行……
美國人綠燈一開,李登輝和台灣當局就大喜過望。台“外交部”當時稱:
李“總統”訪美彰顯了“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李登輝本人得到消息後表示,這是一件“好消息”,稱“他個人訪美是小事,但重要的是象征意義。”
對於“立委”陳宏昌等人提出的“訪美可能會激怒中共,進而破壞兩岸關係”的說法。“行政院陸委會”發言人稱:“李總統”訪美與兩岸關係無關,並荒謬地認為“新聞界不要炒作,兩岸關係就不會受到影響”。
1995年6月7日,李登輝踏上美國國土。當天,李登輝到達美國西部海濱城市洛杉磯。
一到洛杉磯,李登輝就接見了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白樂琦、洛杉磯市長雷登、美國前駐華大使李潔明、加州州長代表、加州商務廳長萊特等人,並與加州參議院議長洛克耶共進晚餐。
隨即,李登輝到達錫拉丘茲市。在那裏,會晤了該市市長,還有美國國會議員赫爾姆斯、穆考斯基、達馬托等,這些國會議員都是重量級的親台分子。
此外,李登輝還同“美台經濟協會”會長辦大衛及其他美國商界重要人物進行了座談。
與此同時,35名美國國會議員也對李登輝此行表示問候。
6月8日,李登輝一行抵達位於美國東部的康奈爾大學所在地紐約州伊薩卡。
李登輝這次訪美的重頭戲是在康奈爾大學的“歐林講座”發表演講。李登輝對此次演講非常重視,不僅在飛機上還對演講稿“句斟字酌”,而且,臨到演講前還做了改動。
9日下午,李登輝在康奈爾大學校長的陪同下,開始了海外輿論後來評之為“‘獨’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講,即《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在演講中,李登輝不忘記如何突破“國際生存空間”,開展務實外交,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
李登輝狂妄地講道:
有人說我們不可能打破外交上的孤立,但是我們會盡力“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戰”!
本人確信,這個世界終將了解,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一個友善且具實力的發展夥伴。
李登輝對中國大陸是趾高氣揚,傲慢無理,對美國卻低三下四,感恩流涕,奴顏媚骨。他在講演中回顧了台灣與美國之間“緊密的傳統情誼”,說什麼“中華民國遷台初期,美國對我們的經濟發展多方援助,極具貢獻。我們不會忘記這一份‘雪中送炭’的溫暖,也因此對美國有一份特別的感情。”
李登輝還鼓吹台灣“已經落實了主權在民的理想”。他自詡道:
在“經濟奇跡”之外,塑造了成功的“政治奇跡”。台灣將進一步博取國際間的同情與支持,進一步以經貿關係為主要紐帶,與世界各國建立實質“外交”關係。
李登輝還不滿地表示:
由於“中華民國”未能獲得國際社會應有的“外交”承認,“台灣經濟在國際上的重大意義,也因此而被低估”;希望國際上對台灣“即便是在非官方活動範疇內的表現”,也要予以重視。
在談及兩岸關係時,李登輝不僅沒有反省台灣當局大搞“台獨”的行徑,反而誣稱大陸“拒不承諾放棄對台用武,是對‘中華民國’立國精神的漠視和歪曲,隻會加深兩岸猜忌,阻撓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