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為深圳華僑城集團做創意(1 / 3)

蔣敏在策劃和創意上的天賦確實非同一般。沒有天賦的人偶爾也能出出主意,碰巧也有一兩個好的點子出來,但那是“偶爾”,而具有這方麵天賦的人卻能經常地一觸即發、靈光閃現。蔣敏的好創意大多是他將打火機掏出來把煙點燃的一瞬,靈感就像聽到召喚一樣翩然而至。有人問他,你到底是何時對創意和策劃發生興趣,又是何時正式為他人做嫁衣的呢?蔣敏說,那還得從一九九一年說起。

一、沒有邊防證的闖關者

深圳的會議隻有三四天,如果蔣敏按程序辦好邊防證再往深圳,恐怕黃花菜都涼了。怎麼辦?闖關!蔣敏的一位同事說他有邊防證,可以借他一用,過關時人多,你隻要拿出來晃一下就能蒙哄過關。事急無奈,蔣敏隻得冒險一試了。

一九九一年,全國僑務經濟工作會議在深圳華僑城召開。湖南省僑辦派出了一個代表團前往參加,帶隊的是彭鈞孫副主任。會議期間,身在長沙的蔣敏忽然接到了省僑辦的一個通知,讓他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深圳華僑城參加會議,具體情況由彭主任轉達。那時,從內地到深圳的人都要提前一個星期在當地辦好邊防證,否則,到了深圳的大門口,就會有人很禮貌地請你打道回府。深圳的會議隻有三四天,如果蔣敏按程序辦好邊防證再往深圳,恐怕黃花菜都涼了。怎麼辦?闖關!蔣敏的一位同事說他有邊防證,可以借他一用,過關時人多,你隻要拿出來晃一下就能蒙哄過關。事急無奈,蔣敏隻得冒險一試了。果然,從長沙至廣州,壓根就不要出火車站,繞個彎,就到了到深圳的火車前,其間,很多人都在擁擠著上車,蔣敏拿著那同事的邊防證連晃都沒來得及晃一下,就被人推上了至深圳的火車。一路順風。蔣敏如期地到達深圳。在深圳灣大酒店,彭主任早在那裏等候著他,彭主任是省僑辦主管經濟工作的副主任,人非常善良,工作非常負責,且寫得一手好字,彭主任見到蔣敏後說:這是幾年才一次的全國性僑務經濟工作會議,有關湖南僑務經濟工作的一些具體情況,你蔣敏比較熟悉,因此便急急地將你招來!

湖南省僑辦那麼多人,為何偏偏是蔣敏一個人最熟悉情況呢?這又得從一九八八年說起。

一九八八年,蔣敏在湖南省委黨校教書,時任“湖南青運史研究室”主任和“湖南青運史研究”期刊主編。那時,廣東省僑辦為解決海外華僑歸國後的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便率先在廣州建立了“華僑新村”,這一舉措,既解決了海外僑胞歸國置房的需求,同時,又產生了相當的經濟效益。一舉兩得,皆大歡喜。湖南省僑辦曾派人前往學習,深受啟發,也擬在湖南成立一個“華僑住宅開發公司”。然而,當時的省僑辦缺乏開辦資金,有人出主意,將這個公司放在“省僑彙公司”培育孵化。其時,省僑彙公司的總經理何玉禎,是蔣敏的同鄉,對蔣敏的組織能力頗為欣賞,因此,蔣敏在何總的推薦下便很順利地調到了華僑住宅開發公司,並出任常務副總經理。總經理則由省僑彙公司的二把手田力兼任。也就是說,華僑住宅開發公司的日常工作都由蔣敏主持。

公司開張,蔣敏坐陣,那自然是一派熱火朝天。首先是招聘人才。一下子就選定了七、八個人。其中理科研究生李斌任工程部經理,文科本科高才生郭運斌任經營部經理。然後是選址。華僑住宅開發公司,顧名思義,那就是為海外歸來的華僑建住宅。建在什麼地方,這是有講究的。開始,蔣敏和長沙市的規劃部門進行谘詢和協商,然後又和幾位中層管理人員開著車把長沙的周邊和市內幾個有意向的地方跑了個遍,最後確定了兩塊地。一塊是長沙的市中心,十來畝地,原來是一位老將軍的寓所。另一塊則在湘江的西岸,當時你想要多大的地都沒有限製,但在申購時因經濟條件有限,隻要了五十畝。公司剛開始運行,兩塊地到底先開發哪一塊,當時意見還有分歧。有的認為市中心交通方便,好賣。而蔣敏則認為,華僑住宅新村應該是一個別墅區,要有綠化,要寬敞,如果在市中心,空氣、交通、環境都不理想,因此,他堅持首先開發嶽麓山下湘江西岸的那一塊地。但畢竟那時的房地產開發在湖南他們還是最先吃螃蟹的人,誰都不敢說自己的想法就是千真萬確的。於是,蔣敏就在報紙上打了個廣告,讓有購房要求的僑胞到他們公司去投票選址,結果,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希望建在郊外。事後回想,蔣敏這登廣告請僑胞選址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

一九八九年,全國正在搞經濟降溫,很多的公司都要清理解散。蔣敏主持工作的華僑住宅開發公司也麵臨著一種危機。這時,蔣敏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為了保住公司,便玩了一個小小的花招。他們造了一個半真半假的花名冊,也就是把所有來訂房和平時收集到的國外僑胞的名片,做了一個華僑訂房花名冊,大約三百餘人。這個花名冊交到省裏,自然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國際影響的擔子並不是那麼好擔的。因此,蔣敏和他們的公司也就化險為夷了。

嚴格地講,在一九八八年,蔣敏所在的這家華僑住宅開發公司是湖南省最早的一家省級房地產公司。後來,有人歸納,由蔣敏等一幹人負責開發的河西“麓山華僑新村”在長沙創造了幾個第一。即嚴格意義上的第一個商品房住宅區;湖南省第一個高檔別墅花園公寓小區;同時,也是第一個在項目規劃一開始就按照程序進行招標的完全市場化行為的開發項目。這個項目的進展十分順利,蔣敏的眼前鮮花盛開,秋天即將到來,果實也就要成熟了。誰知這時,公司的創始人蔣敏又接到了新的任務。

什麼新的任務?且聽我慢慢道來。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中國的旅行社隻有兩大家,一家是中國國際旅行社,一家是中國旅行社。中國國際旅行社簡稱國旅,主要是為接待世界各地的外國人服務;中國旅行社簡稱中旅,主要是為接待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服務。這兩大旅行社在“文革”以前各司其職,但在“文革”以後則合二為一了。一九九0年,國務院又將他們分開了,其中國國旅劃歸國家旅遊局,而中旅則劃歸國務院僑辦。各個省也依此辦理。其時,湖南省僑辦便派了一位唐榮群副主任去跟省旅遊局談中旅和國旅分家事宜。當時,省僑辦的陳耿華主任與其他兩位副主任商量後,覺得蔣敏年輕有為,在華僑住宅開發公司又幹得很不錯,便將他抽調出來去協助唐副主任參加“省中旅”與“省國旅”分家的談判。之後,蔣敏自然就留在了湖南省中國旅行社,並擔任副總經理。

不過,在湖南省中旅,蔣敏似乎有點像雞裏麵的一隻鴨,與他們有些格格不入。原來,中旅社的大絕部分人馬都是從省國旅分出來的,他們自成體係,自成團隊,有部門經理,有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為此,省僑辦的領導想了個兩全其美的法子,讓蔣敏單列出來,掛在中旅社,卻去幹另外兩件與中旅並不發生衝突的大事。其一,到北京向中旅總社申辦湖南省僑彙免稅商店。當時,在中南六省隻有廣東有一家僑彙免稅商店,此外,廣西、海南、湖北、湖南等省都在爭第二個指標。蔣敏說,當他到北京時,發現第二家僑彙免稅商店的小旗正準備往武漢的頭上插。他說,為了爭取這個指標,半年時間,他與唐榮群副主任跑了十幾趟北京,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和這樣那樣的關係,終於讓那麵小旗改插在長沙的頭上了。僑彙免稅商店是一個靠政策賺大錢的企業。這件事辦成了,省僑辦的領導對蔣敏就更加賞識了。其二,當時的張家界旅遊正熱,可隻有一家兩星級的酒店,是由國家旅遊局和省旅遊局合資建立的,這顯然跟不上形式。於是,省僑辦便派蔣敏前往考察,想在那裏建一家四星級的大酒店。辦法是利用省中旅社的名義,再拉動中國中旅集團和香港中旅集團,三家合資,那無疑是實力雄厚。

蔣敏說,那時的湖南省中旅,可說是一分錢也沒有,省僑辦是想讓那兩家集團各出百分之四十的資金,然後再由那兩家集團擔保,省中旅再貸款百分之二十的資金。為了這件事,蔣敏多次往返北京,多次請北京與香港兩家中旅集團的人赴湘考察,這樣折騰來去,大約花了半年時間。當那兩家集團願意投資這個項目,並派領導來湘洽談時,蔣敏又被派往張家界選址。

當時,張家界所在地大庸縣正在向張家界市過度。到處機器轟鳴,塵土飛揚。當地的領導見有人要在那裏建豪華大酒店,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困此,當地政府便派了一個副市長全程陪同蔣敏進行現場考察。那位副市長對蔣敏說:“你們看中了張家界的任何一塊土地,我們都以最便宜的價格出讓。”蔣敏說,他記得很清楚,那位市長陪了他三天,兩人談得十分投機。有一次,蔣敏和那位市長站立在一個山頭,滿目都是直刺雲天的怪石,這時,蔣敏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市長大人,我現在給你一個點子。也許,現在你以為隻是一個玩笑,但十年、二十年之後,我敢肯定,價值絕不止一個億!”

市長說:“有什麼高見?

蔣敏說:“張家界很大,很美,景區有兩百多平方公裏。到張家界來旅遊的人,首先是看山,其次是水,再次便是洞與湖。但山看久了,便發現有些雷同,也就是說,麵積太大,而景觀卻比較單一,遊客要三到四天才可遊完。第一天興奮,第二天平淡,第三天就有些乏味了。我以為張家界的自然資源是一流的,但地方太大,所缺的是人文資源。我建議在新城市的規劃中,在離景區最近的地方劃出兩至三平方公裏的小區城,將其建成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原生態小鎮。張家界是一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有苗族、瑤族、士家族等。我以為可以將這兩平方公裏規劃成一個有原生態的有自然民族風情的小鎮。在這個小鎮上,有青石板小街,有粉牆黛瓦的小屋,有原木吊腳樓,可以砌成苗族一條街,瑤族一條街,土家族一條街。讓這些少數民族在其各自的街上保持原生態的居住形態與經商形態,所有的居民都是前店後作坊,比如前麵是賣蠟染的,後麵就做蠟染。經年累月,經過風雨的侵蝕,這些青石板街、粉牆黛瓦房與原木小屋在十年、二十年之後,就是一大片非常有價值、非常值得瀏覽的人文景觀。就像今天的麗江與鳳凰古城一樣。這一片人文景觀與張家界的自然環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蔣敏說,他當時也就那麼一說,那位副市長也就那麼一聽,事隔多年,蔣敏曾和張家界一位旅遊界的朋友,那個朋友說,現在看起來,你當時那個創意還不止一個億!

就在蔣敏那次考察之後,他們看中了張家界的江邊棉麻倉庫所占的一百多畝地。當時申報三星級以上的酒店必須要報國家計委和國家建設部批準。有一次,國家計委的副主任郝建秀和建設部的常務副部長葉如棠一起到張家界考察,湖南省副省長也就是後來到海南省任省委書記的汪嘯風全程陪同,這次考察蔣敏也是陪同者之一,整個考察持續了一個星期,蔣敏等人的任務便是在“棉麻倉庫”向郝副主任和葉副部長介紹他們要建這個酒店的目的,規模、市場需求與未來發展,以及他們要選址在此的原因。蔣敏給郝和葉兩位領導彙報了一個多小時,他們聽了表示高度重視,因此,這個項目的立項也就很順利了,並很快進入了規劃設計階段。

在湖南省僑辦所轄的五大產業,即省中旅社、省僑彙公司、省華僑住宅開發公司、省僑彙免稅商店和四星級酒店——張家界國際大酒店中,有三個項目蔣敏是主要初創者之一。因此,全國性的僑務經濟工作會議,省僑辦的彭主任請蔣敏前去彙報工作,那實在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二、策劃香港新春煙花晚會

那時的深圳,誰都知道,那是一片讓人熱血沸騰的土地。有多少內地人不顧一切地往深圳鑽,卻找不到縫隙。而現在,華僑城的馬總說要他蔣敏來發展,這無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蔣敏到深圳的當天晚上,便出席了在華僑城深圳灣大酒店舉行的一次盛大宴會,在宴會上,蔣敏第一次見到了個子高高的香港中旅集團的總經理兼華僑城集團的總經理馬誌民先生。湖南省僑辦的彭主任原來就與馬誌民先生很熟,他們在宴會上寒暄時,彭主任便向馬總介紹了蔣敏,蔣敏記得當時的馬總說:“你們湖南中旅的副總這麼年輕?”因為中旅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創辦的,中旅的領導大多都是五十多歲的人,很少有三十出頭的。蔣敏聽馬誌民先生誇他,自然是有些受寵若驚!

馬誌民,人稱中國主題公園之父,因為華僑城內的錦繡中華和民俗村都是他策劃和創建的,由於錦繡中華的成功,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初,中國掀起了一股大建主題公園的熱潮。據統計,在中國的大地上幾年便冒出來了兩千多家主題公園。因此,馬誌民先生便被人尊稱為中國主題公園之父,甚至有人把他稱之為“中國當代旅遊之父!”

馬誌民,原名馬啟煌,一九二二年五月十四日生於廣東省合山縣白沙鄉一個華僑之家,馬誌民是他一九四九年參加東江縱隊後改的名,即立誌為國為民之意。

馬誌民的父親馬維鴻早年曾經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中國留學生進步組織,學成後回國任大學教授。馬教授對長子馬誌民要求嚴格,很小就送他入私塾,並親自教他背誦《陋室銘》等優秀古文,但對馬誌民幼年影響最大的還是母親餘靜坤,一個明理豁達,淳樸堅毅的農家婦女。馬誌民曾寫過一篇《永恒的母愛》:“母親以自己的品性德行,在我心靈上塑造了一尊神——曾使我永遠感到慈祥、親切、溫馨而又不斷給予我力量的神。我在她身上得到了許多書本上難以得到的啟示。”

一九四一年,日本侵略者占領廣州,年僅九歲的馬誌民和家人一起逃難,輾轉廣西、湖南、貴州等地。苦難的童年經曆對他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深刻影響,“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腦子裏。中學時代,這種愛國情緒常深露筆端,先生曾在他的作文本上批曰:“筆健氣壯,不愧為現代青年”。

一九四九年,正在上高中的馬誌民參加了曾以英勇抗日聲名遠揚的東江縱隊,戰地生活艱險異常,一次他和戰友執勤時,忽遭敵人突襲,亂槍之中,一個名叫“坤仔”的小遊擊隊奮勇挺身保護他,最後兩人死裏逃生。

馬誌民最早進入深圳是在一九四九年的秋天,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聯絡員,受命參與接管九龍海關,此後,他便一直工作和生活在深圳。

一九五八年,馬誌民被調到寶安縣任統戰部長,並一度還兼任深圳鎮的鎮委書記,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經常鬧水荒,生活極為不便,為協助解決香港同胞用水困難的問題,根據當時廣東省省委第一書記陶鑄的建議,廣東省政府決定在深圳建水庫,輸水香港。一九五九年六月,深圳水庫工程指揮部成立,年僅二十七歲的馬誌民被任命為第一副總指揮,統管全局。他帶領四萬民工,奮戰九十九天,依靠鐵鍬、扁擔、手推車和僅有的兩台拖拉機完成了長一公裏,高三十米的堤壩主體工程。如此高速度高質量建成大壩,創造了特區建成之前的“深圳速度”。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深圳水庫開始向香港供水。

1979年,馬誌民被調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並派往香港任中國旅行社經理*理。1983年任總經理。1985年至1995年,任香港中旅集團常務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深圳特區華僑城建設指揮部主任。作為華僑城的開創者,他獨創的主題公園學說,已讓他成為海內外旅遊界公認的旅遊學專家,被公認為中國主題公園的創造者之一。

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務院僑辦決定投資開發占地將近五平方公裏的深圳華僑城,馬誌民被任命為華僑城建設指揮部主任和華僑城經濟發展總公司總經理。多年對城市規劃、旅遊學的苦苦探索,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其實,在深圳灣畔的荒蕪海灘上建設怎樣的華僑城,馬誌民心中早已有了譜。1985年,他到歐洲考察,在荷蘭瑪林洛丹看到“小人國”,大受啟發——如果能讓中華五千年文明和其豐富的旅遊資源濃縮一園,讓中外遊客在短時間內領略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定然會有很大的吸引力。說幹就幹,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錦繡中華主題公園起步了。

沒有人,沒有經驗,更讓他感到壓力的是,華僑城的這個開發方針不為人理解,有人說不建高樓大廈卻栽花種草,也有人說拿出一個億的資金修旅遊景點,深圳灣那麼荒涼,在那裏搞旅遊,無異於將錢扔到深圳灣裏,麵對這些論調,馬誌民毫不動搖。1987年動工的錦繡中華兩年完工,開業後轟動海內外,一個億的投資當年就全部收回。以其收入滾動開發的民俗村於1991年10月開業,再掀熱潮,一年半後又收回了投資。接著興建世界之窗,1994年6月開業,再創輝煌。

旅遊界人士認為,馬誌民主持華僑城開發,最了不起的是兩條,其一,他堅持旅遊為主的方針;其二,他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在那時,旅遊被看成是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然而馬誌民卻在這個荒原上創出一金光大道。先磨刀再砍柴,堅持規劃先行,寧可放慢前期節奏,也不匆匆開工建設,是馬誌民的又一個過人之處。他寧可在規劃上花時間,頂住壓力,也不追求表麵上的轟轟烈烈。還有一點,在其重金延聘孟大強一事上表現得最為突出。華僑城開發之初,馬誌民就以年薪十一萬美元,請來新加坡著名華人建築師孟大強先生,擔任常年規劃顧問,十一萬美元,以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人的收入水平,無疑是令人咋舌的高薪。而這十一萬美元僅僅是孟先生每月來深圳兩天,而如今,即使當初對此事頗有微詞的人,也認為馬誌民此舉物有所值!

第二天的晚宴前,蔣敏在深圳灣大酒店的樓上一麵玻璃幕牆前,發現馬誌民一個人站在那裏眺望民俗村火熱的建築工地。蔣敏想上前去打招呼,但又怕驚擾他。這時,沒想到馬誌民向他招手,“小蔣,你好!”蔣敏馬上走了過去:“馬總,你在看什麼?”馬誌民說:“我在看民俗文化村,”接著,馬總向蔣敏介紹,錦繡中華自一九八九年開業以來,生意非常好,而且是出乎意料的好!於是,他們緊接著就趕建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明年就要開業,工程正處在緊鑼密鼓的熱潮之中,他現在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工程的進度。自從中旅劃分到僑辦,香港中旅升格為集團以後,發展迅猛,目前正在力爭一九九三年在香港上市。他還講,香港每年的大年初二晚上都要在維多利亞港舉行一次煙花晚會,這個煙花晚會不是香港政府出錢的,而是由香港各大集團競標,誰有實力誰就可以通過競標拿到煙花晚會的主辦權,明年的主辦權已花落香港中旅集團啦!

蔣敏:“煙花晚會大概花多少錢?”

馬誌民:“初步測算四百八十萬港幣!”

蔣敏:“放煙花讓市民歡度春節對香港中旅集團有什麼好處?”

馬誌民:“各大媒體都會宣傳,這會大大提高香港中旅在香港市民心中的影響力!”

蔣敏:“如果不看報紙和電視的人就不知道煙花晚會是誰讚助的,那不對香港中旅就沒有廣告和品牌影響了?”

馬誌民:“這樣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