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大洋上,波光鱗鱗。勝利歸來的船員們情不自禁的唱起了歌曲。他們唱道: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嘹亮……

雄渾、輕鬆的旋律伴著波濤的節拍,和著海天追星人的歡笑聲久久回蕩在大洋的上空。舉行搭載物品交接儀式

2002年4月4日,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空間技術研製試驗中心的一間廠房裏,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今天,這裏隆重舉行“神舟3號”飛船返回艙搭載物品交接儀式。搭乘“神舟3號”的“乘客”在太空中飛行了500餘萬公裏後,逐一走出艙門,精彩亮相。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神舟3號”飛船總指揮袁家軍主持了返回艙的開艙及搭載物品交接儀式。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等相關人員參加了這次儀式。

北京市公證處的工作人員現場全程監視驗證了搭載物品的出艙過程。

“神舟3號”飛船返回艙是在4月3日安全運抵北京空間技術研製試驗中心。經過7天的太空洗禮,“神舟3號”上的這些搭載乘客更加顯出幾分神秘。

9時5分,袁家軍宣布儀式開始,頓時,中心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在北京公證處工作人員的監視驗證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徐福祥等揭開返回艙的紅蓋頭,工作人員打開艙門。

接著,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一個個“神舟乘客”被請了出來。它們是:

清華大學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搭載的微縮芯片試驗裝置;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搭載的烏雞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醫藥技術研究所搭載的康樂黴素菌種及有關部門搭載的無核試管葡萄苗、長椿藤等十多種植物種子。

特別值得一提的“乘客”還有被稱為水果之王的樹梅、冷被石竹草、苜蓿草、葛藤等植物種子,這些植物極其耐幹旱,在130天到180天幹旱的情況下,可以照樣生長,用於護路、護坡,非常適合在中國大西北種植,科學家試圖通過太空環境,培育出更為優良的新品種,使其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環境保護作用。

“神舟3號”還有一些特殊的“乘客”,包括“神舟3號”飛船研製人員集體簽名的橫幅,有多名著名畫家曆時半個月創作,由30多名書畫家題名、10多位航天專家簽名的名為“騰飛中華龍”巨幅國畫,有由中國未來航天員簽名的搭載封等一批郵品和紀念品。

“神舟3號”飛船在遨遊太空的7天裏,共進行了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方麵的14項實驗。除了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器、太陽常數檢測器等3套探測設備。

飛船上最引人注目的設備是一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這是繼1999年美國發射之後,世界上第二台進入太空的同類儀器。

和普通遙感儀器不同,這一光譜儀在飛船掠過地麵時,可同時形成三四幅從可見光到短波紅外、熱紅外波段的圖像。通過對這些圖像的分析,可以對大氣汙染、作物生長情況、大地植被情況、地麵沙化情況、海體汙染情況等進行分析運用。

飛船落地之後,這台儀器還將留在仍在太空運行的軌道艙中,在了解國土資源、了解大氣環境和水體汙染方麵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飛船的發射,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不久的未來,中國人也將走入太空。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航天決策內幕》鞏小華著中國文史出版社

《中國載人飛船的設計者》李成智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放飛神舟》石磊周武馮春平胡群芳著機械工業出版社

《夢圓飛天的精神軌跡》劉大國郭大方編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國航天員飛天紀實》左賽春著人民出版社

《神舟內部報告》王豔梅著新世界出版社

《中國航天100show》劉宗林編中國宇航出版社

《船箭分離的那危險一刻》王豔梅編《北京晚報》

《戈壁中的春雷》李文祺編《解放日報》

《猶如一個火球飛速下降》劉程孫陽編《中國青年報》

《一切為了成功》唐文俊編《科技日報》

《神舟1號到神舟6號的完整記錄:“神舟”號揭秘》張傳軍徐珊著中國文聯出版社

《中國的雲海之舟——神舟飛船研製過程回顧》石磊馮春萍編《中國航天報》

《神舟:載人航天的故事》宋晗林峰戴陽郝雪濤編科學普及出版社

《武警上海總隊戰士:我送“神舟”到酒泉》徐連宗葛振興編《中國青年報》

《神舟設計師徐克俊談六次問天背後故事》閻世德齊興福編《蘭州晨報》

《“神舟”背後有故事》張傳軍張帆編《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