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馮白駒和王文明帶領下,建立了母瑞山革命根據地。他們在深山老林裏,與敵人展開了長期的反圍剿鬥爭,吃野菜、穿樹皮,堅持戰鬥。

革命者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下,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戰鬥意誌,保存了海南紅軍革命的火種。

1928年3月,國民黨蔡廷鍇師,抵瓊“圍剿”瓊崖革命,瓊崖軍民奮起反擊。但是,最終因敵強我弱,反圍剿受挫。

在同年的冬天,瓊崖蘇維埃政府主席王文明,率部轉移到母瑞山,開辟革命根據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種。

1929年6月,紅軍獨立團在此成立。

1930年4月,中共瓊崖“四大”,在母瑞山革命根據地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做出了發動“紅五月軍事攻勢”等重要決議。

同年8月,紅軍獨立師在母瑞山成立。同月,瓊崖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母瑞山召開,成立第二屆瓊崖蘇維埃政府。

1932年7月,國民黨廣東政府警衛旅陳漢光部,到瓊“圍剿”瓊崖革命根據地。瓊崖軍民英勇抵抗,但因敵我力量懸殊,反圍剿失敗。

隨後,馮白駒率中共瓊崖黨政軍領導機關和警衛部隊100多人,在母瑞山惡劣的環境下,與敵周旋,最後僅剩下25名英雄。英雄們胸懷崇高的革命理想,過著野人般的生活。

在堅持了8個多月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後,於1933年4月成功突圍,第二次保存了革命火種。

母瑞山在瓊崖革命23年紅旗不倒,堪稱是瓊崖革命的搖籃。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保持和發揚黨的先進性,學習革命先烈寶貴精神。在2009年6月26日下午,海南省政務服務中心全體工作人員約200人,來到了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參觀學習。

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建在海南省定安縣南部的中瑞農場,在原紅軍操場司令台遺址上建設。其占地20畝,總投資230萬元。

在園中央,建有馮白駒將軍和瓊崖革命主要奠基人王文明主席兩人的35米高的銅像。

園中建有陳列館、接待室、值班室、題詞亭、湖中亭、假山池、兩座石獅子、大門、圍牆、停車場等,總建築麵積53946平方米。

主體建築麵積68946平方米的兩層樓陳列館,陳列了海南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4個階段的革命鬥爭史料及珍貴文物,包括瓊縱戰士使用過的各種生活用品、工作用品、武器、旗幟、印章、曆史照片等。

在26日下午,省政務中心全體工作人員在機關黨委書記袁秀梅的帶領下,首先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默哀。

全體黨員在紀念碑前,重溫莊嚴的入黨誓詞。同時,23名優秀共產黨員,也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獲得了表彰。

在參觀母瑞山革命陳列館時,人們不禁感慨:

一麵旗幟,一個糧鬥,一杆步槍,無不記述著一段令人慨歎不已的革命史實,珍藏著一種可歌可泣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國營中瑞農場會議室,紀念園的工作人員講述了那段難忘的革命曆史:

吃野菜、穿樹皮,艱苦的生存環境下,革命先烈憑著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戰鬥意誌,保存了海南紅軍革命火種,使星星之火變成摧毀腐朽政權的衝天烈焰。

工作人員董孟清激動的說:“今天的和平真是來之不易,她是革命烈士用生命、用鮮血、用智慧換來的,我們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始終保持充足的幹勁,做好本職工作。”

省政務中心主任袁秀梅表示:

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讓全體工作人員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這次參觀,海南省政務中心所有工作人員,都被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所感動了。

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要繼承革命先輩的遺誌,讓母瑞山的革命之火代代相傳。

參觀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到北京看毛主席,到天津看周總理。”這是流行於旅行社的一句導遊用語。

意思是說,到首都旅遊,都要去瞻仰毛主席紀念堂;而到天津旅遊,一定要到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領略周恩來、鄧穎超的偉人風采,否則將是一大遺憾。

導遊們在向遊客說起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時說:

要帶足手絹,聽一流講解,享受星級服務。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建成開放以來,迅速成為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瞻仰緬懷這位世界偉人的重要場所,也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全國性示範基地。

參觀時,人們都會被兩位偉人的崇高品質和精神風範,感動得流淚而擦濕手絹。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擁有一支優秀的講解員隊伍。講解員們說,在工作中,每天都在接受偉人精神的熏陶。講解時,觀眾受感染,自己受教育。每講解一次,都會受到一次心靈和精神的震撼。

多年來,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開展了接待禮儀培訓、使用文明用語、文明督導等活動,采取了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輪椅、設立觀眾小藥箱等多項服務措施,並派講解人員赴北京、江西、陝西、湖南等地學習。

講解人員水平不斷地提高,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一致稱讚。

2004年底,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與河北區興華小學聯合,在該校設立了“周恩來、鄧穎超紀念展室”,將“為了中華之崛起——周恩來、鄧穎超青年時代”主題展覽,在此長期展出。

把“分館”建在小學校,讓孩子們從小了解和學習周爺爺、鄧奶奶不平凡的一生。這也是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在新形勢下,針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而不斷進行的嚐試之一。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還走出館區大院,深入居民社區,積極占領社區這個精神文明建設和未成年人教育的陣地,受到居民的熱烈歡迎。

在2004年7月26日上午,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展演小分隊,冒雨來到了天津河西區天塔街社區,將《為了中華之崛起——周恩來鄧穎超青年時代業績展》、《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展》等展覽,辦到了社區花園和活動室。

同時,小分隊還將紀念館挖掘整理的文物小故事“一張珍貴的照片”、“周恩來最後的日子”、“鄧穎超的小棉襖”等,以演講配幻燈的形式,在展覽現場表演,受到社區居民的熱烈歡迎。

有的居民從7時就來到現場等待。雖然天一直下著雨,但是在當天的上午,仍然先後有100餘名老年人和少年兒童,觀看了展覽,聆聽了演講。

許多居民,特別是小朋友們,為不出社區而觀看到高品位的展覽和演講,都表示由衷地感謝。

一位老先生在參觀後,被紀念館同誌的展演活動深深地打動了。隨即,這位老先生回到家裏,把他珍藏了32年的一幀照片,周恩來總理在1972年,陪同幾內亞外賓來天津,看望在天津治病的西哈努克親王時的合影,捐贈給了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紀念館負責人說,這幀照片非常珍貴。這是周恩來在天津留下的最後一張照片,對豐富紀念館館藏以及進行周恩來的史料研究,都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走出館區大院,讓展覽走向學校、軍營和社區,並辦到全國各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在建館以來,接受捐贈的實物、文獻、圖片達1500多件,其中不乏文物珍品。

人們紛紛以向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捐獻文物這種方式,表達對偉人周恩來的殷殷思念之情。這些文物,極大地豐富了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的陳列展覽,其中一些還創下了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之最”。

首先是年代最久的文物。一是在1914年,南開學校創建“敬業樂群會”時的徽章,是由南開大學教授梁吉生捐贈的;二是周恩來在日本求學時期的肖像畫,該畫是在1918年,日本著名雕刻家保田龍門所畫,由保田龍門的長子保田春彥捐贈。

其次是體積最大的文物,即中國民航總局捐贈的周恩來伊爾-14專機。

這架專機是在1957年8月,由蘇聯政府贈送給周恩來的。

周恩來乘該機,飛遍祖國各地,並赴朝鮮、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周邊國家訪問。它是新中國建立初期,內政外交的許多重要曆史的“見證者”。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在被中宣部、人事部、文化部、民政部,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後,紀念館工作人員更加積極地創新思路,拓展教育功能,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作用,讓偉人的光芒永遠照耀著人們不斷前進。

參觀地道戰遺址的教育

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是中宣部2001年公布的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紀念館位於順義區東北燕山餘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裏。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1979年被北京市定為市級重點保護單位,1993年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焦莊戶地道始建於抗日戰爭時期,連接龍灣屯、大北務等5個村莊,全長12公裏。在戰爭年代,焦莊戶村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過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焦莊戶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開展地道戰鬥爭,是從1943年春開始的,當時隻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洞隻能藏一兩個人或存放一些糧食等物品。一旦被敵人發現,就隻有束手被擒。

為了同敵人進行長期不懈地鬥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把單個隱蔽洞連接起來,並在地道內安裝上翻板、陷阱、單人掩體和暗堡等戰鬥設施,以及10多處休息室和指揮所,供民兵和群眾,能較長時間在地道內進行戰鬥和生活。

到1946年,全村共挖了12公裏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鬥型地道網絡。

焦莊戶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利用地道、地雷,同敵人進行英勇頑強的鬥爭。

從1943年到1948年,共戰鬥150餘次,擊斃擊傷敵人130多人,俘虜敵人100多人,擊毀敵軍車一輛,繳獲槍支100多支,子彈3500多發和敵電台一部。

由於戰績卓著,順義縣人民政府於1947年10月,授予焦莊戶“人民第一堡壘”錦旗,並把它插在18米高的民兵指揮瞭望樓頂上。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莊戶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敵人進行英勇鬥爭的曆史畫麵。

談起地道戰,大家自然會聯想起電影《地道戰》裏的情景。但是,如果能到實地看看,感受一下,想必感覺會大不一樣。

2007年6月的一天,順義區的一所中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參觀。

7時30分,大家準時在校門集合上車。在去往焦莊戶的路上,大家都顯得十分的興奮。

借著曾經看過電影《地道戰》的情景,大家紛紛猜測著地道的模樣和當年八路軍打鬼子的情形。

9時左右,同學們來到了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一到紀念館,就看到門口佇立著一個巨大的雕塑,雕塑以兵民合力抗擊日本侵略者為主題,刻畫了八路軍戰士和當地人民,利用地道戰和地雷戰等形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情形。

雕塑上還雕刻著毛澤東的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