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作出決策
●江澤民在報告中指出:“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
●朱鎔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黨中央貫徹鄧小平關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兩個大局’戰略思想,麵向新世紀做出的重大決策。”
●江澤民來到同學們中間問候道:“同學們好!大家好!”一張張熱切而興奮的青春笑臉向著江澤民歡呼。
● 作出決策
共和國故事·崛起西部
中央再吹進軍西部的號角
1997年9月12日,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
這天,人民大會堂顯得格外莊嚴、雄偉。大禮堂主席台正上方懸掛著“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巨幅會標。鮮豔的黨旗簇擁著由鐮刀和錘子組成的黨徽,顯得莊嚴肅穆。主席台前擺放著盛開的鮮花。
在大禮堂二樓和三樓的眺台上,分別掛著巨型橫幅:
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
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
大會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成員: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朱鎔基、劉華清、胡錦濤、丁關根、田紀雲、李嵐清、李鐵映、楊白冰、吳邦國、鄒家華、薑春雲、錢其琛、尉健行、謝非、溫家寶、王漢斌、楊尚昆、萬裏、宋平、薄一波、張震、張萬年、遲浩田、任建新、葉選平、吳學謙、侯宗賓等,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李鵬主持了大會開幕式。
江澤民代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的報告。
9時整,會議開始。在軍樂團雄壯的樂曲聲中,全場起立,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隨後,全體參會人員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已故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為不久前逝世的鄧小平、陳雲、彭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默哀。
李鵬宣布,中共“十五大”的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當天到會的代表和特邀代表共2074人。他還對列席大會的黨外朋友和有關方麵負責同誌,表示熱烈地歡迎。
在熱烈的掌聲中,江澤民向大會作報告。
江澤民的報告共分10個部分:一、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展望;二、過去5年的工作;三、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五、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六、政治體製改革和民主法製建設;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八、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九、國際形勢和對外政策;十、麵向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
江澤民在報告中指出:
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國家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項目,逐步實行規範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鼓勵國內外投資者到中西部投資。進一步發展東部地區同中西部地區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合作,更加重視和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從多方麵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各地要從實際出發,發展各具特色的經濟,加快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進一步引導形成跨地區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帶。
西部地區特指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雲南、貴州、西藏、廣西、內蒙古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國近代工業既不發達,又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這不符合一個國家的地區經濟必須大體平衡協調發展的原則,嚴重製約著國家經濟的發展。
近代以來,“開發西部”、“建設西部”的呼聲此起彼伏。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的“實業計劃”中,就曾對西北經濟的開發與建設提出過許多宏偉的戰略構想。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根據我國是農業大國、工業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低且地區分布不平衡的國情,把實現工業化和生產力布局平衡作為重要目標,在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上,提出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構想。
毛澤東指出:
我國的工業過去集中在沿海……這是曆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
……
新的工業大部分應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並且有利戰備。
可見,中央政府在製定經濟政策和考慮經濟計劃安排時,一方麵要維護沿海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麵要有計劃地重點照顧內地。
顯然,這種安排既有利於國防的安全,又能夠充分發揮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
根據中央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在國家財政狀況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國家仍在經濟投資比重上向西部地區傾斜。
1950年,中央政府先後開工修建了康藏、青藏等公路和天蘭、成渝、來(賓)睦(南關)等鐵路。
1952年,中央政府又投資修築寶成鐵路和蘭新鐵路,並對原寶(雞)天(水)鐵路進行全麵整修。
在改善西部地區交通設施的同時,國家在西安、鹹陽、烏魯木齊等地又投資興建了一些大中型紡織企業,在陝西、甘肅、四川等投資興建了鋼鐵、煤炭、電力企業。
從1953年開始,新中國著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
黨中央從改善不合理的工業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出發,將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的二分之一放在西部地區。
在“一五”期間,中央政府把蘇聯援建的156個工程項目和其他限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大型項目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部署在西部地區。
在實際實施的150個項目中,86個企業布置在中西部地區,占實際開工項目的573%。
同時,“一五”期間我國自行設計了694個限額以上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有472個在內地,而且大部分在西部。
“一五”期間,從當時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看,西部地區占有較大份額,達468%,而沿海地區隻占369%。
通過第一次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落後麵貌得到了極大改善。包括西部在內的內地工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
西部地區建立了一批大型工業企業,包括鋼鐵、電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屬和機械製造等部門,形成了以西安、蘭州、成都為中心的一批新興城市。
“一五”時期,對西部地區大規模開發的曆史功績是顯而易見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東西部的差距,為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和工業體係,奠定了初步基礎。
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麵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周邊地區受到外國勢力的嚴重威脅。
為了加強國防建設以應付可能發生的突然襲擊,黨中央做出了加強“三線”建設的決策。
於是,第二次西部大開發開始。
根據毛澤東的構想,我國從地理位置上劃分為不同的戰略區域:沿海地區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後方地區為三線,包括西南三線,主要指雲、貴、川及湘西、鄂西地區,還有西北三線,主要指陝、甘、寧、青及豫西、晉西地區。
所謂“三線”建設,即國家在“三線”地區進行的以國防工業為中心的大規模基本建設。
這是黨中央根據國防建設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需要出發,把政治和軍事目的與西部的長遠建設結合起來的一個戰略構想。
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新中國從“三五”時期開始以“三線”建設為主要內容,對西部地區進行了建國以來又一次大規模開發。
1964年10月30,中共中央同意了國家計委提出的計劃,決定從1965年起集中力量建設“三線”,用10至15年時間,在縱深地區建設起一個工農業相結合,為國防和農業服務的比較完整的戰略後方工業基地。同時,搬遷第一線能搬的企業,有步驟、有重點的搞好第一、二線的調整和企業技術改革。
“三線”建設啟動於1965年,曆經“三五”、“四五”、“五五”3個五年計劃,投入的資金之多,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在新中國建設史上是空前的。
“三線”建設持續了10幾年,共投入資金2050億元,使西部地區的麵貌有了新的變化。
“三線”建設改善了我國工業布局極不合理的狀況,奠定了西部工業的基礎。
據統計,這期間共建成209萬個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形成了45個專業生產基地和30多個新興工業城市。
在“三線”地區形成了以國防工業為骨幹,以交通、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工業為基礎,機械、電子、化學工業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係。
“三線”建設改善了西部地區的交通閉塞狀況,為西部地區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一時期,在西部共興建了成昆、川黔、襄渝、湘黔等8000多公裏的鐵路幹線,修建了25萬公裏的公路,整治了長江、嘉陵江、烏江、金沙江等主要航道。
“三線”建設帶動了西部資源的開發,促進了西部經濟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以四川為例,這一時期全省先後建成的企事業單位有350個,其中“三線”企業有287個。
大規模的“三線”建設,還促使這一地區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
1964年,四川省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4%,到1980年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66%;工業企業的固定資產總額到1976年增加到“三線”建設前的443倍,僅次於遼寧省,位居全國第二。
兩次西部開發的曆史功績是顯而易見的,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東西部的差距,把我國工業化的進程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如果說“一五”時期的開發,為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和工業體係奠定了初步基礎,那麼“三線”建設時期的開發,則標誌著這個體係的最終建立。
“三線”建設對開發內地資源、改變生產力布局,促進內地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過分強調備戰,貫徹“靠山、分散、進洞”的方針,缺乏全國規劃和綜合平衡,過分突出重工業和軍工,企業不配套等,勞動生產率、資金利潤率很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