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嘉賓“會診”西部環境“頑症”後指出:市場與政府——西部大開發的主題。
當“看不見的手”驅動著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向西湧動時,另一隻“看得見的手”正在大力打造著西部大開發的大環境。
西部鐵路和公路網的密度,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0%至50%,沿海地區的20%左右。
“蜀道難”,讓人聞之生畏。交通的“梗阻”,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梗阻”。
改變現狀,四川痛下決心。2000年12月26日,四川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000公裏,雄踞西部第一。成灌、成樂、成雅、成渝、成綿……縱橫交錯的“快車道”圓了川人的“高速夢”,載走了古往今來“蜀道難”的嗟歎。
高速公路濃縮了時間和空間,暢通了渠道,帶來了商機。2000年1月至10月,樂山市共接待遊客37849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69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48%和76%。其中,成樂高速公路的開通功不可沒。
不隻是地上,天上,廣元盤龍機場、綿陽南郊機場相繼建成通航,雙流國際機場、瀘州機場改擴建工程、攀枝花機場新建工程正在建設中,九寨黃龍機場工程前期就緒,“天涯”變“咫尺”的夢想不再遙遠。
交通有了突破,能源、水利、通信、城市環境等也不落後:二灘電站啟動,城鄉電網雙改,拉閘限電變成曆史;升鍾水庫、大橋水庫、武都引水工程築起現代都江堰,西部大開發“十大工程”之一的紫坪鋪啟動;縣縣通光纜架起通信橋梁;城市環境大大改善。
“硬件”上去了,“軟件”也不能拖後腿。
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全麵清理了從1980年以來頒布的196件地方性法規,廢止了不適應大開發的法規,新製定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華僑投資權益保護條例、鼓勵外商投資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西部大開發保駕護航。
省政府廢止和修改了219件政策性文件和規章,並對52個省級行政部門及單位的審批事項進行了精簡,第一批共取消、下放、備案行政審批事項255項,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
天時、地利、人和是投資的決定因素。衝著投資環境而來的香港益光有限公司,在完成投資1000萬美元的大手筆之後,立刻決定向更多領域拓展在川業務。
浙江、上海、廣東等沿海省市大舉入川搶占先機的同時,四川也走出去,到上海、深圳、韓國、歐洲“推銷”自己。
長期以來,西部的發展思路中存在著一種誤區:見資源就開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其結果不僅使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變得愈加脆弱,也大大遏製了西部經濟的發展。
西部大開發,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決不能再走“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複”的老路。西部省市早已形成共識,地處長江上遊的四川更要走在前麵。
1998年,最先從夏天那場特大洪水中醒來的四川也最早開始了行動。8月,省人大常委會做出關於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的決議。9月1日,四川省率先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砍樹人變成了栽樹人,護林人。
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鼓點,在四川的重要日程上,生態環境建設的位置日益突出。
翻開日曆,四川的幾大“動作”尤為醒目:
1999年10月,按照國家“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要求,30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試點開始實施;
2000年,全省46個縣全麵展開防治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工程,總投入188億元;
2001年1月1日零時,環境保護“一控雙達標”“零點行動”拉開序幕。
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汙染整治,四年四大工程,四年四大步,步步推進,奠定著西部大開發的生態基礎。
四川脆弱的生態環境決定著四川必須實現生態環境的跨越式發展,必須打破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思維定勢,以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發展模式代替傳統的發展模式。
岷江、雅礱江、金沙江、大渡河及嘉陵江流域是四川的生態脆弱區,也是退耕還林還草試點的重點。其中,涼山等地的幹熱河穀地區更是難點。
幹熱河穀地區年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年降水量最少的茂縣僅493毫米,植被難以生長。涼山州依靠科技,推行“蓖麻+牧草”的模式,並由此延伸出“農戶+企業”的產業鏈,既找到了幹熱河穀地區恢複植被的有效方法,又使農民通過蓖麻生產和種草養畜增加了收入。
洪雅縣從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發展的需要出發,在瓦屋山旅遊沿線開展退耕還林還草,種植竹子和常綠闊葉樹種,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擴大了旅遊資源,帶動了旅遊產業的發展。
退耕還林還草與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結構調整、扶貧攻堅、旅遊開發結合起來,探索出林草牧、林竹紙、林桑蠶、林藥、林茶等模式,找到了生態治理、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契合點。
資陽羅家灣小流域實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工程、生物、農耕三大措施齊頭並舉,不僅使昔日的荒山變成了果園,也使當地農民脫貧致富走上了小康路。
蒲江縣治理水土流失從“老大難”長秋山區入手,治出了滿目青翠,治出了農民增收,治出了綠意醉人的蒲江。
在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四川也愈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斷加大汙染治理力度。
2000年,國務院規定的環境保護“一控雙達標”最後期限臨近,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省人大組織環保執法檢查,省人大、省委宣傳部、省環保局等十多家省級部門共同組織環保世紀行,向汙染宣戰。
夾江的黑煙囪倒了,宜賓長寧河流域的小硫精砂廠關閉了,內江市小青龍河沿岸的小紙廠關閉了……
截至2000年底,全省6150家工業汙染企業中,驗收達標6133家,達標率為9972%。其中,治理達標的4351家,依法關停1782家。
隨著“一控雙達標”的全麵完成,全省企業“輕裝上陣”,向著清潔、高效的思路發展。
夾江借推倒陶瓷業黑煙囪之機,調整產品結構上檔次,打造“西部瓷都”。
而早已成功實現達標的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則走出了環保產業鏈道路,對釀酒丟糟進行鏈式開發,變廢為寶,每年增產原酒10000多噸,新增產值1億多元。
把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四川實現了環境和經濟的“雙贏”。
幾年來,四大工程碩果累累:
禁伐之後,全省8933萬公頃天然林管護“到位”;退耕還林還草3004萬畝,合格率、成活率分別達到992%和990%,真正做到了“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完成坡耕地治理132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4520平方公裏,建成國家和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25個、生態示範區2個;竣工環境汙染治理項目1181個,投資84億元,工業廢水處理率、工業廢氣處理率、工業固體廢氣物綜合治理率,分別達到830%、721%和460%。
舉目四望,四川的天更藍了,水更綠了,山川更秀美了。而生態意識、環保意識也隨著這青山綠水越來越深地植根於人們心中。
2000年金秋,在成都舉辦的首次中國西部論壇上,微軟、英特爾、IBM、摩托羅拉等20多家世界IT業巨頭紛紛亮相。
這次世界IT精英的“西部峰會”傳遞著一個訊息:IT西進“淘金”。
2001年初夏,同樣是成都,在中國西部博洽會上,香港財富巨子們“跑馬”四川,簽下近10億人民幣的投資意向協議,首選的正是IT業。
不謀而合的選擇,昭示著IT業在西部的廣闊前景和西部開發中的重要性。
從美國舊金山向南至聖何塞的一塊櫻桃穀,從沒有任何大型傳統工業,在西部開發中,這裏借助信息技術一躍而成“矽穀”,1998年的產值相當於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
同樣,印度的不毛之地班加羅爾,也在發展中搖身一變,成為以軟件業為主的“矽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部開發,四川也必須以科技為先導,以信息產業為突破點,傾力打造自己的“西部矽穀”。
由此,“一號工程”立定目標:重點發展光通信、軟件、新型元器件及信息材料、計算機與網絡產品、數字化信息化視聽產品的產業化,建設信息安全產品產業化、西部最大軟件產業化、電子信息產品生產、集成電路設計和生產、國際合作研發和電子信息人才教育六大國家級基地、西部最大的網絡交接和信息交換服務中心、西部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交易和信息服務市場。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四川找到了發展的不竭動力。
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結構調整、科技教育、改革開放,五大樂章串起恢宏的西部大開發交響曲。
寧夏抓住機遇規劃未來
2000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麵向新世紀,高瞻遠矚,總攬全局,審時度勢,做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
寧夏,打開塵封的大門迎來新世紀的和煦春風。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
寧夏成立回族自治區,開創了寧夏曆史的新紀元。從此,寧夏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時期。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中央國家機關、各兄弟省區在寧夏成立前後,從基本建設投資、財政補貼到技術設備、幹部、工程技術人員的調配等方麵,對寧夏各項經濟建設事業給予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麵的大力支持,扶持寧夏發展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加快了自治區經濟文化建設的步伐。
1958年前後,一大批有誌青年從五湖四海趕來,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留在寧夏。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用逐漸蒼老的容顏換來了寧夏經濟社會的日新月異。50年前,他們在寧夏種植希望與憧憬;50年後,寧夏大地還他們收獲與輝煌。
寧夏雖然地處西北邊陲,黨中央、國務院對寧夏的發展始終關懷備至。
1964年3月9日,革命戰爭年代曾數次到過寧夏的鄧小平第四次來到了寧夏。陪同鄧小平一起前來的,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真。
永寧縣中華回鄉風情園的回族博物館裏保存著一張珍貴的黑白照片,記錄著鄧小平在1964年前來視察的情景。
《中國共產黨寧夏史》用精煉的文字記錄了鄧小平視察寧夏的這段曆史。
在聽取了自治區的工作彙報後,鄧小平對寧夏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鄧小平強調,要動員各方麵力量,加快寧夏的社會主義建設。寧夏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西海固地區,一定要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統戰、宗教工作,回漢人民團結起來,把寧夏建設好。
鄧小平還要求寧夏各級領導要搞好綠化,多種樹木,搞好農業建設。
在鄧小平視察寧夏後,國務院決定在寧夏安排一批重點建設項目。
從1965年初開始,由沿海和內地陸續向寧夏整體搬遷或合並創建了一批大中型工業企業。
1965年下半年,陸續建成投產了吳忠配件廠、青山試驗機廠、長城機床廠、銀川起重機廠、大河機床廠、銀川橡膠廠、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
1966年初,又建成投產銀河儀表廠、吳忠儀表廠等企業。
那是寧夏工業發展史上的火熱年代。
一批擁有較雄厚技術力量和較先進經營管理能力企業的建成,不僅填補了寧夏新興國內工業的空白,而且明顯改善了自治區的工業布局,為寧夏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極大地增強了自治區的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遍大江南北。
作為西北內陸省區,寧夏也開始萌動自身的改革與飛躍。
1978年,寧夏全區固定資產達到42719億元,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38485億元。
靠著這些“家底”,寧夏經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實現了曆史性跨越。
1983年初,國務院決定成立“三西”地區農業建設領導小組,設立“三西”扶貧資金,將西海固地區列入重點扶貧攻堅計劃。
從1983年開始,國家每年撥給寧夏3400萬元,幫助西海固地區興修水利、種草種樹、保持水土、發展多種經營,由此開始了寧夏的扶貧開發工作。
在寧南山區提起扶貧開發,當地的百姓都不會陌生,是黨中央正確決策的扶貧開發工程,使這裏的群眾有了走出大山、脫貧致富的夢想,並最終夢想成真。
1988年,自治區成立30周年,王震作為中央代表團團長對寧夏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王震說:“寧夏成立30年,是各族人民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奮鬥,克服困難,勝利前進的30年。”
這樣的肯定,是寧夏30年發展曆程最好的注腳。
1991年6月16日至20日,江澤民在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民委主任司馬義·艾買提等同誌的陪同下,來到寧夏的農村、工廠、礦山、部隊考察工作。
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寧夏大地,到處洋溢著蓬勃的發展活力。
在寧夏期間,江澤民來到田間地頭、車間工廠,與工人、農民、基層幹部談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要求,親切和藹、談笑風生。
看到江澤民如此平易近人,幹部群眾都把心窩子的話向他傾訴。
江澤民在視察時指出:
要認真抓好農業這個基礎和增強企業活力這兩件經濟工作中的大事,在任何情況下,加強農業這個基礎的決心不能動搖。要千方百計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事業全麵進步,實現共同富裕、各民族共同繁榮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