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戲曲家關漢卿的生平(2 / 2)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概括: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曾做過太醫院戶。關漢卿的生卒年代,現在已無法確知,一般認為他生活於十三世紀二十年代到十三世紀末或十四世紀初,年齡大約不超過八十歲。關漢卿的戲劇活動,大約在十三世紀六十年代到十四世紀初,前後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在戲曲最繁盛的元貞、大德年間,關漢卿雖然已經是一個老叟,卻依然是戲曲領域裏的活躍人物。關漢卿一生大多時間都是在大都度過的,他的散曲[南呂一枝花]題為《杭州景》,因此我們知道他也曾到過杭州。

關漢卿在當時戲劇界的名聲很大,所以《錄鬼簿》將他列在“前輩已死名公才人”的第一位,甚至當時有人將另一雜劇作家杭州人沈和甫稱做“蠻子漢卿”。正如賈仲明在為關漢卿補作的挽詞中所說,他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可見關漢卿是當時公認的劇壇領袖。關漢卿對戲院歌場的生活是很熟悉的,他和戲院歌場中許多藝人都有深切的交誼,他自己也滿腔熱情地走上舞台,參加演出,所以前人說他“至躬踐排場,麵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臧懋循《元曲選序》)。正由於他在戲曲事業上,毫不疲倦地奮鬥,因而終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創作了六七十種雜劇,雖然現在留下的隻有十八種,但這仍然是一個可觀的數字。何況他的每一種雜劇,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每一個劇本,幾乎都提出了某些重要的現實問題,都在揭露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戰鬥性。

關漢卿在元代雜劇作家中,不同於一般麵對“滿朝朱紫貴,盡非讀書人”,因此退而投身到倡優群裏搞戲劇創作、而又時時流露出讀書人失意憤慨的知識分子,他是在戲院歌場中成長起來的劇作家。他具有多方麵的才能,生性倜儻風流,為人剛強自信,我們從他的散曲裏,可以看到他這方麵的性格。

他的某些散曲作品,我們也可看作是了解關漢卿的重要資料。如他在《不伏老》中說:攀出牆朵朵花,折臨路枝枝柳。花攀紅蕊嫩,柳折翠條柔。浪子風流,憑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殘柳敗休。半生來弄柳拈花,一世裏眠花臥柳。

([南呂一枝花])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願朱顏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亡憂。分茶攧竹,打馬藏鬮。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閑愁到我心頭!伴的是銀箏女銀台前理箏笑倚銀屏,伴的是玉天仙攜玉手並玉肩同登玉樓,伴的是金釵客歌金縷捧金尊滿泛金甌。你道我老也暫休,占排場風月功名首,更玲瓏,又剔透。錦陣花營都帥頭,四海遨遊。

([梁州第七])子弟每是個茅草岡沙土窩初生的兔羔兒乍向圍場上走,我是個經籠罩受索網蒼翎毛老野雞踏踏得陣馬兒熟。經了窩弓冷箭蠟槍頭,不曾沒有後。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隔尾])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一粒銅豌豆,恁子弟誰教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扳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竹,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會打圍,會蹴踘,會圍棋,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與我這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隻除是閻王親令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黃鍾煞])這正是關漢卿生活與性格的真實寫照,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多才多藝的氣質,同時也可窺見他晚年那種倔強粗豪的英銳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