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視察期間,江澤民親筆題寫下“塞上江南,再放異彩”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開放圖強、日新月異的寧夏,把“塞上江南”的美譽傳向世界。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閩寧合作的重大戰略部署,讓福建與寧夏結成“親家”。
同年11月4日,寧夏代表團從寒風凜冽的塞上來到風光秀麗的榕城,參加了兩省區召開的第一次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充滿了濃濃真情的兩地協作由此開始。“親家”在相互往來中,捧出閩寧合作的一個個碩果。
由兩省區主要領導參加的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年複一年,在兩地輪流舉行。
會議如此相似,簽訂的《協議》和《紀要》均不折不扣地落實;會議又年年不同,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幹部培養等方麵的扶貧協作內容越來越豐富,層次越來越高,一個由各級政府推動,部門協調,企業、社會團體、民間參與的幫扶格局日益清晰。
閩寧牽手十幾載,福建的掛職幹部,科技、醫療專家,教師,政法幹警,把他們的青春歲月、深情厚誼拋灑在寧夏山區的溝溝坎坎、旱塬峁梁。
1997年3月1日,全國八屆人大五次會議的第一天,江澤民來到寧夏代表團,與寧夏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江澤民強調:
要逐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通過相互擴大開放和密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2000年6月14日至17日,江澤民再次來到寧夏考察。這次視察,是黨中央做出西部大開發的決策之後。
江澤民在寧夏主持召開了多次座談會,圍繞如何搞好新時期的黨建工作,廣泛聽取了各個方麵的意見和建議。參加座談會的有自治區主要負責人,市縣鄉負責人,也有村支書、高校學生輔導員和學生黨員。
江澤民走訪了一個個村莊、企業,實地察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情況,黨的總書記和各級黨組織的負責人、普通黨員無拘無束,傾心交談,熱烈討論。
信任是最大的關懷。敞開思想、傾心交流,江澤民坦誠的態度感動了大家。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與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一起探討,如何更好地加強黨的建設和推進國家的發展。
江澤民說:
西部大開發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為千千萬萬有誌者展示才華、實現人生抱負提供了廣闊的舞台。西部大開發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國家必須予以重點支持。力爭用五到十年時間,在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和山川秀美上有一個新的良好開局。
2007年4月11日,當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這希望的春天裏蘊發著生機時,胡錦濤冒風沙淋春雨,足跡遍布荒漠、深山、黃河之濱,開始了令寧夏人民難忘的考察之行。
胡錦濤為寧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顯著成績,感到欣慰和振奮。
胡錦濤說:“寧夏在條件比較艱苦、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難能可貴。”
胡錦濤對寧夏生態環境建設十分重視,風塵仆仆來到位於騰格裏沙漠邊緣的中冶美利紙業集團有限公司造林基地。頂著大風揚沙登上沙丘,實地察看治沙固沙情況。並專門到白芨灘林場大泉治沙實驗區,親切看望了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
胡錦濤強調,要大力加強防沙治沙工作,依靠廣大群眾,運用先進技術,努力實現從“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轉變。
胡錦濤翻山越嶺來到固原市彭陽縣,察看陽窪小流域治理項目點。
看到層層梯田披綠,點綴其間的果樹繁花似錦,胡錦濤十分高興。
胡錦濤強調:
要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緊抓好,落實和完善相關政策,確保已經取得的成果得到鞏固、已經確定的計劃穩步推進,紮實努力,長期努力,使生態環境不斷有新的改善,為建設祖國西部綠色屏障做出貢獻。
胡錦濤對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牽掛於心。他走村入戶,噓寒問暖,詢問村民們的收成、致富打算、困難、黨和政府的支農惠農政策是否落實、對這些政策是否滿意等,問得十分仔細。
胡錦濤指出,要繼續實施開發式扶貧,把更多資金用在支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盡最大努力加快貧困地區發展,讓農村貧困群眾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胡錦濤還專門考察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情況。他說:“寧東化工基地煤、電、水等資源豐富,旅遊資源也很多,要又好又快地建設寧東化工基地,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胡錦濤勉勵寧夏各族幹部群眾,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寶貴機遇,著力推動科學發展,努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改革開放上邁出更大步伐。統籌抓好就業、社會保障、扶貧開發等工作,紮實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促進社會和諧。以更加開放的思想觀念、更加執著的奮鬥精神、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奮力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
2008年8月15日9時45分,溫家寶的專機抵達銀川河東機場,到17日10時35分返京,溫家寶在寧考察近49小時,行程1400多公裏。
49個小時的分分秒秒裏,溫家寶不停地走、傾心地聽、深情地看。萬家燈火時,溫家寶仍在社區、百姓家中走訪。賀蘭山下、六盤山區、黃河兩岸留下了他的足跡。
接連兩個夜晚,溫家寶都在往返於銀川與固原的火車上度過。
兩天裏,溫家寶在賓館歇腳的時間隻有兩小時。
縈繞在總理腦海的是關乎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掛在他嘴邊的是寧夏老百姓的柴米油鹽。
“我是來兌現承諾的。下星期研究寧夏發展問題時,我心裏就更有底了。”在與自治區領導及各部門負責人座談時,溫家寶說。
所謂“承諾”,要追溯到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在2007年秋天的一次中南海之行。
2007年9月21日,一個收獲希望的金秋,這個日子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相距一年零兩天時間。
陳建國、王正偉帶著寧夏各族群眾渴望發展的強烈願望走進中南海,開始了即將改變寧夏命運的一次“曆史性工作彙報”。
陳建國、王正偉重點向總理彙報了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生態移民、南部山區人畜飲水等重點工程建設和民生問題。
發現聽取的5個問題有3個都與水相關時,溫家寶非常重視。他說:“你們提出要解決的五大問題,我不一一表態了。把寧夏的問題提到國務院議事日程上統籌考慮,這個辦法比較實際,是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也是本屆中央政府一定要幹的一件事。寧夏是一個老少邊窮地區,我們要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寧夏的事情辦好。”
陳建國、王正偉離開後,溫家寶很快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工作彙報上做出重要批示:“寧夏是我國老、少、邊、窮地區,又是民族自治區,國家應予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通過深入全麵地調查研究,提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和政策措施,報國務院研究決定。”
溫家寶還在那次彙報會上承諾,在“拍板”一攬子解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之前,他要再到寧夏走一走,看一看。
寧夏,將永遠銘記這個曆史性的日子:2008年8月20日,總理離開寧夏3天後,在北京中南海國務院第一會議室主持國務院第二十三次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
9月12日,中國政府網全文發布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
這份文件提出了31條促進寧夏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其他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意見。
《意見》指出,要在發展過程中,堅持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切實把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注重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堅持加快發展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調整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
《意見》還提出了寧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目標,即到2012年,寧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明顯提升,基本解決城鄉飲水安全問題,人均基本公共服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5%,耕地資源得到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製,和諧社會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此外,到2020年,寧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綜合經濟實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人均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顯著下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這是寧夏曆史上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
青海以交通帶動大發展
2000年,在兩個世紀的交接點上,青海省借助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借助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曆史性機遇,一個個重點工程破土動工。
在空運、水運和鐵路運輸均不發達的青海,高等級公路的修建就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劑良方。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的公路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由於條件差、基礎薄,18679公裏公路總裏程中,沒有高速公路,二級以上公路僅占98%,一些地區仍沿用著人背畜馱的落後運輸方式。
據分析,青海的礦產、水電、畜牧業、旅遊資源得不到有效發揮,交通是主要的製約因素之一。
2000年2月17日,青藏高原首條高速公路蘭西高速公路平安至西寧段開工,標誌著青藏高原即將結束無高速公路曆史。
2003年6月28日,伴隨著馬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提前兩年呈現在人們麵前。
丹拉國道主幹線蘭州至西寧高速公路(青海段),又稱西寧至馬場垣高速公路,全長118公裏,項目總投資4226億元。其中西寧至平安段35公裏,項目投資111億元,平安至馬場垣段83公裏,項目投資3116億元。
而早在1997年,青藏高原第一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帷幕就已經緩緩拉開。
當年,丹拉國道主幹線蘭州至西寧高速公路(青海段)建設前期工作開始運作。
1999年,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省公路設計院,開始聯合設計平安至西寧高速公路。
2000年2月,平西高速公路正式破土動工,平西段采用4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計算行車速度100公裏/小時,路基寬26米,主要路段於2001年“七一”提前一年半建成通車;馬平高速公路緊隨其後,2001年下半年開工,終於在2003年6月28日,比計劃提前半年建成通車。
不同於東部和中部對高速路的司空見慣,這條高速路身上肩負著青海太多的“首次”和“第一”。
伴隨著這條路成立的青海省高等級公路建設管理局時刻感受著這條路的分量,“青海窮就窮在與外界的封閉與隔絕。西部大開發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機遇,如果我們不玩命幹,修不好高速公路,就會愧對青海500萬人民!”“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速度和管理現代化、決策科學化、作業標準化、施工規範化”的四高四化指導思想和“創精品工程、名牌工程”的奮鬥目標,從一開始就深深地植入了每個築路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