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長征渡口紀念碑
背麵刻著:
英勇奮鬥的紅軍萬歲
基座正麵摹刻毛澤東《長征》詩手跡。背麵碑文327字,記述賀龍等率領的紅軍長征經過麗江,勝利搶渡金沙江的光輝曆史。
基座置不鏽鋼欄杆,有望柱。碑座東西方各有八級石階可達其上。憑欄遠望、山河縱橫,萬裏長江第一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
1983年,石鼓紅軍長征渡口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10月,當年指揮渡江的紅軍將領蕭克將軍,重遊故地,為“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親筆題字。
1985年,政府修建了木瓜寨、木取獨、格子、士可、巨甸5個分渡口標誌碑。
1989年修建文物陳列室。
1997年4月,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被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7年,在中宣部支持下,紀念館進行了改擴建。
紀念館館長楊誌堅介紹說,改擴建工程投資近480萬元,新建項目包括一個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一個紅軍亭、一個紅軍長廊、一個紅軍渡江紀念碑、一組標誌性紀念景觀雕塑和一座標誌門,同時編輯出版了圖書、畫冊、光盤和舉辦展覽等。
楊誌堅說:“改擴建後的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占地麵積2400多平方米,硬件設施更加完善,曆史資料更加充分,展出效果更加明顯。”
紀念館展覽以紅軍長征及紅軍過麗江為線索,以文字和圖片展覽為主,兼有部分紅軍過麗江時遺留的實物展品。
展廳外牆和紅軍長廊上,展出了麗江書法家和畫家的長征詩詞、對聯和畫作,成為人們學習長征精神的好去處。
楊誌堅說,紀念場館建成以來,許多共和國將軍、紅軍老戰士及其後輩,前來遊曆瞻仰。
麗江周邊地區學校、機關單位也紛紛組織學生和幹部職工前來參觀。
每年冬季新兵入伍,“五四”青年節等時段,有關單位都組織新兵和團員到紀念館瞻仰,並舉行有關紀念活動。每逢“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紀念日和節假日,麗江、大理和楚雄等地機關單位,也都組織人員前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近年來,隨著群眾紀念活動日趨頻繁,紀念館加強了園區的管理維護,配備了專職解說員,完善了解說資料,努力為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環境和場所。
楊誌堅表示: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們的責任就是通過展覽和解說,使人們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撓等長征精神。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第四中學校長趙鴻,在組織學生參觀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時,說:
我們來這裏參觀,旨在通過這些珍貴的實物和資料,讓孩子們了解長征的曆史,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瞻仰楊子榮烈士陵園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黑龍江省海林市楊子榮烈士陵園,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楊子榮烈士陵園始建於1966年,占地麵積85萬平方米。
1994年到2001年,楊子榮烈士陵園,先後被列入黑龍江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