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指揮員一聲令下,4架早已整裝待發的直升機騰空而起,迅速向飛船著陸點飛去。在陸軍航空兵部隊的配合下,飛船返回艙實現了及時回收。

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2號”遨遊太空7晝夜,終於勝利地返回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次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聽到這個消息,一直為中國“神舟2號”飛船努力工作的人們也歡呼起來。至此,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6天零18小時,繞地108圈。

圍繞著飛船的測控和回收,我國航天測控人員決戰太空,展開了緊張的工作,這是中國航天獻給祖國母親新世紀的一份厚禮。

“神舟2號”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1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2號”飛船的係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通過“神舟2號”,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各種試驗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數據。

有關專家稱,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同時,利用飛船有效載荷開展的一係列空間科學試驗,是我國首次在自己研製並發射的飛船上進行多學科、大規模和前沿性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

這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和空間資源的開發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二、再攀高峰

●江澤民批示說:“要絕對保證安全,既然發現了問題,一定要徹底解決,切勿搶時間。”

●王禮恒認為:“如果‘神舟4號’要換,那還不如‘神舟3號’這次也換了。”

●張慶偉在會議上說:“同誌們,不要以為我們手中不過是一個接插件或是一個焊點,它影響的是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 再攀高峰神舟三號動力學實驗

2001年初夏的一天,北京的天氣還不算太炎熱。16時30分,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的混響室大門緩緩開啟,興奮不已的工作人員向大夥兒宣布:

神舟3號飛船已成功通過噪聲試驗!飛船動力學試驗圓滿結束。

頓時,整個試驗室沸騰了,大家這幾天的辛勤勞動終於有了結果。整個試驗過程充滿艱辛與困難,試驗人員為了這個成功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工作。一旦成功,壓力得到釋放,大家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高興。但同時,大家又不免有些傷感,因為試驗完了,飛船也要走了,它還要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最終,告別的時候到了,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兩院院士王永誌親臨現場祝賀試驗的成功。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龐賀偉、黨委書記付照根、政治部主任李冀湘也再次來到了航天城。

北京衛星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向樹紅等率全體參試人員為“神舟3號”進行了送別儀式。在這段時間裏,多少位首長專家曾親臨現場指導,大家都記不清了;多少位參試人員曾加班加點,大家也記不清了;多少條從飛船身上采集到的完整準確的數據曲線,大家更是難以記清了。

參試的工作人員在心裏默默祝福中國的“神舟3號”一路順風,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神舟3號”,因這在它的身上,有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2001年春夏之交,“神舟3號”飛船總裝完成。按計劃流程,飛船進入動力學實驗階段,這個階段要交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進行。

工程研究所坐落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西南角。研究所的庭院非常樸實,除所門口那兩位荷槍挺立的武警戰士透出一些神秘外,無論人們怎樣留意,都很難將她與我國最尖端的科學研究聯係在一起。這裏就是“神舟3號”動力學試驗指揮部所在地。

在研究所人員的期盼中,飛船終於準時運抵了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所裏還為此專門進行了歡迎儀式。當時是正午時分。參與交接的工作人員早已肌腸漉漉,可是交接工作未完成,大家誰也顧不上吃飯。

交接單已經轉交到質量處副處長肖京華手中,研究所長龐賀偉等所領導帶領大家馬不停蹄地開始工作。有關參試人員散在飛船周圍,對3個艙段、1個逃逸塔及所有質量疑點進行嚴格仔細的檢查。

“神舟3號”飛船與1999年發射的試驗艙、2000年發射的“神舟2號”飛船的結構基本相似,主要由推進艙、軌道艙與返回艙3個艙段構成。

但與“神舟2號”相比,“神舟3號”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考核工程各係統的性能、可靠性與安全性考核係統之間的協調性以及飛船的載人環境,為我國的載人航天試驗作準備,所以“神舟3號”還增加了逃逸與應急救生功能。

逃逸功能是在飛船的待發和上升階段,如果出現危及宇航員生命安全的情況,可將裝載宇航員的艙體與火箭相分離,讓宇航員得以逃生。逃逸功能的實現,可以由地麵發出指令,也可由飛船自行實施。

在“神舟2號”飛船試驗時,為了防止飛船判斷失誤,在火箭正常飛行的情況下給出錯誤的逃逸指令,所以沒有加入這個逃逸功能。

近半個小時過去,3個艙段的外觀質量檢查全部結束,沒在發現任何問題。接下來要進行的是艙內檢查。副所長向樹紅說:“還是讓柳琳進去吧。”

柳琳個頭不高,但身手敏捷,經驗豐富。她已經在航天戰線上工作20多年,焊接應變技術十分過硬,是所裏全體技工戰士的榜樣。研究院的宣傳欄內還曾懸掛過她參與“神舟”一號焊接工作的特寫鏡頭。所以所裏隻要有重大任務,領導首先想到的就是她。

“沒問題。”柳琳愉快地接受任務。

測量組組長韓曉健半開玩笑地說:“將戒指、手表統統交出來。”大家都笑了,現場的緊張氣氛一下子緩合多了。

韓曉健接過柳琳遞來的手表、戒指後,又仔細地幫她全身上下檢查一遍,謹防遺漏什麼金屬物件,引起艙內儀器故障。

韓曉健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的高材生,10多年來一直兢兢業業,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與才華。從“神舟1號”飛船、“神舟2號”飛船再到如今的“神舟3號”飛船,她負責的數據測量工作從未出現失誤。但在家裏,她卻無法成為一個稱職的母親。她常常為了試驗任務,隻好把心愛的小女兒反鎖在家裏。

“軌道艙、推進艙檢查完畢,無質量問題。現在進入返回艙。”柳琳在艙內大聲報告。

返回艙是載人航天係統的中樞,也是將來宇航員進入太空時乘坐的艙段。飛船進入預定軌道之後,推進艙就完成曆史使命與飛船其他艙段分離,軌道艙繼續留在太空中執行科學試驗任務,返回艙在完成既定任務之後,將由宇航員駕駛重返地球。因此,返回艙的設計、製造及動力學試驗是關係宇航員生命安全的頭等大事,對返回艙的質量檢查也更顯重要。

“沒問題。”在將近一個小時之後,柳琳終於走出了飛船。等她向現場的領導、專家和技術人員彙報完檢查情況時,已是14時30分了。

所領導愉快地宣布:“飛船交接順利結束,現在開飯!”

然而等大家吃上熱飯時,已經是15時了。吃過飯,研究所參試人員顧不得休息,就在所領導的帶領下投入到了工作中去。

研究所二室的全體參試人員都深深知道,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任何環節都不能有絲毫閃失,否則很可能全盤皆輸,辜負黨中央國務院以及中央軍委的重托,辜負整個中華民族的期望。他們知道自己肩上責任重大,所以個個整裝待命。

動力學試驗是飛船在升空前必須經曆的階段,包括振動與噪聲試驗等幾個部分。經過試驗合格的飛船才能進入發射程序。對於“神舟3號”這樣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任何環節都不能有絲毫的閃失,否則很可能全盤皆輸。

為確保試驗萬無一失,參試人員和相關部門舉行戰前動員會,就各個處室的任務、目標、包括時間進度、每天的工作內容、人員安置等,都作出詳細周密的安排,從而建立起一個科學、嚴密的指揮係統,為完成“神舟3號”飛船的動力學試驗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動力學試驗最關鍵的是獲取從飛船上采集的數據。“神舟3號”全身上下都裝滿了傳感器,有300多個通路,其數據點數之多,接線工作之複雜,是以往任何一次測試所望塵莫及的。確保從采集點至數據采集係統的電纜的暢通,成為係統測試的關鍵任務之一。

測量組組長韓曉健與她的同事,沈鳳霞、柳琳、燕子、小夏義無反顧地擔負起這一重要且艱巨的任務。“下地溝,先鋪線”,為確保數據獲取率達到百分之百,從測試間到噪聲間500米左右的地溝中鋪設的每一根電纜都不能出現任何差錯。雖說隻是短短的500米,可電纜卻要鋪設300多根,如果將電纜首尾相接,少說也有幾十公裏長,重量又何止千斤?

於是,小夏啟動地下燈源係統,韓曉健與燕子各抱一大捆電纜,率先鑽進深約3米、寬約15米的地溝裏。地溝內,電纜縱橫交錯。

“我們的係統走哪裏好呢?”韓曉健在心裏琢磨著,“如果貼牆走,很可能與其他電纜係統打架,容易造成短路;懸在空中,又不太安全,不如開辟一條獨立的電纜通路。”她的方案與燕子的想法不謀而合。

此時,柳琳與小夏也下到地溝中。4位女同誌分成兩組,各有一人負責鋪設,一人負責固定。

埋頭苦幹4小時之後,電纜已接近噪聲間。“越到最後時刻,越不能鬆懈。”“堅持就是勝利。”韓曉健等4人互相提醒,互相鼓勵。

4個多小時以後,300多根電纜線接頭都探出了噪聲間的地麵。4人從地溝中爬出來時,累得都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彼此一打量,禁不住都笑起來,每個人的工作服都被泥土掩住了本來的顏色。“個個都像土猴!”有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