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民航事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國際航線開通、波音機群引進。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的麵包、罐頭之類的航空餐食已經無法適應航空業的發展,盡快建立並發展中國的現代化航空配餐企業已迫在眉睫。
在當時,國內航空配餐業一無設備、二無技術、三無經驗,尋求與境外地區和國家合作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最初,民航北京管理局有關人士找了幾家日本航空公司,尋求合作。
但因日本方麵的條件過於苛刻,而協商未果。此後,他們仍在不懈地尋求著合適的合作夥伴。
在此時,香港貿易中心協會常任理事伍淑清,正好應新華社香港分社的邀請,到內地參觀訪問。
在從武漢到廣州的火車上,伍淑清聽到了廣播裏播報鼓勵外商到中國投資的頭條消息。中國打開國門之後,將吸引世界各地的企業家前來投資。
此時,聯想到自己的家族在經營食品方麵頗具經驗。聽到廣播後,伍淑清忽然有了一個念頭。
同時,伍淑清在飛機上吃飯時,發現空姐送來的食品竟是冰涼的,同機的香港人還紛紛抱怨。
於是,伍淑清靈機一動,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在內地成立一家航空食品公司,來改變這種狀況呢?
回港後,伍淑清就把擬在中國內地成立合資配餐企業的想法,以及如何把做食品的經驗和中國航空服務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向父親伍沾德和盤托出。
伍沾德是香港知名飲食集團美心集團的主席,該集團在海內外有300多家餐飲企業。同時,伍沾德還是位愛國者,一貫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因此,聽到女兒的提議後,伍沾德立即表示支持。
接著,伍沾德馬上與女兒一起來到北京,和中國民航總局商談合作做航空食品的可能。
1979年6月,雙方談了3次,因為伍沾德等人不會講普通話,所以談判時,常常要用紙用筆溝通。
當時,中國剛剛打算開放,合資企業還沒有先例,前途未知,很多外商心裏不是十分有底,覺得風險很大,擔心以後被吃掉。
當時,伍淑清和父親認為,中國民航就要開通國際航班,國際航班上就要有合格的食品。讓中國飛機上的餐飲率先走向世界,使它成為打開國門的第一個窗口,食品雖小,意義卻不小,所以應該是有信心的,要接著談。
然而,因為是成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當時中國的有關部門要反複研究,有時還要多方請示。
當時,為了審批這個合同,國家經委、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財政部以及稅務、海關等部門先後開了3次會。
每次會都是爭論不休。畢竟是第一次與外資打交道,誰都沒有經驗。大家心裏都有擔憂:怕對方占便宜,怕國家吃虧,怕不符合國家政策……
幾經爭議、討論,各方麵還是統一不了思想。最後,有關部門就想到了新中國成立前搞過合資企業的榮毅仁。於是,他們就請德高望重的榮毅仁,來作裁決與伍沾德的合同事宜。
榮毅仁說:“這三個單位的合同、章程我都看了。根據國際慣例,我認為,這些條款都是可行的。”
在這個過程中,民航總局還把準備和香港一家食品公司合資搞航空食品的事情彙報給了鄧小平。
鄧小平當即表示了肯定。國家領導人的直接關心,給了談判雙方極大鼓舞。
終於在一個清晨,雙方達成了協議。協議提出,雙方共同協作,成立“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按照合同規定,雙方共投資588萬元人民幣,中國民航占投資總額的51%,香港貿易中心占投資總額的49%,合作期為8年,正式開業時間就定在1980年5月。
也許,幾百萬元人民幣的投資總額並不算多。但在當時,作為第一家合資企業,這家公司的政治象征意義遠遠超過了它的經濟意義。
1980年4月21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與北京建國飯店、長城飯店一起被國家外資管理委員會正式批準成立。
就這樣,它們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合資企業,而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則榮幸地拿到了第一號合資企業營業執照和第一號合資企業經營許可證,理所當然地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合資企業,其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注冊編號為001號。
而伍淑清的“速度”在這個時候再次發揮功效:協議未被正式批準之前,她已耗資500萬,將所需的食品機械從海外訂好並啟運。
因此,在批文下達的第二個月,公司就正式開業投產了。
曾任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總裁的徐柏齡見證了這一曆史時刻,據他後來回憶道:
1980年5月2日是個春光明媚的好天氣。這天,在首都機場賓館西側的廣場上,中港合資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舉行了隆重的開業典禮。
時任中國民航總局局長沈圖和香港貿易中心代表伍沾德先生及中國民航和香港貿易中心的數百人,出席了隆重熱烈的開幕典禮和剪彩活動,時任中國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江澤民同誌親自蒞臨祝賀,場麵喜慶熱烈。
就這樣,第一個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
合資之初,公司隻是一個手工作坊式的食品操作間,日配餐量隻有600來份,資產總額不到600萬元,利潤總額47萬元。
合資不久,伍沾德來公司實地考察時,他帶來了一批供外航用的、代表當時國際水平的配餐材料,有三文魚、牛柳,還有為牛柳配餐用的專門調味汁及很多不知做什麼的進口原材料。
這些叫不出名字的冷凍半成品和配料,不要說當時沒人見過,連聽也沒有聽說過。還有那些新奇獨特的生產工藝及操作方法,簡直讓內地同行們看得目瞪口呆。
眼前的一切,對於演奏慣了中餐的大師傅們來說,既陌生又充滿誘惑。
於是,從前的行家們,似乎一下子變成了門外漢。怎麼配餐,怎麼操作,一切從頭學起,甚至連錚光瓦亮的不鏽鋼器具該如何使用都要仔細揣摩。
就這樣,大權全交給港方人員去調度、去指揮。而麵對金發碧眼、嘴裏嘰裏咕嚕說著聽不懂的外語洋上司,大師傅們還要“看老外臉色”行事,心裏也不免有幾分失落、幾分尷尬。
然而,看到外方廚師那規範嚴格的操作程序和認真態度,看到那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和烹飪出來的精美食物,身為廚師,誰不想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添上重彩的一筆,誰又能放過眼前這學習的機會?
心動就要行動。正是站在這第一家合資企業的平台上,員工們看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知道了什麼是航空配餐業的國際水平,眼前樹起了新的要求、新的標準、新的高度。
也正由此,這些中國廚師們,在國外先進配餐技術、配餐理念的衝擊下;在殘酷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比較學的洗禮下;在“知恥者後勇”的刻苦努力中,漸漸成長為當之無愧、能夠代表中國航空配餐業較高水平的行家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