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建設難度和質量要求是公路之最,而在青海省內具有承攬高等級公路建設的施工單位隻有一家,即青海省路橋公司。

關係到青藏高原的第一條高速路,青海不敢怠慢。麵向全國進行施工企業和監理單位的招標,要為這“零的突破”選擇最出色、最有經驗的築路人。

最終,157家曾轉戰大江南北的施工企業和監理單位投入到這次“會戰”中,在這個大平台上,展示著自己的看家本領。

如中國航空港第七工程總隊第八項目部,突遇暴雨,將項目部所有的樁基、預製梁廠、臨時便橋、圍堰等悉數淹沒。

在400多萬元的損失麵前,工程兵們展現了“硬骨頭”的精神,災後12天開始生產自救。麵對之後再次出現的幾次洪水,一方麵積極自救,一方麵加大投入,力保工期。

同年3月30日,全長953公裏、總投資26億元人民幣的澀北—西寧—蘭州天然氣輸氣管道,在湟中縣上新莊正式開工,從而拉開青海天然氣大開發的序幕。

2003年7月3日,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這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家級開發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為了擴大吸引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擴大對外開放、促進青海經濟快速發展所采取的重大舉措。

依據國務院批複和西寧城市總體規劃,開發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東部,總規劃麵積1279平方公裏,首期規劃麵積44平方公裏。控製麵積839平方公裏,具體範圍是東起小峽口、西至青海民族學院、北起湟水河、南至南山腳下。

2001年,適逢我國“十五”計劃的開局之年,青海各項經濟建設也進入了如火如荼的階段。

趁著《國務院西部開發辦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幹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的東風,青海省在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生產總值增長方麵漸入佳境。

2001年7月1日,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開工典禮,在青海省格爾木市和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同時舉行。

巨龍翻越“世界屋脊”,成為人類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創舉。這一年,澀北氣田天然氣輸入西寧通氣點火儀式,在西寧南山口的天然氣門戶站舉行,澀寧蘭天然氣輸氣管道工程全線竣工,並在蘭州輸氣末站正式點火。

很多青海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天然氣替代傳統燃料煤,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然而,短短的幾年,青海的天變得更藍,水變得更綠,生活變得更幹淨。

這一年,青藏高原區域內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工,西寧市的工業布局從此調整,一批高起點規劃、高技術含量、節能環保的項目在開發區落戶。

這一年,首屆東部企業參與西部結構調整投資貿易洽談會在西寧舉辦。青海省從此開始了展會經濟的發展曆程,打造展會品牌,利用展會平台唱好經濟發展大戲,成為我省招商引資的又一創舉。

這一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又一標誌性工程公伯峽水電站正式開工建設。青海省由此逐漸成為國家西電東送的主要省份,在國家能源輸送這幅藍圖中,開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2年,青海被世界矚目。被譽為“中國自行車運動第一大賽事”和“青海奧運會”的首屆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在青海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體育健兒領略了青海的壯美景色。

這次體育盛會無疑成為了青海省的一張“金名片”,為世人了解青藏高原,宣傳“三江源”、青海湖自然生態及環境保護架起一條國際橋梁。

國家西電東送北線建設的重要電源點,西部大開發標誌性工程之一的黃河上遊公伯峽水電站成功截流。此次成功截流標誌著黃河上遊水電滾動開發,在優勢資源轉換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首批十大項目之一——青海100萬噸鉀肥項目開工,它標誌著中國察爾汗鹽湖資源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

格爾木機場改擴建工程正式開工。作為青海“十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這項工程對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加快柴達木盆地資源開發,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仿佛在瞬間打破了中國人生產生活的正常秩序。

然而,在連續的波動中,青海人始終沒有偏離健康發展的軌道。在砥礪磨難之中,青海人又眾誌成城地將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軌跡,不斷向前延伸、延伸。

這一年,青海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有序推進,民營經濟對全省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重點工程建設邁出新步伐,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和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2004年,青海省緊緊圍繞“消除貧困、富民強省”和“深化改革、創新體製”兩大曆史任務,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好勢頭,保持了各族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斷得到實惠的好勢頭,保持了社會穩定、各族人民團結和諧、積極奮進的好勢頭。

“三個好勢頭”,帶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帶來符合低保條件的201萬城鎮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帶來農村牧區特困人口救助製度建立,2075萬特困人口實施了基本生活和大病醫療救助。

帶來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的變化,這一數字變化,讓青海省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開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

“三個好勢頭”,表現在“兩減免、三補貼”等七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製定和落實,實現了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表現在投資20億元為農牧民辦實事,有效改善了農牧區水、電、路以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表現在農牧區稅費改革取得新成果,“三江源”地區16個縣、1個鄉的農牧民減負。

“三個好勢頭”,反映在西寧至蘭州高速公路全線貫通,西寧至大通、西寧至塔爾寺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相繼建成,西寧南北過境公路、拉西瓦水電站、玉樹通電工程、青海堿業90萬噸純堿項目及一批煤炭、電力、交通、城鎮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這些項目建設,不僅給全省經濟發展增添了後勁,而且也惠及群眾生活的方方麵麵。

機遇稍縱即逝,機遇可遇而不可求。當青海人把機遇轉化為發展的動能,發展的速度成倍提升,一個個發展的奇跡也由此創造。

2005年是“十五”最後一年,這是一個凝聚厚重收獲、展現輝煌成就的年份。而造就精彩2005、造就“十五”輝煌的,不僅僅是歲月流轉簡單的年份輪排,一個關鍵的因素在於,我們趕上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戰略的重大曆史發展機遇,以及其他一些難得的機遇。

追溯曆史的足跡。那是在2000年年初,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經過5年的努力,青海省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呈現嶄新局麵,青海的形象和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全省許多方麵的工作都富有開創性。時逢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青海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

“十五”時期,因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青海擁有了一係列發展的新政策。因為發展的信心,青海不斷地把發展的機遇轉化為發展動能,把迸發而出的激情和動能轉化為實踐。5年間,《青海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若幹政策措施》等相關文件先後出台,西部大開發重點項目——青海100萬噸鉀肥工程、標誌性工程——黃河公伯峽水電站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繼開工建設,總投資75億多元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青海社會經濟呈現出勃勃生機。5年,全省經濟實現了兩位數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連續跨越300億、400億的台階,繼2004年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後,2005年人均生產總值又突破1萬元人民幣。

阿基米德曾說過:“如果給我一個杠杆,我能撬動地球”。麵對曆史,青海人欣慰,當擁有發展的杠杆時,青海人完成了一次次完美的撬動。

“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盼望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2006年7月1日,隨著舉世矚目、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全線開通,《天路》之歌也唱紅大江南北,讓人耳熟能詳。

甘肅實現著曆史性跨越

2003年4月中旬,甘肅傳出消息:世界上第一台磁致伸縮超聲洗衣機在蘭州研製成功。

這種洗衣機不使用洗衣粉或任何化學添加劑,比傳統的洗衣機速度提高幾倍到幾十倍,並能對衣物起到殺菌作用。

無獨有偶,2002年4月1日,“神舟3號”無人飛船在太空飛行7天後成功著陸,其核心設備上應用的納米金剛石材料,也是一家甘肅企業研製成功的。

甘肅連城鋁業公司2000年出口創彙還是零,2001年一下子就是7500萬美元,2002年升至12億美元。如此跳躍,令人瞠目。

改革開放,尤其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春風勁吹玉門關,隴原大地處處春潮激蕩,奇跡迭生。這片昔日“苦瘠甲天下”的西部偏遠省份,正實現著由溫飽向小康的曆史性跨越。

連綿起伏的荒山,不僅阻礙著甘肅人走向富裕,也遮擋了甘肅人看世界的目光。

在外人麵前,甘肅人可能自認為“封閉”、“閉塞”;在外人眼裏,對甘肅人的評價可能也少不了“封閉”、“閉塞”一類的詞。

在西部大開發之初,甘肅省委、省政府認為:

思想不解放,社會環境不寬鬆,是困擾和阻礙甘肅發展的一個坎。如果這個坎邁不過去,就會處處卡殼,處處掣肘,資金來不了,人才來不了;在建的項目速度慢,新建的項目上不去;幹事的人寒心,創業的人灰心,甘肅就會失去難得的曆史機遇!

2001年,甘肅省政協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震驚了全省。

改革開放20年間,甘肅僅引進外資986億美元。

2000年,外商在甘肅的直接投資僅占全國當年利用外資總額的015%,上交地稅占地方財政收入的09%。

在2001年的前5年,外省投資額和戶數一直呈下降趨勢。

省委書記宋照肅說:

思想觀念是個總開關。要解決社會環境不寬鬆的問題,必須轉變觀念,堅決摒棄等、靠、要的思想,自己去找項目,闖市場;堅決摒棄“肥水不流外人田”、見人發財就眼紅的小農思想,歡迎省外、境外的投資;堅決摒棄“左”的思想,放手發展非公有製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