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等電文,原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國會中的議員,方在意氣相淩,怎肯和衷協議?就是段總理自信太深,也不免偏徇阿私,黨同伐異。黎總統遇事優容,段意尚厭未足,民國六年一月一日,即免浙江督軍兼省長呂公望本職,特任楊善德為浙江督軍,齊耀珊為浙江省長。這道命令,雖由黎總統頒發,暗中卻仍由段氏主張。楊善德素屬段係,段長陸軍部,極力援引,因得任鬆滬鎮守使,嗣複擢鬆江護軍使,倚若長城。適值浙江新任警察廳長傅其永,赴廳受事,各警察多半反對,致起風潮,甚至延及軍隊。督軍呂公望無術鎮馭,情願辭職,段遂薦善德為浙江督軍,破浙人治浙的舊習。鬆江護軍使一缺,遂由護軍副使盧永祥升任。盧亦段氏麾下的健將,浙人尚思抗楊,楊帶著北軍第四師,昂然南來,如入無人之境,一番大風潮,霎時平定,這真所謂兵威所及,如風偃草了。浙人無故逐呂,乃致段派乘間而入,木朽蛀生,非自取而何?
且說中美借款,由四國銀行團抗議,就中的主動力,乃是日本國。日本自歐戰發生後,極想趁這機會,擴張勢力,做一個亞洲大霸王,原是個好機會,無怪東人。每遇中國交涉格外留意,所以中美借款合同甫經訂定,即邀集英、法、俄三國,同來抗問。中政府亦知他來意,特令交通銀行出麵,也向日本興業、朝鮮、台灣三銀行,訂借日金五百萬元,仍說是準備兌現。三銀行卻也照允,當即簽定合同,利息七厘五分,三年為限。英、法、俄何不抗議?外如吉長鐵路案,興亞實業借款案,廈門設立警察案,鄭家屯交涉案,種種發生,鬧得舌敝唇焦,終歸他得我失。一、吉長鐵路案,是由吉林至長春的鐵路,前清末年,曾與日人訂立借款自築的約章,至是日人獨要求改訂,將該路歸他代辦。交通部沒法拒絕,隻好與他訂約,即以本路財產及收入,擔保借款限期四十年償清,路權已一半讓去了。二、工年九月間,財政、農商兩部,向日商興亞公司借款五百萬元,以安徽太平山、湖南水口山兩礦為擔保,約三個月內交款。嗣經國會反對,原約擔保一層,不生效力,當由財政部另提擔保品,與日商開議。日商不肯照允,經財政部承認賠償,另給興亞公司洋三十萬元,方得改約。無端耗去三十萬元,可謂慷慨。且仍訂明兩山開礦時,如需借外款,該公司得有優先權。且此約的喪失,也不算少了。三、廈門係福建商埠,日人居然設立警察派出所,奪我行政權,疊經福建交涉員,向他交涉,終未撤退。及外交部照會日使,他卻答稱廈門設警,無非行使領事裁判權,與行政無涉,不得目為違約。外交部接到複文,以商埠居民,原歸外國領事裁判,無從辯駁,沒奈何延宕了事。四、至鄭家屯一案,齟齬多日,事緣中日軍警,互生衝突,日商吉本,受傷殞命,日本即自由增兵,要挾多端。外交部費盡心力,才得商定五類:(一)申斥第二十八師師長;(二)軍官依法處罰;(三)出示告諭軍人,禮遇日本僑民;(四)由奉天督軍表示歉忱;(五)給與日商恤金五百元。五款全體實行,日本始允將鄭家屯派添各兵撤回。這案自民國五年八月為始,直至六年一月終旬,彼此和平解決。方保無事。中日交涉各案,稍有頭緒,那駐京德使辛慈,忽齎交一個通牒,內言德政府準於二月一日以後,采用海上封鎖政策。所有中立國輪船,不得在劃定禁製區域內,自由航行,否則一切危險,概不負責等語。外交部得了此牒,忙呈報總統、總理,為這一事,大費周折,又惹起府院衝突的暗潮。中國宣告中立,已曆三年,彼時袁氏熱心帝製,無暇對外,所以守著旁觀態度。至黎氏繼任,又為了內政問題,擾攘半年,也不遑顧及外事。但華工寄居外洋,往往受外人雇用,充當軍役,或在外國商輪辦事,一入戰線,動被德國潛艇,用炮擊沉,華人卻也死得不少。此次德國複欲封鎖海上,遍布潛艇,依萬國公法上論將起來,德國實不應出此。美國曾向德國抗議數次,段總理乃亦欲仿行。黎總統秉性優柔,尚不欲與德構釁,經段總理再三慫恿,乃令外交部酌定複文,向德抗議。略雲: