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好!總書記好!”
當江澤民的身影出現時,寧靜的校園裏沸騰了,掌聲四起。
“同學們好!大家好!”江澤民來到同學們中間,頻頻向學生們揮手致意。
林蔭道兩旁、教室宿舍的窗口,一張張熱切而興奮的青春笑臉向著江澤民歡呼。
中央出台政策促進發展
2000年7月,農業部下發《關於加快發展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意見》,要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當月,交通部召開西部交通建設工作會議,要求西部地區按照《加快西部地區公路交通發展規劃綱要》和《西部地區內河航運發展規劃綱要》全麵啟動公路、水路建設工作。
8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西部大開發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妥善處理好西部大開發中文物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係。
9月16日,江澤民就加強西藏、新疆等邊遠省份的廣播電視覆蓋作出了重要指示。
根據中央的部署,“西新工程”開始實施。
國家廣電總局和各級廣電部門把這一工程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在有關地方黨委、政府和中央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資金,新建擴建了一大批發射台。
10月12日,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會議的中央委員183人,中央候補委員144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麵的負責人列席會議。
會議由中央政治局主持。江澤民作了重要講話。
十五屆五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朱鎔基就《建議》草案作了說明。
在《建議》中,把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強調: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關係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關係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
10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進一步鼓勵外商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若幹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外商到西部地區投資勘查開采非油氣礦產資源的有關鼓勵政策。
當月26日,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幹政策措施》,明確了國家支持西部開發的有關政策措施。
2001年3月4日上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預備會議。
李鵬委員長主持會議,他宣布: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大會將於3月5日召開。
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並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再次進行了具體部署:
實施西部大開發,就是要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幹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麵,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遊、南(寧)貴、成昆(明)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大開發。
2001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製定的《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幹措施的實施意見》,對西部地區增加建設資金投入、優先安排建設項目、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行稅收優惠、誇大外商投資領域、吸引和用好人才、增加教育投入等方麵的政策措施進行了細化。
2002年1月,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退耕還林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確定在過去兩年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全麵啟動退耕還林工程。
同月,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水利部、國家計委聯合印發《西部地區水利發展規劃綱要》,要求西部地區加強水利建設。
國家人事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簽訂《中國西部地區人才資源開發項目》。該項目旨在利用聯合國援助資金,加大西部人才開發力度,創新西部人才開發機製,提高西部各類人才的素質,優化西部人才結構,提高政府部門對人才資源開發的管理能力。
3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明確了當時和今後一個時期西部地區人才開發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
這是建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下發的第一個西部人才開發規劃。
2005年10月,金秋的北京天清氣朗,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開幕。全會研究審議了《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十一五規劃建議》。
《建議》把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任務。
《建議》指出:
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開發,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2006年12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
二、貫徹實施
●來自西部、東部和世界各地的嘉賓雲集中國西部經貿洽談會暨香港優勢博覽會。率香港特區西部訪問團助威盛會的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說:“四川有著特別的吸引力。”
●在中國的大西北地區,有一個回族聚居的地方。這裏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歌謠:“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年種年收水澆田……”
●2002年4月1日,“神舟3號”無人飛船在太空飛行7天後成功著陸,其核心設備上應用的納米金剛石材料,是一家甘肅企業研製成功的。
● 貫徹實施
四川打造軟硬開發環境
在新世紀的第一個5月,四川,再一次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來自西部、東部和世界各地的嘉賓,雲集中國西部經貿洽談會暨香港優勢博覽會,短短4天,簽約165項,總投資140億元,為世人所矚目。
率香港特區西部訪問團助威盛會的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說:“四川有著特別的吸引力。”
世紀之交的一次徹底的思想大解放,奏響了四川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序曲。
四川曾經有過自己的輝煌,然而,與處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四川人不得不承認,這輝煌已經成為曆史。
縱向看,改革開放的20年,四川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780元,提前實現了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橫向比,全國的生產總值增速為96%,四川已落在了23個省市的後麵。
不發展是落後,發展慢了也要落後。
從縱向比較的單向思維到縱橫比較的立體思維,四川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正視差距的同時,四川開始思索,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定位。
如果說中國廣闊的西部是一座潛力巨大的“富礦”,那四川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0年4010億元的生產總值總量,在西部12省(市、區)中四分其一,獨占鼇頭,主要經濟指標幾乎都名列第一;作為中國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四川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和豐富的人才資源;水能資源和天然氣、釩、鈦等11種礦產儲量富甲全國;旅遊資源更是令四川人自豪,僅“世界遺產”就有四處,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7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名列全國前茅。除此之外,四川8600萬人的巨大市場,商機無限,不容忽視。
與許多省份相比,四川可謂得天獨厚,優勢驕人。然而,四川號稱農業大省,天然糧倉,四川人卻不愛吃川米;天府之國山川秀美,旅遊卻遠不如近鄰雲南搞得如火如荼;科技成果碩果累累,開發“包裝”後推向市場賺大錢的卻是沿海地區;“四川造”比比皆是,可真正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拳頭產品,卻屈指可數……
為什麼守著獨特的資源優勢,卻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是什麼阻礙了四川前進的腳步?
四川人生活悠閑,安於現狀,一句話道出症結,點中要害。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等陳舊觀念的束縛,使四川人失去了應有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在機遇麵前裹足不前。
1999年底,實施西部大開發這個振聾發聵的聲音響徹華夏大地。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已一日千裏。
機遇再一次將紅繡球拋給了四川。退,四川不甘落後;進,必須破除陋習。西部大開發,四川怎麼辦?一次觀念的大洗禮,一場思想的大解放在全省範圍內展開。
2000年春天,站在世紀的分水嶺上,四川繪就了跨世紀的宏偉藍圖:實施追趕型、跨越式發展,建設西部經濟強省和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四川人心思上,人心思幹。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當四川一如既往循規蹈矩做著“規定動作”時,沿海地區已憑借“自選動作”,兀立改革開放的浪尖,肆意弄潮。
西部大開發,“克隆”東部?照搬模式?顯然行不通。
計劃經濟條件下,東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靠的是國家投資,政策支持,區位優勢。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更多的是政策投入,西部地區的發展不能再沿襲舊的發展方式,也不能“等”、“靠”、“要”,坐等天上掉餡餅。
縱觀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展史,盡管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成功之道卻離不開“市場”。
四川要發展,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揚長避短,走特色經濟之路。
農產品賣難,工業品滯銷,經濟結構的不合理成為四川經濟騰飛的“絆腳石”。搬開“絆腳石”,“錦囊妙計”從何而來?正是來自市場。
瞄準市場,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突出農業的基礎地位,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醫藥化工、旅遊、飲料食品、水電、機械冶金六大支柱產業,四川架構起跨世紀的“經濟支點”。
農業從短缺經濟背景下“種什麼吃什麼”,轉向市場經濟下“吃什麼種什麼”,從追求量的積累到追求質的提高。
全省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調整農業結構的突破口,大力培養扶持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效益的企業為“龍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帶動優質稻、油菜、水果、名茶、中藥材、花卉及觀賞植物、早市反季節蔬菜、畜產品、水產品九大產業化基地,實現了農民增收。
挑戰傳統農業,構建現代農業,農業大省正在逐步走向農業強省。
僅僅依靠農業成不了經濟強省,六大支柱“立”起來,才能有力地支撐著四川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電子信息產業被省委、省政府列為“一號工程”全力推進,川電借“西電東送”之機走出川門。
土生土長的“四川造”欲搶灘國內國際市場,川酒“六朵金花”香飄萬裏,川煙、川菜、肉類、飲料、綠色食品等拳頭產品紛紛出擊,大打“川”牌。
相比之下,川藥這座潛在的“金山”更讓人情有獨鍾。全省的藥用植物達3900多種,占全國藥材總數的80%以上,1992年以後全省中藥工業產值和固定資產增加了10倍。
投資熱點引來香港、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地資本,國內的知名企業也紛至遝來,四川變成名副其實的中國中藥現代化基地。
2000年12月15日,第一輛“四川造”豐田柯斯達客車走下生產線。這不僅意味著四川汽車工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也意味著四川汽車工業獲得了與世界同行對話的“平台”。日本豐田,美國摩托羅拉、寶潔、德國西門子等幾十家跨國公司,均在川“安家落戶”。
摩托羅拉公司在四川投資3億多美元,公司負責人感觸頗深:“中國西部市場潛力巨大,跨國公司不會放棄這裏的市場和誘人的投資回報。”
毫無疑問,假以時日,越來越多“合資”、“合作”結晶出的“四川造”會打入市場。
麵對市場經濟規律下優勝劣汰的競爭,國有企業又該如何應對?
“彩電老大”、“鋼鐵大王”擎起巨旗。
躋身世界三大產釩企業的攀鋼立足當地優勢,就地取材生產出的釩鈦鋼軌韌性、牢度和耐磨性比普通鋼軌高兩倍半;投資100多億建成的攀鋼二期工程冷軋板生產線,不僅能為汽車、摩托車提供高附加值的板材,為冰箱提供鍍鋅板,還能生產薄板係列。
與此同時,投資80億的攀鋼三期工程正式啟動,建成後每年可增加利潤11億元,其綜合競爭能力將全麵提升。
而淨資產130億元,彩電年生產能力1200萬台,品牌價值260億元的長虹,盡管暫時陷入了發展的低穀,但其“老大”地位尚無人能夠取代。從高新區成長起來的長虹也正通過圍繞市場調結構實施新戰略,開拓新產業,“樹百年長虹”。2000年產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7%,長虹和攀鋼對綿陽和攀枝花的貢獻,分別為50%和60%。
哪裏有市場,哪裏就有生機。市場的威力與魅力同在。抓住機遇,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乘風破浪,旅遊支柱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人們眼前。
在2001年“五一”黃金周,四川共接待遊客727萬人次,旅遊收入14億元,比2000年“十一”分別增長4356%和1650%。
神奇的九寨,秀麗的峨眉,清幽的青城,險峻的劍門……四川旅遊這塊巨大的“市場蛋糕”,怎能不讓人悠然向往?
香港、韓國與四川共謀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做大這塊“蛋糕”。
開發西部,不僅重視發展的速度,更加重視發展的質量。而隨著西部的崛起,西部經濟不僅融入了國內大市場,也正在逐步融入國際大市場。
四川曆來是商家必爭之地。然而,有商自遠方來時,往往又知難而退: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手續繁瑣……軟環境太“軟”,硬環境太“硬”,成為四川發展的一大困擾。
2000年10月20日,“2000·中國西部論壇”在成都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開幕晚宴。江澤民為大會題名:中國西部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