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私營經濟
●吳海軍連忙說:“趁著還有時間,趕快去吃一點飯。”
●李鵬親切對尹明善說:“尹明善,過來,過來,我倆單獨照個相,表示我對民營企業家的支持。”
●這位女大學生非常認真地對潘石屹說:“小潘你知道嗎,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輩子的。”
● 私營經濟黨中央認同發展私營經濟
1979年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中國,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此時,各行各業都麵臨著很多問題,改革已勢在必行,其中尤以私營經濟領域最為嚴重。
1979年9月29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的招待會上,葉劍英明確說:
目前在有限範圍內繼續存在的城鄉勞動者的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附屬和補充。
終於,中國把私營經濟緊關的大門暢開了一條縫,於是,沉寂了20多年的私營經濟開始複蘇了。
然而,此時的私營經濟發展限製重重,中央對雇傭人數的限製,更是使私營經濟舉步維艱。
1983年初,在鄧小平提出“等一等、看一看”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在《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幹問題》的文件中指出:
農村個體工商戶和種養業的能手,請幫手、帶學徒,可參照國務院《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的若幹政策規定》執行。對於超過上述規定雇請較多幫工的,不宜提倡,不要公開宣傳,也不要急於取締,而應因勢利導,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經濟方向發展。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關於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對當前雇請工人超過規定人數的企業,可以不按照資本主義的雇工經營看待。
鄧小平的講話和以上文件精神,實際上對私營企業的存在與發展起了保護作用,從而為私營企業擴大規模創造了政策環境。
1987年10月25日,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並製定了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方針。
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
目前全民所有製以外的其他經濟成分,不是發展得太多了,而是還很不夠。對於城鄉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都要繼續鼓勵他們發展。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地區,各種所有製經濟所占的比重應當允許有所不同。
同時,報告還指出:
私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有利於促進生產,活躍市場,擴大就業,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方麵的生活需求,是公有製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必須盡快製定有關私營經濟的政策和法律,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加強對他們的引導、監督和管理。
自此,私營經濟才真正獲得了認同,自此以後,私營經濟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
1987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摸底調查,當時城鄉實際存在的私營企業雇工人數達3607萬人。每戶私營企業平均雇工16人,雇工30人以下的占70%至80%,雇工100人的接近總數的1%,部分私營企業雇工幾百人,有的甚至雇工上千人。
對雇工人數限製的放開,進一步促進了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壯大。
1992年,鄧小平在夫人、女兒和楊尚昆的陪同下,開始他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之行。
針對當時社會上,姓“社”姓“資”的爭論造成改革開放難以開拓新局麵的現狀,鄧小平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準,一下子驅散了姓“社”姓“資”的爭論造成的陰霾,給了人們一個辨別是非的銳利武器。毫無疑問,發展私營經濟,是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
同時,鄧小平還果斷地提出: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鄧小平的這番話給全國個體、私營經濟的創業者和從業者吃了一顆定心丸。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對一係列重大問題的回答,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
鄧小平南方談話的要點,在1992年春節傳出之後,猶如“鄧旋風”從南方刮起,迅即傳遍全國。
1993年,私營企業迅速走出低穀,超過1988年的水平,達237萬家。
鄧小平南方談話為黨的“十四大”的召開,準備了條件,8個月後,備受矚目的黨的“十四大”召開了。
1992年10月,在黨的“十四大”上,江澤民在報告中提出:
在所有製結構上,以公有製包括全民所有製和集體所有製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願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
黨的“十四大”報告給私營經濟姓“社”姓“資”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1997年9月,黨“十五大”明確提出,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五大”以後,私營經濟的發展速度加快了,一大批有規模、有潛力的私營企業企業,開始在各行各業迅速崛起。私營經濟叱吒科技領域
1995年初,深圳市新天下集團成立了,像聯想集團一樣,這又是一家經營電腦的公司,也是一家私營企業,它的創建人是吳海軍。
吳海軍於1967年出生在江蘇南通一個小山村裏。1982年,他考上了如皋師範專科學校,17歲那年,吳海軍成為一個偏僻山村小學的教師。
“孤燈吊影尋常夢,殘雨霜風打窗吟。”這是吳海軍在自己當鄉村教師日子裏寫下的詩句,那時的吳海軍,還不到20歲。
從字裏行間裏,我們依稀可以看到他當時的孤獨和傷感。
如果說1981年,14歲的吳海軍以全市第一的成績考取師範學校,跳出農門,並當上一名鄉村教師是第一次生命躍遷的話,那麼,吳海軍生命中的第二次躍遷則是在1988年,吳海軍自學完大專課程並報考大專起點本科段成人高考,並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取,這一次,吳海軍又成功了。
中專學曆卻被縣教育局破格舉薦,參加省教育學院越級學習專升本考試,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順利進入教育學院就讀,這一切都讓吳海軍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但此時,吳海軍又認為自己應該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在更廣博的天空裏有所作為。
1989年,吳海軍再次對命運發出挑戰:跨專業考計算機專業研究生。
結果,考試總成績進入前10名,被東南大學研究生院動力工程係錄取。
1992年10月,吳海軍開始了碩士論文工作,他被分派到與東南大學有合作關係的深圳億立達公司工作。吳海軍去深圳億立達公司還有一個小插曲。
當時深圳億立達向學校要人的時候,本來要的是計算機係的碩士生,但那時,計算機行業正開始熱起來,計算機專業的碩士分配去向很好,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到當時開發程度並不很高的深圳去實習。
就這樣,到最後學校隻有兩位女同學,願意去深圳億立達實習。
校方為保險起見,決定增派人手,但考慮到當時計算機係再也派不出人選,昔日那位本該錄取到計算機係的吳海軍進入了校方的視野,而這時的吳海軍也想出去闖一闖,就這樣,吳海軍去了深圳。
而吳海軍實習的這家公司,就在深圳有名的華強北商業區。
在億立達,吳海軍每個月僅拿200元的工資,住在一個小漁村裏,吃飯都成問題。但他每天仍然堅持寫著海量的程序語句,做項目開發工作。
那時候Windows31的Beta版才剛出來,國內很少有人能夠在Windows下做開發,而吳海軍當時做的就是WindowsSDK等一些係統下的程序設計。
僅1993年,吳海軍就寫了上萬行的程序行。他做什麼事情都快人一步,到當年暑假,本應該到年底才完成的課題就提前完成了。
寫完論文後,吳海軍到賽格電腦廣場買了5台組裝電腦,回到家鄉開電腦培訓班和一家電腦公司。
在這個時期,吳海軍的商業才能,就已經嶄露頭角。
當時吳海軍寫了很多軟件,有些甚至在全省推廣使用。他的培訓班越來越看好,培訓班的學員經常是捏著報名費排隊報名,他的一個月收益有近萬元。
精明的吳海軍在當地的電腦市場,看到電腦配件價格非常昂貴,利潤很高,很有想法。
正值此時,學校來通知說深圳億立達公司叫他回去工作,雖然當時論文已經完成,但吳海軍還是得回到深圳。
就這樣,吳海軍把培訓班和電腦公司交給弟弟打理,自己又到了深圳。
到深圳後,吳海軍在賽格電子配套市場租了一個櫃台,利用在深圳的便利給家鄉的電腦公司,組織配件銷售。
就這樣,兩地電腦配件的差價,讓吳海軍驚歎其中巨大的商機。
在賽格電子配套市場那樣一個熙熙攘攘的環境中,吳海軍心中的目標卻越來越清晰:
將來一定要在這個行業裏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個別人無法忽視的位置。
要做大事必須與有實力的公司合作。
於是,打定主意後,吳海軍就找到了南京中銀公司,為其在深圳做采購發貨。
這一段工作經曆,給了吳海軍一次寶貴的積聚經驗和建立業務關係的機會。
由於深圳獨特的發展模式,當時,春節一直是電腦銷售的淡季。
1995年,吳海軍卻認為,隨著居民購買力的增強和電腦價格的平民化趨勢,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家用電腦需求。吳海軍還敏銳地覺察到,普通商家在春節期間一般都不敢備貨,以防止庫存積壓。
當時的電腦配件一般都從香港進口,而香港也過春節,其發貨期一般為春節後的10天,到貨又需要10天,於是就有20天的市場斷檔期。
仔細衡量後,吳海軍下定決心,從電腦的核心部件硬盤下手。
1995年1月,吳海軍開始有計劃地大量囤積貨源,他不僅買斷了來自香港市場的所有硬盤貨源,而且還將大陸的硬盤囤積在各地的倉庫裏。
由於吳海軍收購的時間,正是一般商家清空庫存的時候,因此收購進行得很順利,而且價格極低。
與此同時,吳海軍又在各地製造國外工廠因故缺貨的“煙幕”,穩定市場。
囤貨對於“上個廁所回來價格就變”的電腦配件市場是個極為冒險的行為,一旦有實力的對手進行反擊,很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此時的計算機配件市場,國外大公司尚未進入,聯想等企業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整機上。於是,一切都按吳海軍的計劃預想的那樣順利進行。
1995年春節來臨,電腦銷售異常火爆,電腦配件市場上,一塊原本1000多元的硬盤,迅速猛漲到1300元。
這一下,吳海軍大獲全勝,僅此一役,吳海軍就為南京中銀帶來近千萬元的收益。
不過,就在吳海軍準備在福建中銀大展拳腳的時候,他與福建中銀的合作卻產生了裂痕。
在當時,吳海軍來中銀,很大原因是遇到了福建中銀的總裁夏樂冰,而夏樂冰與吳海軍的相識也充滿了故事。
一次,夏樂冰在南京開拓市場時,遇上了南京中銀的人,南京中銀提及自己在深圳辦事處有人,而且是夏樂冰在東南大學的校友。
當時夏樂冰就樂了,立即決定與吳海軍合作。
當時福建中銀經營的是硬盤等一些硬件設備,當時夏樂冰就讓吳海軍在深圳給其組織貨源,處理一些生意上的事情。
就這樣,福建中銀巨大的資金力量給了吳海軍施展商業才能的寬闊天地。
1994年7月26日,夏樂冰又親自到深圳和吳海軍麵談,成立深圳公司,給吳海軍30%的幹股,請其為中銀建立全國各地的經營網點。
就這樣,吳海軍開始正式出任福建中銀的銷售總監,開始全國性業務的拓展,建立全國性的銷售體係。
吳海軍與福建中銀合作第一件事就是到上海開拓市場,當時國內還沒有人銷售昆騰硬盤,吳海軍到上海去了一個月,一個月之內,昆騰硬盤的市場就被全麵打開了。
1994年下半年,福建中銀市場的全麵推動都是由吳海軍來操作。
夏樂冰有錢,吳海軍有頭腦,這本來可以成為一段“一個資本家找到一個知本家,成長起一個知識性企業”的故事,但由於福建中銀的管理不善,很多錢都不知去向的流失掉了,賺的不如花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