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記者問連戰:“您今後還會來上海嗎?”連戰明快地回答說:

有機會一定來!連戰舉行臨時記者會

2005年5月2日上午,連戰在上海香格裏拉飯店舉行臨時記者會,對外闡述4月29日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麵的意義。

連戰說:

在目前兩岸官方聯係還未形成的時候,我們以黨對黨的平台提出針對和平和經貿兩項最重要的議程,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曆史意義的。

連戰說,在新聞公報裏,我們正式提議,促進和平協議。本人在2003年年底提出“兩岸和平路線圖”主張的時候,也提到這個問題。這次會談中,這個有重大影響的建議,受到胡總書記正麵的回應。尤其是在《反分裂國家法》通過之後,其中所謂“非和平手段”,是受到台灣以及國際非常重視的一個內容。國共兩黨能夠在進行高階層意見交換的時候對此獲得一致的看法,這個才是問題的中心。

連戰說:

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既然已經都做出承諾,我們希望台灣政府應該可以積極地準備,並且通過兩岸的談判來正式加以落實。

連戰指出,一旦會談內容實現了,從而結束當前兩岸敵對的狀態,我相信那個時候這種協商的結果、發展的結果必定對台灣人民與亞太地區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將帶來一個真的、新的和平大環境。

就有關於經貿方麵全麵的交流,連戰說,這個議題事實上也是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訪問團最主要的目標,因為這是當前可以掌握的,最現實的問題。我們基本的出發點,毫無疑問那就是中國大陸在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世界的市場。這點一定要正視、一定要麵對。不必因為任何的意識形態而忽視這樣的事實的發展。

另一方麵,大陸對外多邊、雙邊的經貿關係,也是在積極的發展之中。它的經濟的成長、對外貿易、對國際持續效用的大幅擴張,這個我們都非常了解。尤其台灣工商企業在大陸的投資,種種的情況,不必贅述。

連戰強調說:

為了持續提升台灣本身的競爭力,兩岸當然應該在經貿方麵加強各方麵的合作。他說,今天已經不是20年前、30年前、40年前,好像到大陸來是一個“輸血”的功能,是一種協助的態度。今天世界各主要國家早就已經對準大陸、進軍大陸,搶市場、搶商機。所以,我們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們特別強調幾個“麵向”,第一個“麵向”當然就是之前,江副主席打頭陣,和陳雲林主任達成了“十二項”共同看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個中間包括交通事業的各種需要,直航、“三通”,這對我們台灣的意義,遠比大陸的意義更大。農產品的登陸,台商權益的保障,金融、醫療、交通等服務業機會的開拓。

連戰說,對於地方鄉鎮工作人員訪問大陸,對於台灣學生在大陸,怎麼樣給他們更多的鼓勵、獎勵,種種的事情,各位也都知道。這“十二項”工作的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跟我當麵講,這些都是對台灣人民的福祉為出發點,應該積極、全麵地做。有關的事情,我想在我們離開大陸之前,還有一些具體的做法,也請各位加以注意。另外一方麵,台灣方麵,我也講過,我們民間可以做的,會盡快做,政府要肩負起來的責任,希望政府能夠積極推動。

連戰說,整個另外的一個“麵向”,在經貿方麵,中國國民黨特別提出來,“共同市場”這個觀念,而我們也非常地高興、非常重視,那就是胡錦濤總書記代表中共中央也做了正麵的回應。他的意義相當的重大。因為兩岸經濟合作的架構,假如沒有的話,這種零零散散的做法雖然有效果,但不會太大。

連戰指出,今天經濟合作假如能夠成立一個架構,那真正可以借用市場的機製全麵的整合,這個餅會做得越來越大,力量也越來越強。

連戰還說:

各位也都知道,經濟合作的架構可以說是各種形式、各種名稱不一。而每一種形式、每一種名稱都有特定和非特定的內涵。因為名稱不同,很多人因此害怕。比如說台灣想怎麼和中國大陸簽經濟模式,很多人就怕。我們在這個時候提出來所謂“共同市場”,共同市場是一個名詞,但它的內涵可以因地、因時、因人、因事,基於雙方麵的統一就可以調整。這是我們的用心良苦。但提出來之後,除了工商企業界有一些領袖非常了解這個事情以外,並沒有受到廣泛的注意。

連戰指出,經濟合作架構的建立不可能一步到位,歐洲,從鋼鐵共同體到歐元,整整走了50多年,半個世紀。有一個開始就是一個重大的意義。他滿懷信心地說:

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台灣在完成第一次經濟奇跡之後能夠再次有所突破。

就推動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連戰說:

我們並不是把這個內容當做年度炒作的議題,而是看長遠的發展。在這點,胡總書記也表示,在兩岸當前沒有複談之前,大陸方麵將主動和世界衛生組織秘書處緊密積極的聯係,以便找出讓台灣,尤其是醫療、衛生工作者或者是專家能夠參加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的活動,以及取得相關的資訊。

連戰強調,這點一方麵是對當前,一方麵也是希望通過兩岸政府之間的協商來麵對解決這個問題。汪道涵與連戰舉行會談

2005年5月2日上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在上海錦江飯店小禮堂與連戰舉行會談。

剛過90歲生日的汪道涵,看上去神采奕奕。10時剛過,他就來到了小禮堂,等候遠道而來的客人。

10時45分當連戰走進小禮堂時,汪道涵在中台辦主任陳雲林、常務副主任李炳才以及海協秘書長李亞飛陪同下,起身走到門口迎接。他笑容滿麵地和訪問團成員一一握手,並合影留念。

麵對各路媒體記者的鏡頭,汪道涵風趣地對連戰說:“咱們倆今天都成演員了”。

汪道涵還對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和江丙坤說:“我們都曾見過”。

賓主就座後,連戰說:“今天是特地來給汪道涵會長請安問候的。訪問團到上海,汪老能撥出時間與訪問團人士見麵,非常感謝。”

汪道涵說:“這幾天從電視、報紙上看到連先生在各地的訪問非常成功,感到非常高興。”

連戰說:“汪老是為兩岸和平交流中創造曆史的人物,我對此十分感佩。”

“實在不敢當,為我們中華民族,為兩岸做點事是應該的。”汪道涵說。

汪老祝賀連戰此次“和平之旅”成功。他說:

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共同的血緣、文化把我們連在一起,應該推動兩岸關係走和平發展、合作雙贏的道路,為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做出貢獻。

汪辜兩次會談的基礎是“九二共識”,因此,汪道涵和連戰的話題,自然而然地轉到12年前那次舉世關注的“汪辜會談”。

那是在1990年11月21日,鑒於僵化的“三不政策”,台灣當局無法與祖國大陸進行正式的接觸與談判。為應付兩岸關係發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陸政策,台灣當局成立“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並於1991年3月9日正式掛牌工作。

這是以民間團體身份出現的半官方機構,直屬於“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任務是接受“陸委會”的委托,辦理台灣當局“不便與不能出麵的兩岸事務”,人稱“陸委會”手套。海基會的首任董事長為國民黨中常委、台水泥業巨富辜振甫,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為陳長文、副秘書長為陳榮傑。

1991年12月16日,大陸社會團體法人性質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北京成立,它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汪道涵被選舉為海協會首任會長,唐樹備為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為鄒哲開。

1992年11月3日,海基會正式致函海協會,建議“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海協會16日正式回函通知海基會,海協會的口頭表述要點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該函還附上海基會增列的第三項口頭表述文字。

12月3日,海基會函複海協會,對達成共識未表示異議。從以上兩會來往的信函中可以看出,雙方的共識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這便是“九二共識”。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確立後,從原則上排除了事務商談中的主要障礙,使雙方很快就“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和“海峽兩岸掛號函件遺失查詢及補償”問題達成協議,並為1993年的第一次“汪辜會談”鋪平了道路。

隨著兩岸經貿交流的迅速發展,人員往來以及各項交流活動的不斷擴大,逐漸衍生出了一些有關兩岸人民權益的棘手問題,有感於有共同解決事務性、功能性問題的迫切需要,兩岸於1993年4月舉行了的“汪辜會談”,並簽訂4項協議,邁出了兩岸關係上具有曆史意義的重要一步。

辜振甫曾患有腎髒疾病、膽結石、胰髒炎等病史,於2004年10月25日因胰髒癌複發,住進台北振興醫院,接受洗腎及呼吸器治療。2005年1月3日終因腎功能衰竭逝世,享年88歲。

辜振甫病逝,“中華民國行政院”決議頒發褒揚令明令褒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亦發來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