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北京市大學生創業調查報告(2)(2 / 3)

(13)被訪大學生預期的創業形式主要是“合夥創業”(46.3%)或“自主創業”(.35.0%),表示將來可能選擇“服裝飾品類”(16.9%)、“教育/培訓類”(15.2%)、“軟件開發類”(13.7%)、“食品類”(11.6%)和“電子商務類”等領域進行創業。

(14)3成以上的被訪大學生會視具體情況選擇開始創業時間,8.8%的被訪學生會“在校期間(不包括畢業當年)”開始創業時間。35.8%的被訪大學生會選擇“有共同興趣與誌向的人”作為合作夥伴一起創業。

(15)如果被訪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進行創業,他們希望得到所在學校多方麵的幫助,其中“創業能力訓練”(54.8%)、“專家谘詢指導”(48.9%)和“創業資金支持”(48.6%)等3個方麵是最主要的。 被訪大學生希望政府在“大學生創業基金支持”(65.1%),“社會化專業化管理服務機構提供服務”(54.4%),“傾斜稅收政策”(42.3%),“放寬審批手續”(37.2%),“規範與完善相關法律體係”(35.0%),以及“宣傳鼓勵”(33.0%)等方麵對大學生創業進行扶持。

(16)大學生創業初始資金最主要的來源是“父母、親友的資助”(59.4%)。其他的資金來源渠道主要包括“銀行優惠貸款”(45.9%)、“政府設立的創業專項基金”(41.0%)和“從金融投資部門獲取初期創業基金”(40.4%)等。對想創業的大學生來說,預計可能遇到的最主要問題是“資金不足”(61.0%),其他兩個主要問題是“缺乏經營企業的經驗”(46.1%)和“合作夥伴難找”(41.5%)。

(17)當創業計劃和學業發生衝突時,66.0%的被訪大學生選擇“邊學習邊創業”的方式處理在校期間因創業帶來的矛盾,24.2%的被訪大學生選擇“放棄創業專心學習”,16.1%的被訪大學生選擇“找人代理創業事務”,10.6%的被訪大學生選擇“休學創業”。當在創業過程中遭遇失敗時,57.2%的被訪大學生表示“先休整一陣,等待適當的時機,再次進行創業嚐試”,20.2%的被訪大學生表示“放棄創業,並迅速尋找就業機會”,18.6%的被訪大學生表示“立即尋求新的創業機會,直到成功”,僅有極少數被訪大學生表示“對生活失去信心,變得心灰意冷”。

(18)大學生創業者所創業項目的主要來源是“親戚朋友推薦”(46.9%)、“自己的興趣”(38.8%)、“所學專業”(28.1%)、“市場分析”(22.5%)和“學校、老師推薦”(21.9%)。創業項目的業務涉及眾多的領域,其中“軟件開發類”(22.8%)和“食品類”(19.3%)是兩個最主要的領域。此外,“服裝飾品類”(14.5%)、“電子商務類”(14.5%)、“機械製造類”(10.3%)和“貿易類”(9.0%)也是大學生創業者涉足的主要領域。

(19)已創業的大學生創業的初始資金的主要來源包括“從金融投資部門獲取初期創業基金”(34.8%)、“父母、親友的資助”(31.1%)、“申請的政府創業專項基金”(25.9%)、“銀行小額貸款”(20.0%)和“自有資金”(13.3%)等。創業的辦公用房以“自己租用的商住房”(44.9%)為主,其次是“自己購買的商住房”(22.8%),再次是“學校或社會提供廉租用房”(17.6%)。

(20)近七成的已創業項目目前雇用的員工在5人以下,超過五成的被訪大學生對已創業項目的經濟效益的評價是“有一定盈利”和“有較大盈利”。

(21)大學生創業存在著諸多的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46.3%)、經濟風險(30.1%)、技術風險(29.3%)、政治風險(23.6%)、管理風險(13.0%)和生產風險(9.8%)等。控製創業風險的主要方式包括“積累經營管理經驗”(44.9%)、“保持良好心態”(31.5%)、“謹慎選擇項目”(26.0%)、“建立健全企業管理製度”(22.0%)、“組建優秀的項目團隊”(22.0%)和“勇於創新”(18.9%)等。

(22)影響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最主要的三個因素是“創業資金”(42.9%)、“個人經營管理經驗”(38.9%)和“創業項目”(34.1%)。此外,“政策法規”(23.0%)、“家庭經濟條件”(21.4%)、“個人專業知識與能力”(19.8%)、“市場的需求”(18.3%)、“學校鼓勵與支持”(14.3%)以及“社會資源”(12.7%)等因素都可能會影響到創業的成功與否。

2.基於本次調查結果的幾點思考

(1)理性地看待大學生創業現象。創業對於大學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不少大學生抓住機遇,接受挑戰,投身商海,做起了(學生)老板,但更多的則是雖有創業的意願,卻苦於資金、經驗、精力等原因,不知如何入手。客觀地說,大學生創業麵臨的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並存。大學生創業的有利條件體現在:從整體社會環境而言,盡管接近一半的被訪大學生對當前大學生創業環境評價“一般”,大學生創業所麵臨的社會形勢並不樂觀,但與以往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

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勵在校大學生創業。不少高校相繼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舉辦創業大賽。一些高校對大學生創業持支持的態度,另一些高校盡管不明確提倡、鼓勵大學生創業,但也不反對大學生創業。所有這些舉措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大學生創業的不利條件也是明顯的。資金、管理經驗、市場銷售渠道與營銷經驗的缺乏,以及創業與學業的衝突等是大學生創業者的先天不足。這些年以來,從各種媒體公開披露的信息看,全國各地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不少,但更多的創業者則是在艱難地維持經營,始終難以走出困境,最終不得不以失敗收常因此,盡管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但麵對社會上和高校裏湧現的大學生創業熱潮,我們認為,不僅每個創業或準備創業的大學生,而且社會、學校都需要理性地看待大學生創業這一社會現象,反思這些年來大學生創業所積累的經驗以及失敗所帶來的教訓。尤其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下,高校切忌將大學生創業作為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一種主要措施而加以推廣。

對高校與大學生而言,“先就業再創業”應該是一種更明智的選擇,否則,一旦創業失敗,就地給尚未或剛剛走向社會的年輕的大學生帶來消極影響,甚至造成精神上的嚴重創傷或打擊,畢竟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是極少數。

(2)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作為高等教育本身,應加強高校創業教育,為大學生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矗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創業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品質和創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