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兵民是勝利之本
走進紀念館,工作人員向同學們介紹了焦莊戶人民當年利用地道戰,抗擊鬼子的事跡和焦莊戶地道戰對冀東根據地的重要意義。
在參觀紀念館圖片展覽的過程中,同學的心情既沉重又激動:沉重的是看到日本鬼子殘害我同胞的情景,一樁樁慘案,一幕幕慘境,慘不忍睹,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令人發指。
激動的是,在黨的領導下,當地人民不屈不撓,堅決抗擊侵略者的頑強精神。
在參觀過程中,大家記住了一個人,他就是焦莊戶村的第一任黨委書記、村長馬福,正是他首先想出了用地洞儲藏糧食和打擊敵人的辦法。
1943年,村黨支部發動全村群眾,先設計,後施工,開始了改造地道的工程。
大夥齊心協力,很快修好了地道,還掏了瞭望孔、射擊孔,建成“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村連村,戶連戶,地道連成片,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頑強地鬥爭。
隨後,同學們參觀了地道遺址,在那狹窄曲折而又隱蔽的地道裏,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
現在供參觀的地道戰遺址,還保留著800多米,地道內有休息室和指揮所,有單人掩體、陷阱、碾盤和廟台暗堡等戰鬥設施。
同時,還有水缸、炕洞、牆櫃、鍋台、豬圈、柴棚、驢槽等,較隱蔽的出入口和瞭望樓。
在參觀後,同學們禁不住由衷地欽佩焦莊戶廣大人民的智慧和頑強的鬥爭精神。
通過這次參觀,同學們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的同學還表示,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地學習,將來為建設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觀好八連展覽館的感言
“南京路上好八連”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始終是全軍和全國人民學習的典範。
“南京路上好八連”事跡展覽館,位於大場鎮滬太路3100號、上海警備區馬橋營房內。
該館建於1963年4月25日,1994、2003年分別被命名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該展覽館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南京路上好八連”原是一個極為普通的連隊。那還是在1947年8月6日,在山東萊陽城西水頭溝的小園村,華東軍區特務團把招來的幾十個膠東農民子弟編在一起,組成了該團的四大隊輜重連。
不久,連隊改番號為華東軍區警衛旅特務團一營一連。1949年6月,該連隊進駐上海南京路執勤後,一連被編為三營八連。
自從跨進南京路後,八連便不再是一個普通的連隊了。
毛澤東曾把中國共產黨主政,比作“進京趕考”。在全國解放之初,最複雜的“考場”就是上海,而上海最複雜的“考場”當屬“南京路”。
解放軍開進上海後,國民黨布下的反動殘餘,采取“腐蝕拉攏加破壞暗殺”策略進行抵抗,並四處揚言:上海是個大染缸,你共產黨解放軍紅著進來,要黑著出去。
八連那些在窮苦中長大、從槍林彈雨中走來的戰士們,都是十分純樸的年輕人。
初進南京路時,戰士們連自來水都不會用,守著抽水馬桶,還到處找廁所。按一下電燈開關,會被燈泡突然發出的光,嚇一大跳。
但是,時間一長,情況便悄悄發生了變化:有的戰士看到路邊行人穿著那麼時髦,男女挽手臂進出舞廳、影院,就有點羨慕了;當一些裝扮妖豔、渾身噴著香氣的女子,向他們拋媚眼、丟手絹時,有的戰士也禁不住朝她們多看幾眼。
連隊也開始出現一些反常的現象:有人一次花幾塊錢,到國際飯店去開“洋葷”;有的不惜錢,到高級理發廳理發;有人不抽老煙葉子了,去買一塊多錢一包的雪茄;還有個別戰士花光津貼費,還要借錢逛“大世界”。
對於出現的這些情況,連隊的首任指導員張成誌,頭腦十分清醒。在一次黨支部會上,張成誌指出:“南京路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們要讓全連保持高度的警覺性,絕不能打敗仗。”
隨即,張成誌組織全連戰士,一遍又一遍地學習領會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
之後,官兵們的思想回到了正常地軌道。他們自製針線包,衣服破了,縫縫補補再穿;用破布麻繩打草鞋,穿在腳上,行走在南京路上;扛著鐵鍬、推著糞車,步行到10公裏遠的郊區,開荒種菜;開展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一塊布等競賽活動。
官兵們豪邁地叫出了這樣口號:
革命戰士穿草鞋,香風臭氣腳下踩!
一分錢的故事,草鞋、針線包,數不清的平凡故事,後來被一個有心人一一記在筆記本上,最後升華成了影響幾代人的大文章。這個人就是呂興臣。
呂興臣當時在團機關任俱樂部主任,同時還兼任報社通訊員。他時常挎著照相機,深入到幾個連隊裏采訪。
呂興臣把駐守在南京路上的幾個連隊,比來比去,他總覺得八連的訓練成績比較突出,完成任務也比較出色。
一天,呂興臣對第二任八連指導員劉仁福說:“你能給我介紹幾個動人的故事嗎?”
劉仁福搖了搖頭,說道:“沒有什麼事,你不用報道。”
一聽這話,呂興臣有點不樂意了,他把照相機往桌上一放。這時,忽然從包裏掉落了一分錢。
劉仁福看到那一分錢,平靜地說:“我們八連就有那一分錢的故事。”
隨後,劉仁福就講了一分錢的故事……
1957年,呂興臣前後花了一個來月的時間,寫出了一篇通訊,送到了《解放日報》社。
該報總編魏克明,在看到稿子後,眼前突然一亮:敵人不是曾預言上海是個黑色大染缸,現在10年下來了,八連紅旗不到,宣傳出去一定會產生很好的政治影響。隨即,《解放日報》以《身居鬧市一塵不染人們稱讚他們“南京路上好八連”》為題,率先報道了好八連的事跡。文章在《解放日報》刊出後,引起社會上的極大反響。
在1958年3月23日,《解放軍報》以同樣標題,刊出呂興臣的報道。此後,呂興臣又在《解放日報》發表了《針線包》、《行軍鍋》和《一分錢》等一係列講述好八連官兵優良作風的小故事。
1959年2月,《解放日報》總編魏克明,建議把好八連的事跡寫成一篇大通訊,用“艱苦奮鬥”這根主線統領全文。
呂興臣寫出17萬字的初稿,幾經修改後,《解放日報》在1959年7月23日的頭版頭條,以8500字的篇幅,發表了題為《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長篇通訊,同時還刊發了社論。
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八連事跡時,上海警備區首長,也開始高度重視對八連這一典型的培養和宣傳工作。
第三野戰軍赫赫有名的虎將王必成,時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上海警備區司令員。
王必成在警備區黨委會上指出:“學習八連精神意義重大,要爭取讓八連的精神在全軍、全國發揚起來。”
王必成還數次到八連看望勉勵官兵,並經常向有關部門詢問對八連培養和宣傳工作的進展情況。
1963年初,南京軍區黨委把八連作為重大典型,上報到解放軍總政治部。總政治部主任肖華,在看了八連的材料後,又對八連的具體情況,作了進一步地了解。
隨後,總政治部決定把八連作為保持艱苦奮鬥革命本色的一麵紅旗,樹立起來。
一個多月後,《解放軍報》用4個整版的篇幅,宣傳了八連的事跡,並同時發表了《務必保持艱苦奮鬥作風》的社論。隨後,《解放軍報》又陸續對八連做深入宣傳。
1963年4月12日,周恩來接見了八連指導員劉仁福。周恩來勉勵劉仁福說:
八連的工作做得很好。希望八連的同誌好好聽毛主席的話,學毛主席著作,照毛主席建軍路線建設連隊,繼承和發揚我黨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
1963年4月25日,國防部授予八連“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從此,好八連成了全國人民學習的典範。
風雨征程,幾十年過去了,好八連這麵鮮豔的旗幟,如同東方明珠、世紀大道一樣,被上海人民視為這座城市的驕傲。
虹橋路派出所民警王興東說:“我是聽著好八連的故事長大的,我和妻子都希望長在‘蜜罐’裏的女兒,從小也知道好八連的故事。”
2007年4月5日,對王興東一家來說,是個“圓夢”的日子。王興東與妻子一直盼望能帶著剛懂事的女兒到八連看看,讓她親身感受一下八連的戰士怎樣出操,怎樣吃飯,怎樣學習和訓練。
當小妍婷邁進一塵不染的好八連,她感覺一切都是那樣的新奇。妍婷趴在爸爸媽媽的耳邊說:“我喜歡好八連的叔叔們。”
如果說7歲的妍婷還隻是喜歡八連的話,那麼,廈門路小學“小八連中隊”的隊員們,卻早就照著八連叔叔們的樣子,開始了實際行動。
“小八連中隊”定期到南京路回收廢電池,還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
節約能源,護綠色,爭做環保小衛士;學做家務,愛勞動,爭做家長小幫手;省下零錢,獻愛心,爭做社會小使者;努力求知,練本領,爭做學習小先鋒。
在上海各界,學習好八連的熱潮從未間斷。翻開市民公約,裏麵有“學習好八連”的條文;反映好八連事跡的課文,被收入小學生德育教材。……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好八連事跡展覽館,每年都會迎來數以萬計的參觀者。
每逢節假日,來八連過“軍營一日”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劉銳特地從哈爾濱趕到了上海,專程看望被他稱為“天下第一連”的八連。
劉銳在留言簿上這樣寫道:
八連是上海的八連,八連是全國的八連,八連是一株不老的常青樹。
好八連精神屬於我們這個民族,屬於我們這個時代。好八連的勤儉節約,助人為樂,艱苦奮鬥的作風,將在中華的大地上,照亮億萬人民的精神世界,激勵人們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積極的貢獻。
為沙家浜革命精神樹豐碑
2007年4月的一天,位於太湖西南岸雉城鎮的古城中學黨總支,組織全體在職黨員教師,赴江蘇常熟沙家浜革命曆史博物館,重溫曆史,感受沙家浜的革命精神。
沙家浜革命曆史博物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青青蘆葦蕩,抗日舊戰場,沙家浜過去的一切,現在成為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人們耳熟能詳的傳奇故事《沙家浜》,就誕生在江蘇常熟煙波浩渺的陽澄湖上。
在沙家浜革命曆史紀念館裏,懷舊的人們可以追尋到阿慶嫂、郭建光、沙奶奶……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