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加快了東部地區的發展,帶動了中西部地區的開發,使我國宏觀區域經濟邁上了新台階,各地大體上都實現了工農業總產值翻一番的戰略目標,經濟布局和資源配置的效率,比前30年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區域非均發展戰略的實施,也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矛盾。

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麵展開以後,鄧小平就對全國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行過深入的考慮。

0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

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範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

1988年9月12日,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思想:

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指出:“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的思想十分重視。

1995年,在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江澤民把“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關係”,作為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12個重大關係中的一個,向全黨鮮明地提出來,並強調:

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今後改革和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從“九五”開始要更加重視支持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同時,在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建議》中,就把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方針提了出來。

於是,進軍西部的號角就迅速地吹響了。

江澤民調研西部大開發

1999年1月28日至2月1日,江澤民冒著嚴寒,前往內蒙古考察工作。

在5天的時間裏,江澤民先後考察了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第二機械製造廠、包頭鋼鐵集團公司、鹿王集團、仕奇集團、伊利集團、三角公司等。

在從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國有企業麵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麵臨著嚴峻挑戰,軍工企業的困難更為突出。

但是,在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廠,人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廠長郭洪成告訴江澤民,自80年代末開始,他們主動迎接市場的挑戰,不斷調整經營方向和產品結構,新開發的石油機具,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25%,並打入國際市場;鐵路車輛可生產敞車、罐車兩大類20個品種,年生產能力達4000輛。特別是投資10億多元的北方奔馳重型載重汽車項目,成為我國兵器行業最大的軍轉民項目,形成年產6000輛的能力。從1978年以來,這個企業已經連續21年盈利。

在北方奔馳重型汽車生產線旁,江澤民詳細詢問了汽車的啟動和刹車性能,叮囑他們一定要確保一流的質量,創出高市場占有率的名牌。

同為軍工企業,內蒙古第二機械製造廠當時仍未完全擺脫困境。

盡管當時仍處於虧損狀態,但他們在加大改革力度中謀求發展的信心十足。通過轉軌變型,企業民用產品產值已占總產值的三分之二。

知難而進孕育著希望,深化改革催發出生機。二機廠與英、美合資的北方重型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經過近8年的發展,推出了三大係列、12個品種、性能優良的特雷克斯礦用自卸汽車,並一躍成為我國礦用自卸汽車生產領域內最大的生產廠家,國產化率達70%。他們生產的汽車,在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二灘水電站等工地上大顯身手。

江澤民走進車間,一邊參觀一邊聽公司總經理葉國柱介紹。這個從老企業中產生的新公司職工雖隻有400餘名,但1998年實現利潤卻達2500萬元,人均利潤6萬元。

在一種曾經參加過三峽截流工程的巨型載重自卸汽車前,江澤民欣然與北方重汽公司的員工們合影留念。

江澤民說:“看來,搞活國有大企業必須製定正確的策略,像二機廠這樣的大企業,一下子全搞活可能有困難,但分開一塊一塊地搞活就比較容易。通過改組、改造,加強管理,分塊搞活,最終可以帶動整個企業活起來。”

江澤民特地把剛上任不久的二機廠廠長安富榮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我以前也當過廠長,深知當廠長的責任重大。我們那時候是計劃經濟,國家撥指標、下任務。現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管理好兩萬多人的大廠,不容易。你們身上的擔子重啊!一定要想辦法把企業搞好,把職工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尤其是這樣一個麵臨暫時困難的大企業,搞好了,是對黨和人民的重大貢獻。”

包鋼是我國重要的鋼鐵稀土企業,也是一家國有老企業。1998年實現銷售收入80億元,利稅12億元。

江澤民1990年曾到包鋼考察。8年之後重訪包鋼,江澤民深感企業的變化之大。

包鋼總經理林東魯向江澤民重點介紹了企業的改革情況:“1998年6月改組為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分立了3個子公司和5個分公司,共剝離分流職工24萬人。下屬的‘稀土高科’股份公司1997年股票上市,去年又抓住機遇進行了擴股,利用募集資金,新建成了3000噸單一稀土分離生產線。”

在鋼花迸濺的包鋼4號高爐前,江澤民與爐前工們一一握手,向大家問好。

在連鑄車間,江澤民迎著撲麵而來的熱浪,與一線工人親切交談。

在高速線材廠,江澤民登上700米長的空中鋼橋,隻見一根根鋼坯經過高溫加熱等工序,最後吐出一盤盤的彎曲的火龍。

江澤民在考察國有企業的同時,廣泛接觸在生產一線的職工群眾,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把黨中央的溫暖送到他們的心坎。

在企業車間,在職工家裏,總書記走到哪裏,哪裏就充滿了掌聲和笑聲。

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們熱情地簇擁在江澤民身邊,搶著回答他的提問;宿舍區的職工們,聽說江澤民來了,競相邀請他到家中做客。

在一機廠總裝車間,江澤民細心地發現車間雖然有兩道門,卻沒有安棉門簾。

江澤民問廠裏的負責人:“現在車間的溫度有多高?”回答是12度。

“如果安上棉門簾呢?”

“能達到16度。”

江澤民提高了聲音,關切地說:“那就安上嘛!提高4度就能暖和許多。”

1月29日上午,江澤民來到一機廠生活區,專程看望了青年勞模王文山一家。

29歲的王文山是一機廠的一名焊工,先後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第一次見總書記,王文山夫婦顯得有些靦腆而拘謹。

當江澤民得知王文山的愛人李燕梅在廠裏的動力處工作時,便風趣地說:“那我們倆還是同行啊!”

一番話說得在場的人都笑了,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接著,江澤民回憶起50年代時他在長春汽車製造廠動力分廠工作時的情形:“動力部門要管全廠的供電、供水、供氣、供暖等,工作很重要,也很辛苦,沒有節假日,還經常要上夜班。”

江澤民關切地叮囑李燕梅要注意勞逸結合,同時希望王文山要多承擔一些家務,支持愛人的工作。

這時,有人捧著一摞王文山榮獲的各類獎狀和證書給江澤民看。

江澤民看後,對王文山說:“你是技術能手。電焊是門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俯焊跟仰焊的難度大不一樣,要求掌握的技術也不一樣,至於焊口上的質量,那要求就更高了。”

江澤民勉勵王文山繼續努力,掌握更精湛的技術,為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二機廠的電工班長劉樹起,因車間無生產任務,在1998年下崗,現在的生活來源主要靠基本生活費和做臨時工掙的錢。妻子是蔬菜公司工人,家中還有一個正在讀高中的兒子。

江澤民聽說後,特意到他們家中看望。

在擁擠的屋裏,江澤民同劉樹起一家親切交談,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從每月的總收入,到生活開銷,都一一問到。

江澤民對劉樹起說:“我們國家正處在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提高效益,調整產品結構,出現部分職工下崗,這是必然經曆的一個過程。特別是軍工企業的轉產,總要有個過程。盡管困難不少,但是也應該看到國有企業在技術、設備、人才方麵所具有的優勢,基礎是好的。隻要肯動腦筋、想辦法,找門路,是大有希望的。你們要堅定信心,相信黨,相信政府,充分應用自己的技能和勞動,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江澤民的一席話,說得劉樹起不住地點頭,表示讚同。

這時,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張俊九把慰問金送到劉樹起手裏,劉樹起一家感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

江澤民說:“這是一點心意。我們在北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政治局會議,多次研究下崗職工的問題,也想了很多辦法。黨中央、國務院時時刻刻關心你們,想著你們。這次回去以後,我們還要繼續做出部署。也希望你們能體諒國家的困難,我們大家一起同舟共濟,共度難關好不好?”

熱烈的掌聲在小屋裏久久回蕩。

1月29日下午,江澤民來到包頭市絕緣材料廠退休職工梁洪祥的家中。

63歲的梁洪祥是一位70年代的老勞模,50年代,響應國家號召隨工廠支邊來到內蒙古。如今老兩口退休,兩個孩子也下了崗,全家4口主要靠退休費維持生活。

盡管家境窘困,但作為一名老勞模、老黨員,梁洪祥表現出了工人階級的高度覺悟,他代表全家向總書記表示:“有點困難是暫時的,是前進中的困難。有黨和政府的領導,我們一定能克服。我們受黨教育多年,決不會丟掉工人階級的優良傳統,要艱苦奮鬥。”

“艱苦奮鬥,勇敢地克服前進中的困難。講得好!”江澤民拍著老工人的肩膀高聲說:“你們這種精神狀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鼓舞。自覺為國家分憂,是我國工人階級的高尚品質。”

江澤民表示,改革越是深化,越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這一條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