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些事情往往令人不可思議,關漢卿這位偉大的戲曲家,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戲曲遺產,而關於他生平的資料,卻少得可憐。
最早記載關漢卿生平的是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但非常簡短: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
這段簡短的文字記載了關漢卿的籍貫、職位和名號,然而後世對這三點都有不同的說法。為了方便讀者諸君對關漢卿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我們將這些不同之說,分述於下。
籍貫關漢卿的籍貫有以下三說:
1.鍾嗣成說關漢卿是大都人,大都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多數關漢卿研究者認為此說較為可信,因此現在一般都稱關漢卿為大都人。
2.清代乾隆二十年修的《祁州誌》中說關漢卿是“祁州伍仁村人”。關於這條記載,現代研究關漢卿的學者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祁州在今河北省,離大都很近,說它統屬於廣義的大都也是說得過去的。另一種看法認為關漢卿原籍是“祁州伍仁村”,後來在大都落了戶,就被人認為是大都人了。
3.《元史類編·文翰傳》說:“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種。”此說關漢卿為“解州人”,解州在今山西省。關於這條記載,也有人認為元代大都這個名詞指的地域較廣,現在的河北、山東、山西的部分地區都包括在內,因此解州人也可稱做大都人。這種說法未免牽強附會,故為大多數研究關漢卿的學者所不取。
職位關漢卿職位有“太醫院尹”與“太醫院戶”二說。鍾嗣成的《錄鬼簿》說關漢卿是“太醫院尹”,而元代並無“太醫院尹”這一編製。明代的蔣一葵在他的《堯山堂外紀》中說:“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人。金末為太醫院尹,金亡不仕。”而金確有太醫院尹的設置。王國維認為此說也有疑問,所以他說關漢卿任此職,“未知其在金世歟,元世歟?”現代不少研究關漢卿的學者認為,關漢卿在金末任“太醫院尹”是不可能的。其理由主要是金亡於公元1234 年,如果關漢卿任過“太醫院尹”,就應該在1234 年之前,但關漢卿在1300 年前後,還在社會上從事某些活動:元成宗鐵穆耳在1297年以後改年號“元貞”為“大德”,關漢卿作有《大德歌》十首,這說明1297年以後他不僅健在,而且仍在從事寫作。元代另一位雜劇作家王和卿是關漢卿的好朋友,《輟耕錄》中記有王和卿死時,關漢卿前往吊唁並和死人開玩笑的話。據學者考證,王和卿死於1320 年,那麼關漢卿到1320 年仍在活動。
如果1234 年金亡時關漢卿做“太醫院尹”的話,那麼年齡至少在二十歲以上,這樣到1300 年,他就有九十歲左右;如按《輟耕錄》的記載,1320 年關漢卿還活著的話,那麼關漢卿那時就該是一百一十歲以上,這顯然是不大可能的。另一說認為關漢卿是“太醫院戶”。根據天一閣收藏的明抄本《錄鬼簿》和明代孟稱舜《酹江集》附錄的《錄鬼簿》殘本,“太醫院尹”都作“太醫院戶”。經學者考證,“太醫院戶”隸屬太醫院管轄,以行醫為業。但也有些人並非以醫為業,而是為了逃避差役冒入“醫戶”,或父兄行醫,子弟雖不操此業,但仍承襲了“醫戶”的名目以區別於一般民戶,而由太醫院領管的。研究關漢卿的學者,多認為關漢卿為“太醫院戶”較為接近史實。
名號《錄鬼簿》中說關漢卿“號已齋叟”。有人從《析津誌》“名宦傳”中發現了一條關漢卿的史料(“析津”是遼、金時期北京的舊名),這條史料說: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是時文翰晦盲,不能獨振,淹於辭章者久矣。
這樣關漢卿又多了一個“一齋”的名。且不說古人的名號是不能混同的,單就“已齋叟”和“一齋”來說已是明顯的不同,加之關漢卿並非名宦,元代朱經在《青樓集》序裏說:“若杜散人、白蘭穀、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風弄月,留連光景”。關漢卿不屑仕進,又怎麼能入名宦傳呢?不少學者認為,《析津誌》作為最古的北京誌書,它的可靠性是不用懷疑的,但其名宦傳中的關一齋,並非偉大戲曲家關漢卿,而是另有其人。這一分析是比較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