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榮譽館

第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公布,旨在進一步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更加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這批示範基地共87個,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反映紅軍長征內容、抗戰內容和解放戰爭內容的入選示範基地占主體,共41個,如猴場會議會址、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臘子口戰役紀念館、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舊址、魯西南戰役革命紀念地等,這些示範基地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加上前三批公布的反映這方麵內容的示範基地,基本上覆蓋了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解放戰爭勝利各個曆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紀念地。

二是反映曆史文化內容的示範基地比重有所增加,共13個,如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南京雲錦博物館、屈子祠、李白紀念館、冰心文學館等。

三是這批示範基地在建設、管理和使用方麵做得較好,影響較大,如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首都博物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浙江省博物館等示範基地,陳列水平都較高,參觀人數也較多,很好地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雙清別墅見證曆史進程

香山地處北京西郊,雙清別墅就在香山的南邊山坡上,院內蒼鬆翠柏高大挺拔,一池泉水清澈如鏡。環境幽靜,景色十分宜人。

雙清別墅,得名於院內一座石壁下淌出的兩眼泉水。這兩眼泉水,始鑿成於金代金章宗時期,初名“夢感泉”。

然而,真正使這個地方聞名天下的,並不是因為這裏秀麗的風光,而是因為這裏曾是毛澤東住過的地方,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揮中心,曾發生過扭轉中國命運,決定中國前途的大事。

那還是在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到達北平。火車停在清華園站,他們隨即改乘汽車前往頤和園。

當天下午,毛澤東到西苑機場,檢閱人民解放軍。隨後,毛澤東乘車來到香山,住進了雙清別墅。

當時,毛澤東住進香山,而沒有住進中南海,主要原因是這裏隱蔽安全。因為,此時北平才剛剛解放,城裏還有殘餘敵特。青島還沒解放,敵機隨時有空襲的可能。

靠近山腳的地方有兩個防空洞,這是在毛澤東等中央首長到來之前,由第四野戰軍工兵部隊挖的,以備緊急之需。

在雙清別墅工作生活的幾個月中,毛澤東指揮了渡江戰役;會見了大量的民主人士,共商新中國建國大計;醞釀開國大典中的各項大事。

毛澤東住在雙清別墅那排坐北朝南的房子裏,中間是一間寬敞明亮的堂屋,紅漆木板地麵,東麵的牆角處放一張辦公桌,四周靠牆,擺放著長沙發和木製的圈椅。

這間屋子就是毛澤東辦公的地方,兼做會議室和會客廳。

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都住在雙清別墅北麵的來青軒。

毛澤東在這裏撰寫了《南京政府向何處去》等重要文章,簽發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毛澤東欣然命筆,寫下了《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這一光輝的詩篇。

同時,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領導人,也曾在此多次召開中央重要會議,指揮解放戰爭和籌備新中國的成立。

因此,雙清別墅是一座具有革命曆史意義的建築。由此,雙清別墅也成為了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校外課堂,是企事業單位、學校組織過主題黨日、團日、隊日活動的場所。

1994年,雙清別墅被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中宣部確定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在2005年4月,北京大學藥學院就組織黨員,參觀了位於京郊香山的雙清別墅,並莊嚴地宣讀了入黨誓詞。

藥學院黨委副書記李玉蓮,帶領大家,麵對莊嚴的黨旗,再一次鄭重宣誓:

……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在鮮紅的黨旗下,100多名共產黨員的齊聲宣誓,深深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讓每一個人更加明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重溫誓詞儀式之後,全體黨員又分組到各展室進行了細致的參觀。

雙清別墅曾經與中國革命息息相關,展室的陳列見證了開國前夕那段除舊布新、風雲際會的曆史時刻。

一幕幕建國前夕的曆史,深深地吸引著大家。

老一輩革命家高瞻遠矚、胸懷天下的革命情懷,令在場者無不折服;他們領導全國人民推翻舊製度、建立新中國的豐功偉績,令人無法忘懷;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大智慧,更是讓人無比欽佩。

在參觀之際,大家不僅體驗了當時毛澤東居住條件的簡陋,還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新中國建立的曆程,都不禁感慨萬千。

參觀之後,大家普遍認為,在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學習之餘,能有機會親身感受一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英雄氣息,重溫入黨誓詞,對於今天的黨員來說,無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同時,對於培養和強化共產黨員對黨的堅定信念,具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觀長征過麗江紀念館

1997年4月,雲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位於麗江城西52公裏的石鼓鎮。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長江,在此突然調頭北轉,形成一道V形大灣,這就是著名的長江第一灣。

鎮內山河壯麗,風景優美,有石鼓碣、紅軍渡江紀念碑、柳林等景觀,是玉龍縣內著名的旅遊風景區。

1936年4月25日,由賀龍、蕭克、關向應、任弼時、王震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成功搶渡金沙江,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實現了重大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館長楊誌堅說:“搶渡金沙江,在長征中意義非同尋常。”

為緬懷先烈、激勵後人,當地政府於1977年修建了紅軍渡江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額等組成。

碑通高81米,碑身高71米,碑座呈方形,邊長51米,分別寓意建軍紀念日、黨的生日和無產階級政權。

碑為方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周嵌精磨大理石。正麵鐫刻著毛澤東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