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們談了雜劇結構組成部分中的歌曲,現在我們來談雜劇結構的其他組成部分。
楔子每個雜劇通常為四折,由於這一格局的限製,劇作家為了取得一種伸縮的餘地,往往在全劇的前麵加一個近於序幕的小場子,或在折與折之間加上一場過場戲,這種小場子或過場戲就稱做“楔子”。它可以交代或聯係劇情,也可以介紹人物,如果有些內容在某折中不能包含時,也可以加一個楔子。
總之,楔子的位置是極其自由的,可以用在劇前,可以用在折與折之間,也可以不用,它的伸縮性有利於作家寫作時解除雜劇四折規定帶來的困難,從而增加了靈活性。楔子一般隻唱一二支小曲,曲牌多用[仙呂賞花時]或[正宮端正好]。
賓白賓白就是台詞。明代薑南說賓是對話,白是獨白。“兩人相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抱璞簡記》)明代徐渭認為對話和獨白都稱為賓白,是與歌曲相對而言的,歌曲為主,對話與獨白為賓,明白易懂所以稱為白。“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白,言其明白易曉也。”(《南詞敘錄》)賓白是戲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元雜劇有賓白正是它區別於宋、金院本雜戲的顯著特點,是元雜劇比它以前的雜戲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
角色元雜劇中的角色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末角,是扮演劇中男角的,主角叫正末,配角有副末、衝末、外末、小末等。一類是旦角,是扮演劇中女角的,主角叫正旦,配角有副旦、貼旦、外旦、大旦、小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此外還有淨角,一般扮演劇中男角,有時也扮演劇中女角,淨的次角叫副淨。其他還有孤、卜兒、邦老、孛老、俫兒等稱呼,孤是官員,邦老是強人或流氓,孛老是老頭兒,卜兒是鴇兒或老太婆,俫兒是小孩子。這些稱呼是當時社會上人人都能聽懂的習慣用語。雜劇由於有眾多的角色化裝演出,其舞台效果和展現故事的真實感比以前的院本雜戲大大的加強了。
科範雜劇表演中的動作叫做科範。“科範”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硯北雜誌》在記載廬山道士黃可立的一段話中提到了“科範”這個詞:寇謙之之蘸籙,杜光庭之科範,不如吳均之詩;吳均之詩,不如車子廉、楊世昌之酒。何則?漸近自然。
這裏批評表演的動作程式化,比之於道士寇謙禳星禮鬥的種種儀式那樣不自然,這是錯誤的。要知道表演中的動作,雖來於日常生活,但已經加工提煉為某種程式,它比自然動作更美。這裏且不去評述《硯北雜誌》中對科範的看法,但它證明科範一詞在唐代已經出現了。元雜劇對劇中人物的心理表演和重要動作在劇本中都通過科範作出了明白的提示,它為劇情的展現增添了真實的生活氣息,使人物性格的刻劃更加細膩,同時也為演員施展表演技巧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如“武長於筋鬥,劉長於科範”,就是說明演員舞台表演中的某種特長。
砌末砌末是指舞台演出時所用的道具。如《貨郎擔》中“外旦取砌末付淨科”,這裏的砌末是指金銀財寶;《陳搏高臥》中“外扮使臣引卒子捧砌末上”,這裏的砌末是指詔書、纁帶(參見清人焦循《劇說》卷一)。
題目、正名元雜劇在每劇的末尾,用二句或四句結束全劇,前麵的一句或兩句叫做“題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全劇的內容;後麵的一句或兩句叫做“正名”,也就是本劇的劇名。如關漢卿《魯齋郎》的題目、正名是:題目 三不知同會雲台觀正名 包待製智斬魯齋郎《金線池》的題目、正名是:題目 韓解元輕負花月約老虔婆故阻燕鶯期正名 石好問複任濟南府杜蕊娘智賞金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