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部大開發是一個長期的曆史任務。由於西部地區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較東、中部地區相對滯後,這就決定了實施西部大開發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相反,西部地區的真正的開發恐怕需要一代人、兩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
至此,黨中央和中央政府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明確發出了“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戰略”的號召,標誌著中央“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戰略”的開始。
江澤民到寧夏甘肅考察
2000年6月中旬,當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出現良好開端,當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建黨79周年紀念日之際,江澤民再次踏上西部這片熱土。
茫茫無際的荒漠、寸草不生的戈壁、層層疊疊的沙丘、水土流失的溝壑……曾幾何時,在人們心中,西部一片蒼涼。
新中國的成立,使這塊遼闊的土地煥發出生機。50年來,西部一天天變換著新顏,一代代建設者頑強地艱苦奮鬥,寫下了可歌可泣的詩篇。
1957年,23歲的王家光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和自己的同學、後來成為丈夫的粟楷民,一起來到了銀川,從事教育工作,並就此紮下了根。
43年過去了,深深熱愛著這片土地的兩口子,仍然在為西部教育事業貢獻著心血。
6月14日下午,剛剛到達銀川的江澤民來到了王家光家。他們的孩子們聞訊趕來,高興地圍攏在總書記身邊。
“一轉眼,你們在寧夏已經有40多年了。你們培養了很多學生,桃李滿天下呀。”江澤民對王家光夫婦一生從事黨的教育事業十分讚賞,仔細詢問了他們的身體、生活情況,與他們熱情地攀談起來。
江澤民說:“開發西部,離不開教育,就是要有許許多多像你們這樣的園丁,為西部大開發培養人才。”
粟楷民向總書記介紹著自己的子女:“大女兒叫支寧,二女兒叫建寧,給她們取這樣的名字,就是想要表達支持寧夏建設的意思。”
江澤民聽說粟楷民的兩個女兒在學業有成後都回到寧夏工作,高興地與她們一一握手,勉勵她們向自己的父輩學習,好好工作,為寧夏的發展多作貢獻。
在一席熱烈而親切的交談後,江澤民向兩位老教師告別,並一再叮囑他們保重身體。
王家光激動地說:“感謝總書記的關心,我們的身體都還很好,還想為教育工作獻點餘熱。”
“好!”江澤民稱讚著,緊緊握著他們的手。
在西部大開發中,生態建設是一個突出的重點,讓山變青,讓脆弱的生態不再脆弱,是當務之急。
西沙窩,位於賀蘭山東麓,幾年前還是一片沙丘起伏的荒漠。作為沙塵的來源,它給銀川人帶來的隻有苦澀。
幾年前,一批大型推土機械開進了這片沙漠戈壁。
銀川廣夏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當地黨委和政府支持下,以堅定的毅力走上了向貧瘠的荒漠要財富的道路。
幾年後,這裏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昔日的荒漠已經變成綠洲,草木蔥蘢。人們在這裏治理了5萬畝荒漠,種植了26萬畝葡萄、2萬畝中藥材。
當天下午,江澤民踏上了這片新生的綠洲。
汽車沿著林間公路在沃野上前行,兩旁一架架噴灌設施播灑出一道道晶瑩的霧雨。
一排排的葡萄架上枝葉繁茂,一串串葡萄點綴其間。
拓荒者們向江澤民彙報著他們的創業史:幾年來,廣夏公司治沙累計投入4億元人民幣,2000年可初見回報,未來的效益將更為可觀。
“葡萄苗從哪裏引進的?幾年可成果?一畝地能收多少葡萄?釀出的葡萄酒品質怎麼樣?……”
聽著彙報,江澤民提出了一個個問題。在得到詳實的回答後,他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江澤民走到田間,與正在勞動的農工親切交談。
當江澤民聽說這裏已吸納幾千名周邊的農民從事治沙、植樹、種植管理等工作時,他高興地說:“你們不但治了沙,改善了生態環境,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做了一件大好事。”
“西部大開發,人才是關鍵。”考察中,每到一地,江澤民都反複強調培養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走進張掖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整潔的校園、漂亮的樓舍讓人賞心悅目。
這所幾年前籌建的學校,已有近20個專業實驗室、模擬室、操作室等,開設了15個與當地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專業。
更讓教師們驕傲的是,3年裏,他們培養的大批學生步入社會後,受到廣泛歡迎。
嘹亮的歌聲、悠揚的琴曲、婀娜的舞姿,校園裏充滿青春氣息。
江澤民從鋼琴班到服裝班,從電腦班到醫學班,走進一間間教室,問候老師和同學。他邊走邊看,邊聽邊問,不時停下腳步與同學們親切交談。
位於黃河南岸的寧夏靈武市崇興鎮中北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小康村。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已近3000元,集體經濟紅紅火火,村黨支部在群眾中很有威信。
6月15日上午,江澤民在這個村的黨支部會議室,主持召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
與江澤民相向而坐,來自靈武市和吳忠市利通區的5位村支書馬連國、尤恒福、馬少華、紀保金、張學軍,顯得激動而興奮。
村支書從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到發展集體經濟,從帶領大家尋找致富的路子到搞好基層黨組織建設,談過去、講現在、說體會、提建議。
望著一張張淳樸的臉,聽著一句句實在的話,江澤民十分高興。
江澤民說:“從你們取得的成就中,我看到了西部發展的希望,看到了西部農村21世紀的曙光。你們的年齡都不大,有幹勁又都有文化知識,要帶領群眾找準發展的路子,學習科學知識,一步步富起來。”
江澤民對村支書們談到的每一個話題都興致很高。中北村的馬尾紗、黎明村的肉羊育肥、左營村的建材、石佛寺村的蔬菜、早元村的後進變先進,江澤民問得很細很細。
村支書們爭先恐後地把自己的“家底”和盤托出。會場的氣氛熱烈、和諧、融洽。
江澤民說:
從你們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一個基層黨支部要有威信,要真正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就必須能夠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發展經濟要有一個龍頭,你們每個村都有這樣一個龍頭,有紗、有羊、有菜、有建材。這是一個方向,是農村致富奔小康的一條好經驗。
從6月15日到20日,江澤民在寧夏和甘肅主持召開了5次座談會,圍繞如何搞好新時期的黨建工作,廣泛聽取了各個方麵的意見和建議。
“我是來聽大家的意見的。”這是江澤民在幾次座談會上常說的話。
參加座談會的有省級主要負責人,地市、縣、鄉鎮黨組織負責人,也有村支書、高校學生輔導員和學生黨員。
江澤民走訪了一個個村莊、企業,實地察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情況。黨的總書記和各級黨組織的負責人、普通黨員無拘無束,傾心交談,熱烈討論。
6月,正是河西走廊的明珠,即張掖最美麗的季節。江澤民來到張掖現代有限公司創辦的石崗墩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的蔬菜大棚參觀。
在陽光下,成片的大棚整齊排列。大棚裏,紅紅的櫻桃、青青的黃瓜、鮮嫩的生菜、成串的西紅柿,顯示出旺盛的生機。
“你們這些技術是從哪裏引進的?設備是哪裏生產的?這些菜的種子從哪裏買、主要銷到什麼地方……”江澤民邊走邊問。
曾經擔任過張掖地區林業局局長,時任現代有年公司顧問的鄭守格一一回答著江澤民的問話,也向江澤民介紹著這個公司的創辦者宋有年這個人。
家住張掖市石崗墩的宋有年經過十幾年的苦心勞作,從一個農民磚瓦匠成為擁有多家企業的總經理。宋有年說:“我不敢說自己已經是個好黨員,可我一心隻想當個好黨員。”
在宋有年心中,黨的形象是神聖的。他為村裏的各項公益事業付出了數百萬元,自己的生活卻十分簡樸。
宋有年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幹什麼都想著千萬不要讓老鄉罵我,罵了我就等於罵了共產黨,罵了國家。我創業成功,是因為黨和國家的政策好,我要為人民做好事,不能給黨臉上抹黑。”
江澤民與村支書們的話題既有小問題,又有大道理。
“什麼是先進的生產力?怎樣體現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銀川、在張掖、在蘭州,每次座談會上,江澤民都向各級黨組織的負責人提出這個問題。
信任是最大的關懷。敞開思想、傾心交流,江澤民坦誠的態度感動了大家。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與江澤民一起探討如何更好地加強黨的建設和推進國家的發展。
江澤民語重心長地說:“馬上就要進入新世紀了,我們黨要帶領人民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更好地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必須大力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寧夏惠農縣的雁窩池,昔日也是一片不毛之地,經過當地幹部群眾戰風沙、鬥幹旱,到2000年,這裏已形成了2000畝的枸杞種植園,250多戶農民家家種枸杞、戶戶收益高。
6月16日,江澤民來到這片枸杞園考察。
枝頭掛滿殷紅的果實,農民臉上露出了收獲的喜悅。
一位樸實的枸杞種植大戶告訴江澤民:“一年的收入能到十幾萬元。”
一句話,讓江澤民和隨行的部長們十分高興。
江澤民鼓勵農民們:“好好幹,你們的收入提高了,我們高興。”
6月19日上午,江澤民來到了定西九華溝。
江澤民曾到過定西,揮筆寫下了“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的題詞。時隔5年,他再次踏上了這塊土地。
登上位於定西西北九華溝流域的製高點,放眼四望,昔日貧瘠的一道道山梁,如今已梯田層層、綠野片片。
雨後清新的空氣中,使人們感到了勃勃生機。
3年前,這裏的幹部群眾響應江澤民的號召,按照“山頂退田還林戴帽子,山坡退田還草掛毯子,山腰建設高標準梯田係帶子,山底建設塑料溫棚、地膜覆蓋穿裙子,溝底打壩蓄水穿靴子”的模式,開始對83平方公裏的九華溝小流域進行全麵綜合治理。
目睹3年艱苦奮鬥取得的成就,江澤民十分欣喜。
江澤民抬手指問:“那片樹種了幾年?小麥一畝能收多少?經濟作物一畝有多少收入?”
詢問聲聲,關愛切切。江澤民對這塊土地和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傾注了深深的關懷。
看到層層梯田修到了山頂,江澤民又關切地問:“農戶們住的地方離這些梯田有多遠?上山來種地要走多少時間?他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
“去年流域內人均純收入達到1620元,人均產糧達到726公斤。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當地負責人的回答,讓人們看到了進步和發展。
在靠近山頂的地方,農民們正按照退耕還林的要求,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種植果樹。
江澤民來到田邊,與正在種樹的農民愉快地交談。他彎下腰,提起一桶水,仔細地澆在樹苗根部。
江澤民對在場的農民說:“希望你們繼續努力,讓山上都綠起來。”
“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人們回答著。
西部地區的人民從生態建設入手,艱苦奮鬥,辛勤建設自己的家園,給江澤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澤民囑托當地的幹部群眾:
西部地區麵貌的根本改變,需要許多代人的持續努力,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我們必須充分做好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同時又要有隻爭朝夕的緊迫感。力爭用5到10年的時間,使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有明顯進展,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進程,初步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地區經濟,在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和山川秀美上,有一個新的良好開局。
已有90多年曆史的蘭州大學,是西北地區一所知名的綜合性大學,每年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來此就讀,每年又有許多學生從這裏畢業,走向社會,走向西部廣闊的原野。
6月19日下午,江澤民來到蘭州大學。
在幹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年輕的教授向江澤民介紹了他們的一項項科研成果:針對我國西部地區獨有的幹旱高寒地理情況,實驗室的首任主任趙鬆齡教授,提出了發展“集水型生態農業”這一全新構想,並在實踐中獲得成功。
江澤民聽得專注、問得詳細,關注生態環境及西部地區農業發展之情溢於言表:
西部地區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要害地區,搞好西部地區的生態建設,對於改善全國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作用。
江澤民勉勵研究人員在前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工作。
在這所大學的逸夫科學館,江澤民與高校黨政領導和師生們一起座談。
聽了大家的發言後,江澤民說:
開發西部,現在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未來的前景一定十分廣闊。
一個人的命運是與祖國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一個人、一名大學生能否成就事業,一方麵要靠自己堅持不懈地努力,另一方麵要靠把自己的努力與人民的事業、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真正的有誌之士是追求事業的,西部大開發就是一項偉大的事業,為千千萬萬有誌者展示才華、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江澤民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隻要有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有強烈的求知欲,有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幹一行、學一行、愛一行,就一定能有所作為。大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努力掌握真本領,了解我們的國情,樹立遠大的誌向。”
座談結束後,江澤民來到學生第二食堂。
江澤民走近餐桌,俯身察看著學生們碗中的飯菜,關切地問他們:“飯菜質量怎麼樣?營養夠不夠?一個月要多少夥食費?”
當江澤民了解到有不少學生來自外地時,又問他們在這裏吃得習慣不習慣。
聞訊的大學生們蜂擁而至,圍攏在食堂的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