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接下來舉行的討論會上,飛船係統還是擔心更換插座對飛船造成損害。他們提出如果是批次性的問題就換,如果不是就不要換了,隻要能夠保證飛船飛行成功,就沒問題。1000多個點中,隻有一個點不通,應該不是批次性生產問題。
爭論的焦點轉移到是不是批次性問題上。胡世祥問專家組是不是批次性的問題。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專家組也不好下結論,但大家傾向於認為產品本身設計上有缺陷,光靠更換個別顯現問題的元件,存在著將隱患帶上天的可能性。
最後,朱明讓說:“在產品沒有解剖之前,很難排除不是批次性問題。因為現在故障不可篩選剔除,出現幾率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又不能接受,所以不好下一個絕對的結論,我隻能說這個問題很難排除是批次性問題。”
對於元器件專家組的意見,戚發軔很不滿意:“你給了我一個比較含糊的結論,很難排除是批次性問題,那我們怎麼辦,我們辦事得有根據啊!不是批次性問題,那我隻要處理好這一個就可以;如果是批次性問題的話,那飛船就非拆不可了。”
為了查明到底是不是批次性問題,胡世祥帶領幾大係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連夜趕往生產廠家。直接從生產單位找同類的插頭,看是不是批次的問題。
當時一共找來了8個,把插頭一解剖,就發現設計方案不合理,生產工藝有問題,驗收本身不嚴格,這肯定就是批次性的問題了。
又從插座設計者那裏了解到,這樣設計初衷是為了減小電阻問題,但卻沒想到這樣的設計在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接觸不良的問題。這是一個生產和設計都有問題的批次性產品問題。
這下也不用再爭論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換,推遲多久都得換!
要換插座,設計方案要改,改完了重新生產,這要多長時間!“神舟3號”怎麼辦?
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眼裏浸滿了淚花,思緒萬千:為了趕在2001年年底把“神舟3號”發射上去,研製工作者加班加點,廢寢忘食,不知下了多少功夫。可現在……今年是無法發射了!
10月底,各係統人員雲集北京召開大會,決定“神舟3號”飛船發射推遲的事。
會議決定:
對船上70多個插座進行改進設計,重新生產,全部更換。
“神舟3號”飛船拆除舊插座、電池、計算機及其他設備後,封存基地,等新的插座生產完成後,試驗隊再進行安裝和狀態恢複工作。
由於更換插座涉及到全部發射隊伍撤場,而後麵的“神舟4號”、“神舟5號”的進度計劃都已經排好。更換插座要使“神舟3號”飛船發射推遲3個月,不能不影響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整個進程。事關重大,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將報告呈送中央領導。
2001年11月1日,江澤民作出批示,認可了專家們的報告。
飛船發射領導組決定進度服從質量,飛船上所有的插頭全部更換,發射日期推遲,科學家和工作人員返回原單位待命。
後來的實踐證明,這是個正確決策,不但保證了“神舟3號”飛船幾個月後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而且保證了飛船在天地往返過程中所有數據的真實、確鑿、可靠,為不久後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載人航天積累了寶貴經驗。徹查飛船插座質量問題
2001年12月7日,“神舟3號”飛船改進後的密封插座終於通過了元器件鑒定委員會的審查。
插座換完後,“神舟3號”又一次進行了合大底。然後,大家開始興奮而緊張地等待著專家們的檢查。氣密性檢查也很快通過了驗收,大家這才鬆了口氣。
堅決徹底地掃清了這個故障,就好像是去掉了一個惡性腫瘤,人們談笑起來也多了幾分輕鬆。問題解決了,飛船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的確是一件讓所有人都高興的事。
為了這個結果,全體航天科研人員奮戰了34天,終於按時完成了任務。這34天,科研人員付出了大量心血,每個人都嚴格按照程序,決心把飛船插座的質量問題搞上去。
2001年11月2日,針對“神舟3號”飛船插座質量的批次性問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北京緊急召開“抓質量,促進度,保成功”的專題會議。
公司總經理張慶偉在會議上首先發言說:
有些同誌說,別人生病,老叫我們吃藥,我看這個預防藥就得吃。教訓應該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財富。“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失事的慘狀,大家還記憶猶新吧!原因僅僅是一個密封圈的失效。同誌們,不要以為我們手中不過是一個接插件或是一個焊點,它影響的是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中國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在大會上也對做好質量工作作了強調。他說:
我總是說我和大家同乘一條船,那就是“神舟”飛船。現在飛船穿艙插座出了問題,造成了計劃推遲,我首先向大家作一個檢查,作為工程的責任人之一,我應承擔領導責任。
……
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我們不能講情麵,不好的作風必須堅決改變。我們搞了一係列法規和製度,為什麼不見成效?關鍵在於沒很好落實。取得成績,要論功行賞,獎勵到人;出了問題也要不講情麵,板子到人。
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關於狠抓質量工作的會議精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立即召開質量控製大會。
在大會上,袁家軍宣布研究院剛剛作出的一項決定,全院所有工作人員一年內工資下調10%,搞載人航天工程的人員,工資下調15%。袁家軍說:
航天沒有小問題,芝麻大的事,在飛船上就是天大的事。這次試驗隊伍撤場說明,我們的工程質量,還沒有跟上工程的要求……
“神舟3號”飛船的事還沒有處理完,又傳來一條更糟糕的消息:
正在生產的“神舟5號”返回艙發現了焊接錯誤。
其實焊接人員在最初焊接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錯誤,檢驗人員覺得不影響飛船功能,沒有上報,接著幹下去了。如果要處理,“神舟5號”返回艙就得重新投產。
袁家軍反複考慮,飛船產品不能帶著問題上天,既然要徹底整頓工程質量,提高大家的質量意識,這一針不妨紮得再深些。於是,已經生產出來的“神舟5號”返回艙殼體被棄置一邊,新的返回艙殼體重新投產。
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狠抓質量工作的同時,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地,一個個眼睛向內查找質量問題的會議也先後召開。
經過各地航天科研人員34天的奮戰,插座質量問題終於徹底解決。航天人都暫時舒了一口氣,這時,他們開始期盼中國的“神舟3號”按時飛上藍天。飛船電源係統出現故障
2002年2月,中國“神舟3號”飛船新的電池模塊通過專家組的嚴格評審,被按時裝上了飛船。直到這時,飛船副總指揮秦文波才長長地出了口氣。
在這20多天的時間裏,秦文波既要指揮協調,又要參與技術分析和試驗,壓力實在太大了。一到晚上,緊張的心情甚至讓他無法入眠。這一個難題攻下來,他整整瘦了5公斤。
1966年10月秦文波在江蘇無錫出生,上任中國飛船副總指揮時隻有33歲,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領域裏年輕的副總指揮之一。他同60多歲的副總設計師兼副總指揮施金苗一起,成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飛船研製工作的“老少掌門人”。
在秦文波辦公室一角的櫃子裏,整整齊齊疊放著幾摞綠封皮的筆記本,每本足有兩厘米厚,書脊上的日期編號顯示,這批珍貴的“手寫本”始於1993年。
1993年,正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之初。從計算機專業畢業、搞了5年戰術導彈研究的秦文波,幸運地進入了“神舟”研製團隊。他所在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著“神舟”飛船電源、推進、測控通信、推進艙等多個分係統的研製任務,這就要求擔任科研管理者的秦文波必須掌握天文、物理、化學、熱技術、機械等諸多方麵的知識。
“打鐵先要自身硬”。秦文波一頭紮進了航天這個全新的領域,向書本請教,向老專家請教,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同時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記錄下學到的新知識、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想到的解決方案以及工作中的體會等。就這樣,每兩個月更換一本本子,秦文波積累下了40多本筆記,也記錄下了我國載人航天的4000多個日日夜夜。
有一天,一位年過半百的副主任設計師找到秦文波,要和他談談。秦文波見他有些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便將他約出來,兩把椅子,兩杯清茶,這位副主任設計師說起了自己的顧慮。
原來,為了確保載人航天的成功,整個工程係統都在展開“雙想”活動,這位老設計師認為推進係統發動機有些地方需要進行適當改動,但他有些擔心猶豫。
秦文波鼓勵他說:“怕什麼,搞科研沒有什麼好怕的,我們要做到問心無愧。”
“那……我應該怎麼做?”老設計師問道。
“把你的想法提出來,向‘兩總’彙報。”
“能批嗎?”
“我保證,到時候我幫你製定改進計劃,組織技術力量參與。”
老設計師非常激動,他端起了茶杯:“來,碰一下。如果成功了,咱們喝酒,喝個痛快。”
果然不出秦文波所料,計劃很快批複了。
按照老設計師的想法,發動機的改動完成了,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時間不長,秦文波就成為行家裏手,並被提升為飛船係統副總指揮。
秦文波對這個角色的認識是:
總指揮的決策牽動整個飛船的成敗,在航天上任何細小問題都是重大決策,“航天無小事”啊!
2002年1月23日,秦文波正準備從上海趕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試驗隊發射“神舟3號”飛船,突然接到報告:飛船電源係統出現故障。
電源係統鎘鎳電池出現故障,意味著飛船上天後不能正常工作,而此時,飛船副總指揮施金苗已率領大軍進入發射場。關鍵時刻,秦文波擔負起了組織攻關的重任,帶領院質量人員連夜奔赴事故現場。
為了迅速查清飛船電源係統的故障原因,秦文波組織複旦大學、上海交大的專家和院裏的航天專家共同會診。經過初步分析,推斷是電極片極耳脫落,實際情況有待開蓋驗證。作為上天產品,在臨發射前開蓋,可能會帶來多餘物不說,而且由於電容對溫度的特殊要求,處理不當便會使電池失效。
開,還是不開,二者無疑都具有極大的風險。秦文波一時也拿不定主意,最後,在聽取了專家們的意見後,他頂著巨大的壓力,結合自己的分析,作出連夜開蓋的果斷決策。
秦文波率領科研人員做了通宵達旦的檢查,最終,故障查清楚了。原來電極的焊接本應呈二二分布,實際上卻做成了一三分布,這造成焊接在外力影響極易脫落,從而導致電池內阻增大,電池容量降低。
同時,秦文波還想到,船上同一批次的其他電池是否也存在這個問題呢?如果不徹底把問題“歸零”,飛船上天後電池同樣會“怠工”。
秦文波舉一反三,決定把這個問題查個水落石出。
可是要用的電池就不能打開,打開的電池就不能再用。現在離飛船預定發射時間已經很短了,並且還有一天時間,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領導就要聽取故障分析彙報,在這個時候,把所有電池都打開檢查是不可能的,那怎麼辦?
望著硬梆梆的電池組外殼,秦文波當時是急的兩眼冒火,恨不得自己長出一雙“透視眼”就好了,那樣就不用打開蓋,也能知道那個電池有問題了。一連幾天,秦文波都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