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後,發生變化的不僅有廚師,作為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從一誕生起,就直麵挑戰中國傳統舊觀念。

不管是麵對西方先進配餐技術的詫異,還是麵對合資企業管理的迷茫,北京航空食品人在新舊觀念交替的裂變中,最早衝破了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和陳舊觀念,走出了自己的創新之路。

據當時北京航空食品業務部的吳耀彬後來回憶:

我記得開業之初民航北京管理局隻有幾十架飛機,兩架新引進的波音-747飛機還沒有裝機圖,航機員隻能憑印象和飛機上實際的情況進行裝卸工作。

當時沒有現在這種現代化的食品運輸車,隻能靠兩部破舊的電瓶車進行裝卸,食品車所升的高度不夠,必須靠人往上抬、用肩往上扛,勞動強度很大,效率也不高。

後來,公司利用引進的資金從香港進口了兩部大食品車,加上北京管理局調來的兩部車,解決了裝卸波音-747飛機的困難。

再以後,隨著航班的增加,設備也不斷引進。食品車從原來的5部發展到現在的34部,航班從每天隻有幾班發展到現在每天180多班,而且各種機型都有裝機圖,使裝機工作井然有序。

總控室的李光會這樣回憶道:

公司成立之初,沒有專職生產調度員,對外聯係、要配餐人數、抄寫航班動態都是由配備供應品的員工代管。

一個大約兩平方米的角落內放著一張三屜桌,上麵一部電話、一部直通對話機就是當時調度室的全部家當。

電話是對外聯絡的唯一工具,由於當時的通信手段比較落後,對外打電話索要配餐人數時,電話經常撥不出去。有時,為了掌握一個航班的配餐人數要打幾十分鍾的電話才能聯絡上。

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總控室漸漸有了外線電話、內線直通、內部廣播、報話機,有了對外聯係的電傳機、英文打字機。目前總控室有各種功能的電腦終端機10多台,生產任務的訂單和送貨單都有了統一的固定格式。做生產計劃、安排每日生產都運用電腦配餐係統,要查問的航班信息全都可以從電腦信息運行係統中獲取到。

從以上員工們所講述的這些年的變化,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航空食品的巨大變化。

確實,北京航空食品的變化是驚人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立8個月後,公司的日配餐量就達到1300份,年營業額為300多萬元。1982年日配餐量為2800份,1987年達7100份,營業額是合資前的27倍多。

從1980年5月1日起到1988年5月1日,曆時8年的第一期合作中,雙方共同努力,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在經營活動中相互理解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合資頭3年,就收回了合資的全部投資。到1988年第一期合資結束時,公司已擁有一所現代化的廠房,資產比1980年擴張了近3倍,累計利潤達到5600萬元,雙方所得利潤均在投資額的4倍以上。

1987年5月30日,合資雙方又簽訂了二期合同,雙方總投資額為2000萬美元,注冊資本為800萬美元,合資期限15年。

2003年4月10日,合資雙方在北京又簽訂了延長經營期限的合同,期限定為20年。

在簽訂第三次合同的前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遇到意想不到的不利情況,即SARS對全國乃至全球航空業的影響。

在艱難的市場大環境下,公司新爭取到埃航、國泰、法航等公司的配餐服務協議。

當年,首都機場日需配餐量41萬份,其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日均配餐量35萬份,占市場總量的80%以上。

由於雙方配合密切,公司運轉正常,生產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投資雙方攜手共進,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其成果不僅體現在利潤上,而且還體現在:加速了企業工業化步伐;進一步擴寬了國內外市場;摸索出企業發展和管理的規律,使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得到提升。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成功,其意義不僅在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國第一個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的成功,吹響了中國經濟大規模引進外資的號角。開創合資典範的汽車業

2008年5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世界汽車巨頭在中國的大型整車合資企業已經超過30家。

尤其是在2002年到2004年的3年時間內,汽車合資企業的增長數量超過了10家。

改革開放後,國外轎車開始迅速湧入國門,大眾、皇冠、三菱、尼桑、本田等品牌的很多車型在中國市場大受歡迎。

而開放伊始,國產的汽車卻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滿足國內對轎車越來越大和越來越高的需求,引進技術、提高汽車生產水平成為迫不及待的事情。

於是,“用市場換技術”的道路,出現在決策者麵前。也正因為這個決策,在合資領域,汽車行業的合資規模是最大、最為成功的行業之一。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成規模的轎車工業。

轎車工業化大生產的序幕是從桑塔納開始的。

1978年,國家計委副主任顧明就轎車引進項目可否搞中外合資問題,請示鄧小平。鄧小平明確回答道:“可以,不但轎車可以,重型車也可以麼。”

在國務院的關心下,上海適時抓住這個機遇,將轎車引進項目按中外合資項目與外商洽談,先後和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汽車集團公司進行了60多次洽談,最終選擇了德國大眾。

和眾多境外汽車商一樣,德國大眾把中國看作世界上最具潛力的轎車市場,並看好上海。

1984年10月,德國大眾與上海簽訂合作協議,成立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汽車公司。

生產車型選定為桑塔納,這款車可謂“同步引進”,在雙方談判初期還在開發中,它是當時德國大眾“最高檔次”的B級轎車,屬大眾第二代帕薩特。

自桑塔納開始,中國才真正建立了自己完善的零配件配套企業,培育了現代汽車企業人才,引進了現代汽車技術和生產設備。

自桑塔納開始,德國大眾繼續開始邁出它與中國合資的步伐。

1987年10月,時任“大眾”董事長的哈恩博士和時任“奧迪公司”董事長的皮希博士,首次訪問了當時國內最大的汽車製造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即現在的“一汽集團”。

到達一汽後,哈恩等人就“一汽集團”3萬輛轎車先導工程項目,同“一汽集團”總經理耿昭傑舉行了會談。

次年8月,“一汽”與“大眾”在德國狼堡簽署了“一汽和大眾公司長期合作備忘錄”。

1991年2月,我國第一個按經濟規模起步建設的現代化轎車工業基地,即“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外雙方各持股60%和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