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老區人民發揚拔哥的革命精神,識大體,顧大局,積極支持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到2004年,東巴鳳大會戰項目已完成987%,大批項目使老區人民獲得實惠。
東巴鳳三縣的資源優勢得到發揮,特色產業開始發展。在東巴鳳公路沿線,總麵積893萬公頃的優質板栗、山茶、八角、中藥材產業帶在崛起,通道經濟在發展。
自治區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抓好貧困地區的小康建設,直接關係到全區能否實現富民興桂新跨越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此,自治區把扶貧攻堅拉動城鄉協調發展,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從自治區黨委書記到貧困村寨的基層幹部,紛紛投入到挖窮根的戰鬥中。廣西各級幹部一任接一任,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費盡心血。
從1997年底到2002年底,農村未解決溫飽的人口從366萬下降1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由93%下降到3%以下。
百色曾經是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自大開發以來,百色連續開展了人畜飲水、村村通公路、茅草房改造、地頭水櫃建設等10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有效地改善了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對8萬多特困群眾進行異地安置,群眾有了穩定的生活來源。
其中,田林縣六隆移民開發區征地178萬公頃,安置來自田東、田陽、田林、德保、那坡、淩雲、隆林等7個縣(自治縣)大石山區貧困群眾,建成了連片八渡筍開發基地,成為全區乃至全國最大的異地安置基地。
進入扶貧開發新階段3年多以來,廣西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04億元,貼息貸款267億元,社會幫扶資金9億元,扶持生產基地84萬公頃,擴建通村四級公路和通屯道路225萬公裏,在貧困村建設沼氣池40多萬座,修建人畜飲水工程2000多處。
2003年底,自治區農村貧困人口下降到90多萬,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3年增長率超過6%,增幅均高於全區平均水平。
人口眾多、地處邊疆、多個民族聚居的廣西壯鄉,基本告別了原先大範圍的貧困,開始向小康生活邁進。
自治區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注重抓好生態建設,努力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篇文章,大力開展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工作,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累計完成退耕還林56萬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35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麵積22萬公頃。
通過推廣恭城瑤族自治縣生態農業模式,累計建成沼氣池238萬座,有效帶動了農戶養豬業、果蔬種植業的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河池市抓住國家退耕還林的有利時機,新增造林麵積5萬公頃,封山育林5萬公頃,沼氣池建設21萬座,沼氣池入戶率達2006%。
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小流域治理、珠防林工程、沼氣池建設,以往裸露的石山基本得到了綠化,石山植被增加,森林覆蓋率由20世紀90年代的2967%提高到5692%。農民還從每年21萬多座沼氣池的使用中增收節支385億元,每年使2萬公頃林木不受砍伐,既減少了水土流失,維護了生態平衡,改善了農村農民的生活質量,又解放了勞動力,減輕了勞動強度,使生態環境惡化得到遏製,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落實。
廣西還投入石漠化治理資金4000多萬元,完成石山封山造林。在2001年,東蘭、樂業兩個國家試點縣就完成退耕還林1206公頃,宜林荒山荒坡造林5806公頃。
全區在完成退耕還林4萬多公頃的同時,投入林業基本建設經費1億多元,幫助農民營造10萬公頃的速生豐產林和34萬公頃板栗、“三木”藥材等經濟林。
昔日“衣不蔽體”的大石山如今披上了綠色“新裝”,農民在退耕還林、營造秀美山川的同時,走上新的發展道路。
西部的優勢在資源,西部大開發的當務之急是盡快把西部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廣西擁有豐富的水能、礦產、農林、海洋、生物和旅遊資源,是全國優先開發的三大水電建設基地之一。
紅水河開發規劃自其上遊南盤江天生橋至其下遊黔江大藤峽,可開發建設10座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1291萬千瓦。
西部地區要盡快縮小和東部地區的差距,必須走能源型新型工業化道路。
廣西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培育並初步形成了以製糖、有色、冶金、電力、汽車、機械、建材、食品、醫藥等為主的一批優勢產業。
量的積累帶來質的飛躍,廣西,正由傳統農業省區向工業省區健步邁進。2003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實現利潤637億元,比上年增長74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216%,同比提高156個百分點,創曆史最高水平。
西部大開發的實質是西部大開放,大開放是西部大開發的動力。
為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2001年廣西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要求,符合自治區發展規劃和布局,在自治區審批權限內,不需要政府投資的項目,取消審批,改由企業自主決策,實行項目登記備案製。
截至2003年底,從自治區到各市縣共取消各類行政審批事項共近3萬項,改善了投資環境。
麵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給廣西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自治區黨委、政府高瞻遠矚,抓住機遇,製定了“發揮優勢、東靠西聯,南向發展”的戰略構想,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加快廣西發展。
“東靠西聯”就是要充分發揮廣西作為粵港澳通往西南地區的通道作用,利用粵港澳的產業、資金、技術、管理、人才、信息等優勢,以及廣西自身和西南各省市的資源、政策、勞動力等優勢,加強廣西與粵港澳和西南各省市的經濟合作。
“南向發展”就是充分發揮廣西作為連接中國與東盟的國際大通道作用,以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契機,促進泛珠三角地區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產業合作和相互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