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強力啟動了營造“建設環境、投資環境、幹事創業環境”的大討論,並明確要求:討論不能空對空,不能隻打隔山炮!
隨後,各地各部門開門納諫,重新尋找角色定位。當“人人是環境,事事是環境,處處有環境”成為共識時,一批久拖不決和決而無果的案件迎刃而解,一批不合時宜的政策法規和行政審批事項相繼取消,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各地蔚然形成。
南京雨潤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投資9200萬元,在白銀經濟開發區建設年屠宰生豬60萬頭、深加工12萬噸肉製品項目。
白銀市區兩級領導多次現場辦公,跟蹤服務,從該項目簽約到投產,僅僅用了150天時間,被投資商譽為“白銀速度”。“白銀速度”開始在甘肅各地生根開花,甘肅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曆史發展時期。
西部大開發以來,甘肅注冊外商投資企業195家,直接吸收外商投資18億美元。到2002年,甘肅引進國內外資金當年到位30億元!
2002年9月29日,通往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柏油馬路通車了。
積石山群眾唱起了花兒:“喝一口泉水潤一下嗓子放聲唱,尕光陰賽過了冰糖。西部大開發的號角響亮,致富路修到了咱縣上。油路通到咱縣上,咱們的洋芋咱們的羊,就能更快地走出去,走向更遠、更大的市場。”
同一天,甘肅省另外10條公路同時通車。
西部大開發3年來,甘肅省新增、改造公路4178公裏,高速公路實現了由13公裏向320公裏的飛躍,全省實現了鄉鄉通電,95%的鄉鎮和80%的行政村通了車,電信用戶突破300萬戶,手機用戶突破160萬戶。
在營造“三個環境”大討論之後,伴隨著西部大開發後基礎設施的改善,伴隨著物質和信息障礙的破除,群山環抱的甘肅開始打開曆史“封條”,走進思想解放的新時代。
對人才、生態環境、非公有製經濟,甘肅人都有了全新的理解。甘肅省領導深知,西部大開發,關鍵在人才。“靠事業留人,靠待遇留人,靠環境留人”成為甘肅一項重要的政策和鄭重承諾。
2001年6月4日,甘肅省隆重召開科技獎勵大會,授予“隴上育種王”蘭州農校研究員周祥椿“甘肅省科技功臣”獎牌和60萬元獎金。
在沿海地區,60萬元也許並不算多,但在甘肅,2001年當年的財政收入僅僅688億元。這樣算來,獎給周祥椿的獎金,就接近當年全省財政收入的萬分之一!
2002年,甘肅省又將同樣數額的獎金獎給了第二屆“甘肅科技功臣”鄧元凱。甘肅省委、省政府還為12位在甘肅工作的兩院院士配發了專用轎車。
甘肅人對生態環境有著深刻的認識。甘肅完成退耕還林還草麵積634萬畝,天保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設532萬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麵積近5000平方公裏,荒漠化治理麵積1400多平方公裏。
甘肅人的思想解放,也體現在其“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發展戰略的定位上。
丘陵山地起伏的通渭縣,即便在甘肅,也算比較閉塞的地方。但走進通渭縣城的大小餐館,老板都會向你介紹烙韭餅、炸蕎麵圈等雜糧小吃:“城裏人細糧吃多了,適當吃點粗糧好著呢!這苦蕎還可以暖胃、降血壓、治糖尿病!”
說起通渭縣的雜糧小吃,還有一段小插曲。
在通渭縣的高寒陰濕山區,當地村民一直種油麥、穀子、糜子、蕎麥等作物。在調整種植結構時,農民想改種小麥:畢竟雜糧沒有小麥好吃!
2001年,通渭縣人在參加香港農業博覽會時,帶去了1公斤苦蕎樣品,結果被客戶以8美元的價格買了去。
這件事使通渭人茅塞頓開:稀缺的就是好的!要種那些別處種不成的東西,才能賣上好價錢!
於是,通渭縣雜糧麵積由原來的8萬畝增加到了20萬畝,1公斤苦蕎的價格也由2角錢漲到了22元。
定西地區,十年九旱,在春天更是雨水奇缺。但多年來,定西人偏要抱著“人定勝天”的信念,執意種植在春天最需水分、又從來沒有高產過的小麥。
在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決策之後,定西人開始思考:逆天行事種小麥,難道是唯一的選擇?
其實,定西地區特別適宜種馬鈴薯。這裏的降雨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正是馬鈴薯旺長的季節。並且,這裏土質特別,晝夜溫差大,種出的馬鈴薯潔白細膩,營養豐富,口感極佳。
為何不順應自然種馬鈴薯呢?思路一變,使定西從無到有,發展成了全國第二大馬鈴薯生產、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當歸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黨參基地。
2001年,自古“苦瘠甲天下”的定西,靠種馬鈴薯和中草藥整體解決了溫飽,實現了劃時代的變革。
轉變觀念之後,甘肅嚴酷幹旱的自然條件,在某種程度上反而轉化成了比較優勢。張掖的製種業、草產業,康縣的桑蠶,武都的油橄欖,慶陽的黃花菜,都在全國占據了重要位置。
據有關部門測算,特色經濟,為甘肅農民增收做出了三分之二以上的貢獻。在“特色牌”的旗幟下,甘肅優先發展最有優勢的石化、有色金屬工業。
當人們不再一提“個體私營”就感到頭疼和害怕時,甘肅省的非公有製經濟開始步入“陽光地帶”。
2001年,甘肅省非公有製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全省共培育出6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非公經濟“小巨人”,有5家企業進入全國非公有製企業500強行列。甘肅非公有製經濟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5%。
甘肅省領導層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著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一方麵提升、改造國有企業,3年來投入工業技改資金達387億元;一方麵千方百計扶持非公有製經濟,加快發展。
2002年5月,甘肅派出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和省政協主席率領的甘肅省非公有製經濟考察團到浙江考察,在趕回蘭州的火車上,討論、撰寫了詳細的考察報告。
考察團從浙江回來10天後,《甘肅省促進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條例》頒布實施;一個月後,甘肅省非公有製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
2003年一季度,甘肅省對外貿易額同比增長近39%,增幅高於全國出口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其中集體和個體企業實現出口同比增長了近30倍。
非公有製經濟已成為甘肅省頗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麵對西部大開發以來的巨大成就,甘肅省委、省政府仍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宋照肅說:“與自己相比,甘肅的變化非常驚人;但與全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黨的‘十六大’之後,其他省市區更出現了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態勢,甘肅幹部群眾隻有也必須加快發展,實施追趕戰略,才能趕上我們國家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廣西的富民興桂新跨越
2004年11月18日至19日,踏著金秋的韻律,乘著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成功舉辦的東風,“2004中國西部論壇”在南寧舉辦,使南寧再次成為風雲際會的城市。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回顧廣西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足跡,廣西腳步矯健:扶貧攻堅碩果累累,西南出海大通道框架初步形成,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一樁樁,一件件,譜寫了富民興桂新跨越濃墨重彩的華章,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成功舉辦夯實了基礎,提升了廣西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廣西東鄰珠三角,南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麵向東南亞,是西部地區唯一既沿海又沿邊的省區,是我國大陸東、中、西三大地帶的交彙點,是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
1999年6月17日,江澤民在西安發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動員令後,廣西審時度勢,把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和區情相結合,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三五五”思路。
在重點做好的五篇文章中,“路”是其中重要的一篇。為此,廣西在西部大開發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著力構建大西南出海出邊大通道,形成了以沿海港口為龍頭,南昆鐵路為骨幹,高等級公路、水運、航空和其他基礎設施相配套的出海大通道框架。
2004年,又建成了六景至興業、南寧至水任等高速公路項目;開工建設了南寧至友誼關等高速公路項目,完成了湘桂鐵路黎塘至南寧段和黎塘至湛江等鐵路幹線的擴能改造。全區鐵路營運裏程超過3000公裏。
南寧—廣州、南寧—友誼關、桂林—梧州等高速公路縱橫廣西,高速公路通車裏程突破1000公裏。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22個,沿海港口年吞吐能力達2500萬噸。
2004年2月21日,欽州港10萬噸級航道擴建工程打響第一炮,廣西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全麵啟動。
這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為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加快廣西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
交通的暢通,引來了空前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南寧、桂林、北海等5個機場2003年旅客客運量達400多萬人次。在北部灣畔,防城港、欽州、北海等一批新興港口群,已成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龍頭”。
經防城港進出口的貨物中,西南地區的貨物占了90%以上。防城港已經成為西南出海通道的主要門戶,雲、貴、川的磷礦、磷肥、鐵礦、硫磺、煤礦等豐富的礦產資源,經防城港大量出口,為大西南貨物外運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
廣西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從何入手?自治區黨委、政府形成共識:脫貧致富,重在發展;謀求發展,先打基礎。一場從根本上改變廣西基礎設施長期落後麵貌、為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堅實基礎的大會戰打響了。
2000年8月6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在東興市召開了規模空前的廣西邊境建設大會戰工作會議,決定用兩年左右的時間,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龍州、憑祥、東興等邊境縣(市、區)開展邊境建設大會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邊境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切實辦好交通、教育、衛生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24件實事。
一時間,廣西千裏邊境沸騰了!男女老少齊上陣,黨政軍民同努力。不到兩年,廣西邊境建設大會戰工程全線告捷,極大地改善了邊境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廣西邊境建設大會戰的塵埃剛剛落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又謀劃新的發展,把目光定格在革命老區東巴鳳。
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從2003年至2004年底,投入21036億元,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強東巴鳳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項目包括交通、教育、文化、衛生等12類34項75285萬個項目。
2003年4月23日,東巴鳳為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堅實基礎的大會戰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