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李登輝拋出的“兩國論”在美國引起一場震動之時,美國朝野從7月13日開始幾乎口徑一致地批評李登輝的“兩國論”,就連長期以來親台的國會議員,亦炮轟李登輝的不當言論。

美國政府對李登輝的言論十分不滿,李登輝發表如此對大陸深具挑釁性談話時,台灣竟未事先知會美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魯賓7月中旬在記者會中,屢次語氣婉轉的表達對台灣的不滿,並且曾清楚表示,台灣事先未知會美國。

很明顯,魯賓的談話旨在向中國表態,表示美國並未默許李登輝在此時發表“兩國論”。

魯賓兩度重申:

美國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再次表明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

在談到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時,魯賓表示這項政策的根據是美國的國家利益。魯賓表示,美國鼓勵兩岸麵對麵溝通化解誤會,而李登輝的講話對兩岸對話沒有好處。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7月1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也表達了美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當有記者問到美國對台灣當局“領導人”最近發表所謂兩岸關係是“國與國”關係的言論有何評論時,他說,美國對台灣的政策“沒有改變”,“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是長期一貫、眾所周知的”。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美國政府官員私下對於李登輝擾亂兩岸及美中既有關係表示憤怒,他們在公開評論中強調致力於一個中國政策,官員們擔心,中國領導人會因李登輝的“兩國論”,而怪罪於作為台灣的主要武器供應者的美國,一位官員說,“我們希望中國人會看出,李登輝的言論與美國無關”。

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透露,克林頓政府7月初策劃,待中國領導人8月舉行北戴河會議後,迅速與中國達成加入世貿協議,若沒有李登輝的攪局,美國成功的機會是50%,但李的“兩國論”使得美國的計劃可能落空。

經過1995年夏天和1996年春天的台海危機後,美國不願見到海峽走向戰爭邊緣的險局重演,基本上在“維持現狀,保持安定”的大前提下,美國不希望再動用武力,一切的努力在降低當時兩岸的緊張局勢。而李登輝的“兩國論”對兩岸關係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從而影響到美國的利益,這是美國所不樂意看到的。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的發起人、前美國總統尼克鬆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尖銳地批評李登輝的“兩國論”。

基辛格說,李登輝放棄一個中國的立場是“極度魯莽及挑釁”。基辛格認為,現在就看被夾在其中的華盛頓當局如何修複“兩國論”所造成的傷害。無論如何,美國絕不能讓台灣議題在選舉中成為焦點,更不能讓台灣不知自我節製,否則未來對美國不利。

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公開批評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以及未在事前與美方谘商,蘭普頓表示,台北“揚棄”一個中國原則的做法使兩岸情勢複雜化,為美國外交帶來問題,“不是對待朋友之道”。

一向支持台灣的美國資深參議員托裏西尼,7月14日公開批評李登輝宣示的“兩國論”,認為這種政策改變無異“冒了自我孤立的風險”。他希望台灣重新考慮這種“挑釁”之舉,否則連他們這種“台灣之友”也不得不重新衡量是否要支持《強化台灣安全法案》。

這是自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以來,美國政界所發出“最嚴厲批評”的一位人士。

托裏西尼特別表示,他一直是台灣的友人,是和赫爾姆斯參議員共同提出“強化台灣安全法案”的提案人,主張美國在必要情況下對台提供導彈防禦,然而他認為李登輝的“兩國論”則令人“感到緊張與失望”。他說,我覺得那些話是沒有必要也無助益的。

這位直言的參議員又說:

目前可不是美國對台灣該項宣示給予同情的時候,台灣多年來得以依靠美國友誼與安全關係,如今它宣示一項政策轉變卻不曾與美方商量一下,而且還是以一種顯得挑釁的方式為之,美國怎能不感到失望!

這位參議員還表示,他之所以支持強化台灣的防禦能力,乃是由於中國大陸部署了先進導彈對著台灣,然而,如果這是來自台灣,“我認為連我們這些與台灣關係密切的友人也要重新評估了!”

7月18日,克林頓主動給江澤民打電話針對李登輝“兩國論”引發的台海緊張局勢,重申美國政府對“一個中國”的政策的堅定承諾。

克林頓強調:

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沒有改變,中方完全可以相信我在這一問題所發表的曆次談話。

7月20日,克林頓再次表示,他已在熱線通話中對江澤民說,美國強烈支持“一個中國”的政策,強烈支持台海兩岸進行對話。

克林頓說:

我相信美國確認支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並鼓勵台灣也支持這一政策的舉動,以及“海峽雙方”過去進行對話的框架,將有助於緩解緊張局勢,所以我認為這是一次非常積極的通話,正麵的意義遠大於負麵,基本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

克林頓透露,他在與江澤民的談話中也重申了美國對《與台灣關係法》的承諾,並強調美國“將嚴肅對待任何阻撓和平對話的行為”。

克林頓在7月22日白宮記者會上談及台灣問題時,首次提到中國願意像對香港那樣處理兩岸統一問題,顯示美國從行動上到口頭上支持“一國兩製”,對台灣回到一個中國立場上已形成壓力。克林頓表示中國會用長遠的眼光看統一問題,也明了台灣存有不同製度,也願意找方法配合,就像他們對香港那樣,而且可能更進一步。

這是有史以來美國政府第一次在台灣問題上提到香港,可視為對“一國兩製”間接肯定。

有專家認為,美國過去口頭不說,但行動上已表示支持“一國兩製”,如今口頭上也提及,更表示美國認為中國大陸提出的在“一國兩製”架構下並未委屈台灣,台灣拒絕談判的理由已不存在,如果台灣不談就是台灣的錯,這是台灣可能要麵臨的壓力。

美國的主要媒體紛紛發表文章批評李登輝的“兩國論”。

《時代》周刊批評說:

李登輝懂得點燃政治戰火的技巧,他喜歡未經審慎考量隨興發言,在此同時,李登輝也是一位知道如何與中國進行“高危險”政治遊戲的精明政治人物,他清楚了解兩岸與美國微妙的三角關係,由此即使是最細微的言詞或動作都有可能造成軍事衝突。

文章以1995年李登輝到母校康奈爾大學訪問,結果導致中美關係陷入低潮。現在李登輝發表“兩國論”,放棄過去30年來的“一個中國”政策,又為美國、中國大陸和台灣複雜的三角關係帶來另一股“寒流”,所造成的影響勢必十分深遠。

《新聞周刊》和《華盛頓郵報》引述華盛頓大學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的話說:

李登輝的“兩國論”是一項具挑釁且危險的舉動,引發的後果將很嚴重。

《紐約時報》和《芝加哥論壇報》都發表了社論,說明美國輿論對這一事件的擔心。後者還打出了《在台灣問題上玩火》的標題,兩篇社論都責備李登輝“不必要”在當前中美關係低潮時“觸怒北京”。

兩篇社論都認為,一個中國而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從尼克鬆總統為中美建立正常關係時起就為華盛頓當局所堅持的。這一定位的優點是“它讓台灣和大陸能作為分立的政治實體和平共處”,因此對李登輝的新“定位”不表讚同。

《紐約時報》說,李登輝“兩國論”不但對美國既定的海峽兩岸關係方針的挑戰,“實際也強調了台灣的獨立”,並且說李登輝一定清楚,“他的聲明是會觸怒大陸的中國人的”。

《紐約時報》7月23日再次發表社論,批評李登輝發言不夠謹慎,徒使兩岸緊張情勢升高。這是《紐約時報》第二次針對“兩國論”發表社論。

美國主流媒體如此一致地對李登輝的言論提出批評,在李登輝台灣“當政”以來還是首次。

據接近美高層的消息人士透露,克林頓政府的勸說如不能促使李登輝放棄“兩國論”的主張,美國將考慮采取一係列懲罰措施。

《華盛頓時報》7月21日在頭版以橫跨全頁的位置報道,“美國考慮切斷對台灣的軍援”。

《華盛頓時報》引述美國官員的話說,美國有此考慮,以表達對台北“兩國論”的不悅。

《時報周刊》亦報道說,一位美高級官員證實,五角大樓鑒於最近的情勢,取消了前往台北訪問的軍事代表團,這個團由美彈道導彈防禦組織、參謀長聯席會議及國防部長辦公室的官員組成,目的在和台灣討論空防合作及對付中國大陸日增的短程導彈部隊的威脅。

克林頓總統7月21日證實,美國政府推遲了派遣軍事代表團訪問台灣的計劃,理由是避免刺激海峽兩岸任何一方,並造成可以武力解決問題的印象。

克林頓還指出,海峽兩岸武裝衝突的後果嚴重得“不可想象”。他重申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表示中國大陸如對台灣動武,將引起美國“最嚴重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