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眾”建成投產後,其生產“大眾”品牌的緊湊型轎車“捷達”和“寶來”,以及“奧迪”品牌的中高級轎車“奧迪A6”,在中國市場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特別是“捷達”,更是是“一汽大眾”的看家車,1991年12月5日,第一輛捷達在一汽-大眾轎車廠組裝下線,拉開了中檔轎車開辟中國市場的序幕。
從此捷達與上海大眾的桑塔納,武漢神龍的富康成為了中國人的“老三樣”,走進了千家萬戶。
2001年,隨著中國加入WTO,“大眾”宣布將在未來5年對中國和亞太地區增加投資17億美元。
借助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天時地利,“大眾”已使旗下的“大眾”品牌深入中國人心。
進入2002年,以4月12日江澤民訪問德國為契機,“上汽集團”與“德國大眾”續簽了雙方合資經營“上海大眾”的協議,將合資期限又延長30年,同時增資擴股,使總資本由原來的46億元提高到63億元,中外持股比例仍各占50%。
為配合這一新的合作模式的順利實施,“上汽集團”、“上海大眾”和“大眾中國投資公司”還在2000年8月共同出資組建了新的“上海大眾汽車銷售公司”。
在整車生產之外,“大眾”還將“上汽”和“一汽”這兩個中國最大的汽車商拉到一起合資生產變速器。
2001年5月,“上汽集團”旗下的“上海汽車”、“一汽集團”旗下的“一汽轎車”與“大眾汽車中國投資公司”共同組建了“大眾汽車變速器上海有限公司”。
“大眾汽車變速器公司”總投資9600萬美元,注冊資本3200萬元,“大眾汽車中國投資公司”出資60%,“上海汽車”和“一汽轎車”各出資20%。
和上海大眾、一汽大眾相比,另一個中外合資汽車企業產生的更早,它就是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
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是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與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中國投資公司的合資經營企業。
1979年2月2日,根據中國汽車業發展態勢,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提出了“關於北京汽車製造廠和美國汽車公司合資經營吉普車公司”的報告。
1983年5月5日,經過反複論證和多次磋商,中美雙方終於達成合作意向,並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了合同簽字儀式。
按最初的合同,雙方共同開發軍用212吉普車。後來,有一位領導到美國參觀後決定引進切諾基,一些人覺得直接把美國的圖紙和技術全拿過來可更快見效,就上了切諾基項目,同時將212吉普生產也拿到了合資廠。
1984年l月15日,“北京吉普”開業,這是開中國汽車業合資先河的大事,也因此,北京吉普被稱為中國汽車行業第一家合資企業。
合資之初,精兵強將、好產品都進入了合資廠,差的設備和缺少技術的工人都留給了母廠北汽。
1985年9月26日,第一輛命名為“北京吉普”切諾基牌汽車的下線,這標誌北京吉普公司在引進技術、提高企業製造技術水平上邁上了一個台階。
2002年6月6日,中國政府正式批準了“北京吉普”延長30年合資經營的新合同。
同時,北京市還把北京吉普新產品的開發列入“十五”發展規劃的10大工程之一,以及北京汽車發展的3大“板塊”,發展汽車產業成為北京發展現代製造業的龍頭,這為北京吉普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轉機。
到2003年3月,“北京吉普”終於實現扭虧,結束了從1998年開始連續60個月的虧損。
到了2004年,“北京吉普”就向社會生產提供了70萬輛汽車產品,創造工業總產值達到450億元,向國家繳納稅費近70億元。
作為開拓者,“北汽”在計劃經濟的前提下,開始了尋找合作夥伴,引進資金、技術及管理等諸多方麵的探索,雖然在過去的20年裏付出了昂貴的學費,但通過與國際合作,為中國的汽車工業請來了老師,這對中國汽車工業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在客車領域,合資汽車也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
1995年11月,大陸和台灣兩岸合作的最大汽車企業“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這個合資公司裏,“台灣中華汽車”和“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公司”各持有“東南汽車”50%的股份。
2001年,“東南汽車”產銷量突破3萬輛,一舉躍升到國內輕客生產企業第二位,在產銷量上僅次於“金杯汽車”。
2002年3月,“東南汽車”與“戴克”合資合作項目說明會在北京舉行。
此時,“東南汽車”擬與“戴克”按50/50的比例合資組建新公司,總投資約25億歐元。
首期投資近一億美元,生產能力兩萬輛,目標是建立奔馳牌商用車亞洲生產基地,產品向東南亞輻射。
在後來的中國,國內汽車與國外知名汽車的合作非常多,包括寶馬、奔馳、通用、福特、豐田、本田、日產、標誌等知名品牌的各汽車巨頭,都陸續在華建立合資企業。
這些合資汽車的建立,即壯大了參與合資的國內企業,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
和汽車行業一樣,中國的其他製造業、餐飲業服務業、紡織業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引進了外資。
2005年12月8日,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在民營企業對話世界500強活動上介紹,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450家在華投資。
2005年,共有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華投資,實際外資投資額達到6000多億美元。投資的領域涉及服務業、製造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幾乎所有行業。
外資的大量流入,為我國帶來了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長期存在的“技術缺口”和“管理缺口”,促進了我國技術水平和經濟水平的提高。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大突破》馬立誠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春天的故事》徐明天著中信出版社
《難忘這八年(1975-1982)》程中原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轉折:親曆中國改革開放》吳思李晨著新華出版社
《鄧小平的最後二十年》餘瑋吳誌菲著新華出版社
《共和國經濟風雲》趙士剛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經濟實錄》王瑞璞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
《改革開放搞活一百例》《北京日報》總編室編《北京日報》出版社
《大浮沉1987-1997中國改革人物追蹤》邢軍紀等著中國稅務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