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雷戰精神永存

趙疃是膠東的一個普通村莊,因為地雷戰,它成了一個世界軍事史上的著名戰場。

膾炙人口的影片《地雷戰》中的趙虎,表現的就是趙疃莊的老民兵趙守福的英雄事跡。

趙守福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趙疃民兵巧布地雷陣、打得鬼子魂飛膽喪的故事,卻並未被曆史所塵封起來。

趙月萍和趙曉丹,都是海陽市行村小學的學生,她們對《地雷戰》這部老片子非常熟悉。

她們說,趙守福、於化虎等一批老民兵是抗日的英雄,他們展示了中國人的風骨。

校長於民安說,我們不會讓這段曆史悄悄地逝去,而要竭力地完整地將這部獨立的“紀錄片檔案”保留下來。

於民安和老師們,還新編了一本講述革命傳統的教材,這本教材都是圍繞著有關地雷戰的故事編寫而成的。

學校裏缺錢,他們就用打印機打出來再裝訂,他們要讓孩子們係統地接受一次革命傳統教育。

在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的時候,村裏搞了一次實戰表演,老民兵趙新瑞帶著兒子、孫子一起示範了埋雷。

趙新瑞說:“教後人這些東西,不單單是為了傳授一種技術,更是為了讓他們不忘中國人不屈抗戰的光輝歲月。”

趙新瑞是一等爆炸模範。他走路時,需要拄拐。但他還是堅持領著來訪者,村前村後地走一遭,去看山棗埠、月牙橋、村南丁字街、村北十字街等一些現存地雷戰遺跡的地方。

在趙新瑞的指引下,來訪者看到了原貌尚存的牆壁上留有的當年地雷的炸痕。

一位叫趙全亭的村民說,他出生那年,正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他很仰慕趙守福、於化虎、孫玉敏這些出自膠東的全國民兵英雄。

趙全亭也常會領著年輕人,去那些地雷戰遺址轉轉,讓自己和大家都銘記那段曆史。

海陽市為此專門建立了“地雷戰紀念館”。在這個紀念館剛開館不久,就有人前來參觀了。

原海陽市博物館館長王誌文說:“用一種獨特的作戰方式,讓日本侵略者領略到了中國人的厲害,這就是地雷戰創造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令人歎服的奇跡。”

地雷戰紀念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那段崢嶸歲月,激發起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的自豪感。

參觀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

在2007年4月的一天,南通大學的師生代表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了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深切緬懷為黨和國家的和平和解放事業,做出犧牲的革命英烈,並向英烈們敬獻了花籃。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南京軍區青年官兵傳統教育基地。

作為革命老區,海安見證了那個群情激昂、戰火紛飛的年代,見證了先烈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英勇壯舉。

在1946年,蘇中七戰七捷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戰役,它是解放戰爭的起點。

華中野戰軍在粟裕、譚震林的指揮下,以3萬的兵力,迎擊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12萬之眾。

連續作戰七次,仗仗奏捷,勝利殲敵53萬餘人,書寫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彰顯了蘇中軍民的偉大力量,表現了粟裕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

延安總部發言人對此曾高度評價,稱其為:七戰七捷。

為紀念蘇中戰役的偉大勝利,在1986年,南京軍區、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在蘇中戰役指揮中心海安,興建了紀念館。

紀念館景區占地30畝,約21000平方米,建有紀念碑、陳列館、國防園、廣場等。

紀念館通過現代手法藝術,再現了蘇中戰役經過、曆史地位和重要意義,並珍藏數百件革命文物史料,是蘇中戰役和粟裕研究的重要陣地。

景區內景點眾多,有聞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刺刀”、“中華第一捷”碑廊,以及“蛟龍爭雄”、“霞映紅櫻”、“煙籠水鄉”、“雄鷹展翅”等;有日本櫻花園、長壽園、桂花園、紫玉蘭園、將軍林和珍貴的花卉;……

紀念館自開館以來,已接待國內外遊客和參觀者幾百萬人次,遲浩田、姬鵬飛、陳丕顯、彭衝、洪學智、葉飛、張震等領導人,也曾先後蒞臨紀念館視察。

戰爭的年代,造就了烈士的堅強與勇敢。和平美好的環境,為人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成棟梁的好機會。

站在革命英烈們戰鬥過、流血過的地方,目睹這把閃亮的“刺刀”,南通大學的師生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文學院胡丹同學感慨地說:

我們要珍惜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和平和安寧,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不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都要不畏挫折勇於挑戰,遭遇強手而毫無怯懦。

我們更需要四兩撥千斤的智勇,講求創新,注重實效,在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使個人成長和祖國需要相結合,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繼續教育學院王金軍老師說:

今天,我們緬懷革命前輩,就是要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積極創新,努力成為大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

我們更應“在崗、在行、在狀態”,以飽滿的熱情,求真務實的作風,迎難而上,積極投身到“評創優”工作中去,為步入快速發展軌道的南通大學添上絢麗的一筆。

早在2005年的一天,二十三集團軍150多名新四軍老同誌,在江蘇省海安縣縣委書記張愛軍的陪同下,饒有興趣地參觀了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

原二十三軍軍長黃浩將軍,禁不住動情地說:“闊別59年的戰場,今天回來啦……”

二十三軍於1946年5月,在江蘇省如皋縣成立,是參加蘇中戰役的一支勁旅,也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部隊。

這支部隊,曾經曆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血與火的洗禮和考驗。

在展廳裏,87歲高齡的秦鏡老同誌說:

如黃路戰鬥最為激烈,我軍在粟裕和譚震林的指揮下,在那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發揚了前赴後繼、英勇殺敵的英雄氣概。

在蘇中老區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奪取了蘇中戰役的全麵勝利,為黨中央製定解放戰爭的戰略方針和作戰指導原則,起到了戰略偵察和試戰的重要作用。

陳列館裏的珍貴文物史料,戰爭時期的曆史照片,名人書、畫作品,常常吸引了老革命者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